不支持Flash

热门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研讨会现场实录(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2日12:34  新浪娱乐

  贾磊磊:我特别高兴出席这样一个会议,首先对《士兵突击》的出品方做这样一部片子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从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八一厂面临一个总体的拍摄计划的转型问题。我个人认为从《惊涛骇浪》开始,八一厂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变成一个重大现实题材的创作,所以拍摄了像《惊涛骇浪》等一些非常重要的作品,后来拍摄了《太行山上》《夜袭》等非常重要的作品,八一厂是咱们国家主旋律的制片厂,这是一个不辱使命的,拍了这么多非常重要的电影。前一段讨论剧本,现在中国电影如果用过去主旋律概念可能偏泛,现在很多作品带有国家的属性,一种国家电影的特征非常明显,所以八一厂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好的工作。包括影片的策划,既有专业的素质,包括市场定位也非常明确,我们现在中国目前的状态下,电视剧两难最难,中间比较低,策划、选择、定位什么样的作品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要动很多脑子。另外一部作品制作完以后怎么样推出去是非常难的。

  我对康洪雷狂热的真诚我非常敬佩,现在搞艺术创作德人很缺这样的人,我们太规整,太四平八稳,创作不出一个非常好的作品。艺术家往往要具有常人看来不太理由,或者不太合规矩,或者不按照常规出牌的人,康导演拍的电影,从《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后边拍的每一部作品都没有让我们失望。

  团队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团队,我把《士兵突击》图片摄影展引进到总参展了一次,原来准备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去展,因为放假没有去展,以后我们非常愿意做这方面的事情。这里面有很多东西需要用音乐表现,包括连队解散以后有很多场面我记忆非常深,非常好的作曲家关霞。刚才几位老师纯粹有军人的传奇故事,或者标准版的军事题材的作品,标准板对我们来讲真正从军营里,从士兵的现实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故事,不是瞎编、虚构的,所有情景我们都能够想象到,或者能够体验到现实生活的质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写的是一个军人的心态,实际上是当下军人的现实生活,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够感人?是还原了我们对军队的一种向往,很多有理想的青年人,很多有抱负的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军队?他们把军队看成实现自己理想的领地。跟许三多的人物设计也区别,整个作品从目前收视角度讲,我们更关注现在受众对这部电影的认同。

  观众在网上对这部作品的高度认可,没有任何商业宣传起作用,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包括《暗算》这样的作品,最后李云龙不仅成为一个引人注意的明星和导演,甚至成为我们自己的服装和海外一些服装的代理人,这是最重要的。我们把一个在艺术领域,一个虚构的角色,最后变成在文化领域,能够被认知、认同的一种文化的角色,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获得大家的认可,这往往超过了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对提升整个国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度有非常好的作用,电影、电视在这方面的功绩和作用,是其他作品无法替代的。

  许三多这个人之所以现在让我们觉得他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非常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新英雄主义的代表,我们过去拍了很多电影,一个指挥官从军事指挥才能上肯定他,一个工程师从建设目标来肯定他,是许三多这个人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提升他在社会范畴领域的职务,或者是功劳。一开始是一个农村的孩子进入到部队以后,到最后30集结尾的时候仅仅是一个班长,他的社会身份没有很大的变化,他进部队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他要改变自己人格的愿望,比美国电影里要做一个将军,一个飞行员。许三多的梦想是人格的梦想,他要把自己的“龟儿子”称号,把“龟”去掉。观众不会认同一个领导指挥才能,包括领导方略,他政治的业绩可以理解,他们没法效仿,对人格的成长,人格成长的历史是最能唤起现在人的认同,尤其现在的电视观众,大多数处在被支配的社会地位,他们没法实现想象的时候,他们在人格上的健全。许三多性格虽然起点不高,但是他的个人人格情感历史是支撑这个片子整个往前走整个的力量,这个人格带来另一种表现,他和成才两个人之间的性格的对弈,或者对比,在有时候会显得许三多这个人有一点软,没有力量,有一点点多余的感觉,但他不是那样一种人。他宁愿我当一个傻子,我也不愿当一个尖子,他对功利的东西,他对追名逐利有一种排斥。他在某种意义上不是非常进取这样一个性格的特点,这个人由于道德上的完善,包括他宁愿放弃他的名次,救助他的战友,在这种领域当中他的精神被大多数人认可。

  许三多人是阐述空间非常大的角色,尤其是王宝强他表演的前史,很多人对他过去不断追问的情感在里面。在《天下无贼》里演的傻根,后来在《暗算》里面的盲人角色,这个人物有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成分在里边,他的性格的丰富性和真实的性格是我们的作品里面非常宝贵的一种财富。但是,我们现在也在想一个问题,美国人要拍这样一部电视剧,他们会怎么拍,美国人尽管拍了阿甘,阿甘是实现了自己梦想的人,他会把自己的事情变成英雄,尤其会让一个士兵去拍爱情故事,包括《壮志凌云》这个片子,美国报名参军的人一下子就飞升了,所有人都向往飞行员那样一个传奇的经历。美国人要拍这个故事,一定会把前九集五班看守油库那个拿下来,他会换成别的,他不会表现一个艰苦的、枯燥的军营生活,这是我们跟他们不一样的。但是中国电影现在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语境,2008年以后WTO五年的保护期就到期了,我们是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我们所要的东西,我们的对手要的是那样一种东西,我们拿的是这样一种东西,这涉及到一个更深远或者更宽泛的问题。我们现在觉得王宝强这样的角色能够唤起观众的认同多,还是连长唤起观众的认同多?从给普适性的方面看,可能是有一个讨论的空间,这是这个片子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这个片子最重要的,我们特别看重它的就是钢七连,钢七连是唤起个体对集体认同的一个非常具体的对象。钢七连这样一个具有57年历史的这样一个光荣的军队,在一个大的军队整编过程当中它解体的,他被整编掉了,成才在后来影片大概28、29集的时候,当时队长就问他,成才对这个队长有一番话,钢七连聚拢在这样一种气氛下,他对钢七连有一点表述,钢七连为什么重要呢?它把每个战士在历史上第多少名士兵一直都留下来,集体意识、团队意识通过钢七连被大家认同。王宝强躲在装甲车里边,他在那儿痛苦的时候,他的班长跟他们说,我们钢七连的装甲车不是用来做这个,两个班长比武的时候,两个班长说,我们钢七连永远不会认输,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具象了。后来因为整编解散了,或者说整编到其他的连队,我们老在考虑中国人实际上特别缺的是集体认同,包括对一个社会现象,我们非常少的时候看到大家共同认可一件事情,即便表现出他有一些缺陷的东西,也不能形成一个共识,电影在这方面是非常有作用的。

  现在从一个真实的角度来讲,钢七连的整编消失以后,如果我们要为当代军人做传,表现真实历史情况,是一个真实的逻辑在起作用。但是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自己看到钢七连解体的时候我有一种伤感,不是个人的伤感,一个电视剧有这么好的一个核在有所变化。这完全是个人的感受。电影一定要强化集体的共识。我前一段看了美国的《斯巴达300》,我们一直认为美国是非常讲个性的国家,电影特别强调整一性和集体认同感,300个斯巴达的士兵,美国人说他诋毁了伊斯兰的形象,这300人能够变成一个钢铁的堡垒一样,每个人的右侧实际上都是靠他左边的士兵用挡箭牌来保护的,所以有一个侏儒没有进入300个勇士当中,就是因为他蹲的姿势比较低,不能保护他右边的士兵。我们过去有一个《狼牙山五壮士》,就是非常好的题材,现在像钢七连这种东西我们觉得特别宝贵。有些东西比一部电影,或者比一部电视剧,我们更看中他对社会文化有一种正面影响,一些正价值的体现。

  另外,我理解这个片子为什么在第一波的收视反映当中不是那么强烈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前九集基本上在五班那样一个空间里,人数相对比较集中,再一个,他像一个海岛式的军营生活,对受众的情境,对非常特殊的军队情境的认同可能有一定的问题,所以在整个,从谋篇布局来讲,我们一开始看的第1集跟第30集相连接战争演习场面,但是很快就取消了,紧接着就是海岛生活。观众对一个军事题材,观众对它的战争是有期待的,就像对一个灾难型的电影,对它的灾难是一样的,一定要看到火山喷发,一定要看到海啸,一定要看到撞车,比如像《紧急迫降》,一个虚拟的灾难让观众满足他的欲望,我们这个片子里面完全达到了一个战争场面的拍摄,有好几场演习,但是并不是真正的战争,观众对这种题材电影的认同,他的可信度,或者他的假定性程度非常有限。

  我在看的时候我不断提醒自己,这是一场演戏,如果我们真正变成一场战争,一个军事题材完全没有战争的场面,或者说我们完全用一种演习取代可以拍摄战争的场面,这两个东西哪一个更好?我们通常强调一个真实性的时候,可能他的代价是完美的,可能更能够吸引人的东西被一个真实的东西取代了,包括像许三多他吐痰,在这个片子里面他有吐痰,从真实的角度许三多这个人肯定会吐痰,他不会一进军营就变成一个绅士。但是对这样一个人物的认同,你让他吐痰是不可以的。有些东西可以讨论,有些东西是艺术创作的东西,不能去讨论,或者说有这样一个创作自由。

  我们特别关注中国主流电影和电视剧,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美国人不提真实的命题,但是美国的电影是非常吸引人的。现在取材的很多东西都是非常真实的,但是我们的代价是什么,《士兵突击》是非常好的一部电影,我自己也非常喜欢,我觉得也非常好,能不能在讨论的基础上往前再迈一步,我们一定要争取一种商业的方式,让大家认同我们的文化,而不是以一种政治的方式。我们的文化传播现在一定要找到商业的方式,这样才是真正需要的。我们上次见了美国39个团的文化代表团,美国没有文化部,他们来的不是导演,也不是制片人,他来的是娱乐业的律师,因为电影在美国被划在娱乐业里,他说美国的电影可以带你去梦想的地方,也可以带你去一个爱情的地方,也可以带你去一个战争的地方,但是那是一个需要付费的地方。他把所谓的理念都建筑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中国体制跟他们不一样,作品跟他们不一样的,我们将来的对手就是他,我们没法选择,我自己个人有一些看法,对这个片子我有一些期待。

  王一川:我特别感兴趣的是“龟儿子”这一出戏。许三多的父亲一再恨铁不成钢的把自己的儿子称为“龟儿子”,直到来招兵的班长史金把他制住。但是到第29集,大家注意到许三多当了兵王以后,到监狱里看望父亲,他急不可待的亲切的对父亲说,你再叫我一声“龟儿子”吧,父亲说你不是“龟儿子”我也不是“龟”,跟着父子两人的手紧紧的挫揉在一起,这个细节特别重要。在全剧中对收视效果的形成,对人物效果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就像中国儿子的成人仪式,凸现了最中国的东西,最传统的东西,借助了中国的家庭文化传统,唤起了千百万观众内心深处的东西。这部戏为什么成功?补充四点。

  第一,满足了观众多层面的认同需要。主要人物有三层,第一是许三多,第二是成才,第三是四大金刚,史金、伍六一、高层、元朗,许三多,观众对他的心情是双重的,有时候是愚钝、傻,观众觉得比他高,有时候观众又高看他,他的坚韧不拔,他的顽强、他的英勇无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最终让这部戏充满了张力,观众在其中来回穿梭,一会高看、一会低看,所以很有看头,很有认同感。第二是成才,成才是自私、自利,狡猾,一心利己,活活脱脱就是现实当中的青年人,对所有事情都要去竞争,是观众很多人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所以他的认同度又加重。还有四大金刚的群像,可能比观众高一点,但也可能是观众身边的一位让他喜爱的朋友、哥们,是他们生活中的帮手,排忧解难,疏通心里疙瘩,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要靠这“四大金刚”。所以观众很喜欢,大家都在引用网上的体会,点击率最高的是班长史金,就是现实中一个温和的帮手,一个兄长,这种认同的需要是它成功的一大原因。

  第二,人物对白小品化。这些小品化的对白成为当前部队日常生活中话语精华的浓缩再现,成为类似于冯小刚贺岁片,那么多青年喜欢,是因为它的对白既产生于部队,又超越于部队之上,具有一种普遍性,可以激发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深切共鸣,思想性很丰富。但是另一面,满足了观众谈人生、谈理想,这种人生哲学的需要,但是同时又是用通俗的、时尚的对白、小品式的话出来的。你明明是一个强人,天生一个熊样,班长我不想当尖子,尖子太累了,我想当傻子,傻子不伤心。这可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光荣个屁、人生个六等等这些小品化的对白,引发了时尚的流行,就像冯小刚的《天下无贼》、《手机》,有很多对白,有组织无纪律,就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来源于士兵生活,又超越于士兵生活,打造出容易引发当当代青年的人生哲学。

  第三,精心设置了对多样化的对立角色,许三多的丑憨和成才的英俊,史班长的温和和许三多的暴躁等等相互对照影射,充满了喜剧感,有谐趣效果。这都是精心打造的地方。

  第四,从深层的传统原因看,这部剧的成功有赖于家族传统文化的追诉。谈到了“龟儿子”,谈到动人的地方,这种传统的回溯更多是采用了历史的因素,这里面就谈到了中国的儿子如何成人的家族文化传统,他在这部剧里暗中出现、无意识的出现。大家知道马克思所称赞的美国人物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里提了一个理清楚关系,这个社会被组织起来是把亲属的关系给泛化了,扩大到社会层面上去。一个个体要成为英雄,或者成为人,他就有一个泛亲属关系起作用。中国人自己的儿女往往觉得养不大,要请干爹、干妈,要请别的人来当父亲、母亲,往往要扮演这样一个代父的角色,代父传统在这儿很重要。举一个例子,白话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在1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没法养他了,就把他国际给油郎的人改了名,后来他就在卖油郎的抚养下长大,后来当了卖油郎,后来在社会上成长成功了,回去又孝顺他给他送了终。这个时候花魁是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与父母走失了,他们相互结识了,最后这个男主人公终于找到了他的亲生父亲,然后拜见亲生父亲,叫“归中复姓”,回访到原来的信,这个女主人共也见到了她的父亲,两个人一起拜了复姓。这种古代的传统,中国的弃儿、孤儿一定要请干爹、干吗,这种家族的文化在现代也显现出来了。现代中国文学、中国文艺都要创造英雄,来征服这个世界,来拯救这个世界。后来有很多小说,像《创业史》主人公的帮手就是区委副书记,所以现在的传统是现在的主人公加帮手。最初的主人公就是贫穷的,最后都有帮手才能成人。像姜道牙遇到了军区司令杨廷辉,这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亲属关系和泛家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形式。这种形式是泛化了的,有时候是忘记了的,但是还有一个例子是《红灯记》,李铁河、李玉梅、李奶奶不是祖孙三代是革命同志关系,这种泛家族文化在今天的现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到《士兵突击》里,刚才说的细节很重要,许三多的父亲感到无力养育自己的“龟儿子”就让他到部队去,部队充当他的代父和帮手的角色,他的儿子在参军的时候,他就改掉了“龟儿子”的“龟”,郑重拜托给了班长史金。班长史金一开始就说,就像长兄如父一样扮演了代父角色,我要了他,就是我的兵,你打你儿子、骂你儿子我管不着,今天要是敢打我的兵、骂我的兵是“龟儿子”,那就180个不行,我把你儿子带成一个堂堂正正的兵,这就是拥有权威的代父对亲生父亲庄重的承诺,给我一年的时间去掉这个“龟”字。后来这个代父角色还有很多,还有刚才说的四大金刚,还有马班长等等,他们一个一个都充满了代父和帮手的角色,让他部队的大家庭里锻炼成长。

  所以到29集,许三多成了兵王,所以他这个时候要自豪的,要回去拜倒在父亲的面前,亲切的叫一声你再叫我一声“龟儿子”吧,父子两人的手紧紧把握一起,这个时候是一个庄重的仪式,是许三多已经成人,是父亲确认他成人的一个成人仪式,这样一种成人仪式依托了中国几千年的家族文化传统。刚开始也可能是弱小的,是龟儿子、龟孙子,但是总有一天会长大成人,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成人意志,有神圣导引的帮手,你终究会成人。这就是最后诠释了当代的人生哲学,背后依托了家族文化传统。

  我们常常说电视剧应该本土化,有本土色彩,其实有时候越是流行的、时尚的,可能因为它恰恰是传统的,所以《士兵突击》可能也有这种家族文化传统。《阿甘正传》自始至终都憨中有智,许三多是漫长乐观的过程,第二阿甘成长过程中有伙伴和朋友,但是不像许多多这样既需要伙伴,和朋友,更需要帮手。阿甘凭借子个人的努力成人,许三多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更多帮手替补式的帮助,才能名正言顺的成人,可以见出中国古典家族文化传统以及现在亲属关系当中无意识的深厚的交错极其强大的功能,这里面蕴含了中国式的人生哲学。在当今全球化的形式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本土特色恰恰是中国电视类型剧实现成功的温床,主旋律理念在偶像化的过程中,主旋律理念的青春励志的偶像剧,恰恰需要家族文化的传统本土特色的支撑,最终我对传统的东西也能引发流行,也能具有文化的品位,在这一点上,这部剧做得是很成功的。

  武桂林:我一口气看完电视剧,连着三四天。看下来以后最突出的感觉非常过瘾,而且也非常感动,这部电视剧最大的印象,虽然是30集,但是看下去一点也不枯燥,尽管看完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现代很多影视作品都作用于感官,《士兵突击》是波动人心弦的作品,这就是它强大力量所在。电视剧是一种娱乐,娱乐作用于感官也不是说不行,现在有很多影视作品把现代技术声光电都运用起来。因为它塑造的人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的电视剧,剧中不可避免的要展示一些军事行动,尽管这些军事行动是演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事,仅有的一次在境外伏击贩毒分子是真枪实弹的是玩真的,但是也连最低强度的战争也比不上,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人物的刻划和对人物性格的展示。恰恰背景的粗线条,因为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非常重要,我们对这种演习,战场粗线条的展示并不苛求它的真实。

  《士兵突击》是非常提气的作品,非常育人的作品,基调是非常昂扬向上的,是非常阳光的,而且是充满了阳刚之气,这一点我看的时候觉得心里特别舒服。近几年来由于有些文艺作品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总喜欢把社会的阴暗面和生活中不如意的东西拿出来拿来表现,看了以后觉得对生活没有什么太多的希望。这是由于整个社会的主流,与党的文艺方针不相一致的。1994年当时的宣传部长会上,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提出过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影响人。而拍摄出来的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令人鼓舞,看了以后非常受感动。

  《士兵突击》是一部触及了现实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可以思考的问题,比如说像成才这样的战士,一当兵八面玲珑,愿意讨首长的欢心,虽然不能提倡,也是一种现实环境让他这么做的。第二就是,为了战争的战势问题。长期处于和平时期的国家和军队,不经历战火的考验,一旦战争爆发,军队的整体适应能力问题,这点从许三多第一次执行任务时的杀了人以后,他的强烈的心理反差可以表现出来,将来咱们的战士一旦走向战场,他们的手端起枪来的时候,他们的手会不会发抖,会不会能打得那么准,这里反映出来的问题,我觉得是触及了现在军队现实的问题。现代战争的特点,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看到很多新的武器,包括非常漂亮的枪,作为男人,我很喜欢枪,我不知道那些枪是不是部队都在用,非常漂亮。还有用到了电脑,在开船舱门的时候用到了电脑破解密码,还有最后一场演习中用到了导弹,导弹钻进了工厂里面。从这里看到了军队的进步,看到了国家钢铁长城越来越坚固。

  张乃嘉:我看了这个片子特别激动。

  这几年的军旅作品硕果累累,李洋非常深入的策划各种题材的剧,觉得很好。明厂长到了厂长以后,原来沉了那么多年,现在也取得非常大的成绩。通过飞天奖的评奖,看到康导的作品,非常敬重他。《青衣》《有泪尽情流》,每部戏写人也好,写事也好,像《青衣》写这么献身于艺术的人。《有泪尽情流》写本来是被丈夫浇灌的女子,一下子受到这么大的磨难,又下岗,很坚强的活着。从这些剧里也都讲到了刚才大家讲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人身上都有很传统的中国的东西,而且每部戏都拍得特别好。这次看到《士兵突击》,觉得这个戏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美好、光明,最近很少能看到这么好的戏了,大家都觉得要写人性,很多人就拼命的揭露很丑的东西,但是这里写了很多的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是导演真的对所有的士兵、军官也好,都是充满了爱来写他的。这点在其它的剧里很少能看到,这点是非常感动的。

  具有时代精神,前面是许三多,后面就是整个部队的大背景,还写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比如许三多说了一句话,跟史金说,你让我好好的活着,要活得有意义,最后被挤走了。这种事其实是经常被发生的,但又是很残酷的事,但是写得很真诚。这里写了钢七连又发展到了A大队,还有钢七连整个过程写了部队的改革,改革的残酷,这么多好的战士,最后就要离开了岗位。时代在发展,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发生,写得非常真实,而且很多的意义更要深一些,还可以引发到国家的改革。但是这些人都能够很坚强的面对改革,面对着自己命运的变化,这点让人真的很感动。

  连长元朗,他看许三多有一个投降的姿势,就对他有了看法,包括几次退掉许三多,就不想要许三多。他就是用传统的,过去部队干部的作风来看待战士。但是元朗就看到了整个社会干部的提升,其实不见得不喜欢成才,但是他要去看人怎么样,其实通过每一个细节,比如说对27号,但是恰恰很看重这一点,就是考察干部要注意德的问题,这一点也给人感觉特别深。

  这个片子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主旋律的片子,但是起码对主旋律的作品没有人爱看,没有收视率的论调,是猛烈一击。

  张育华:今天下午的研讨会一开始听了康洪雷的一番话,我使劲的忍着眼泪,以为自己晚点说就可以心情平静一些,但是现在有点语无伦次。

  刚开始看很像世界杯大罗、小罗很经典的进球,为它的力和美欢呼,不光是欢呼,还有热血沸腾,还有热血滚滚。欢呼完了之后再坐下来,从有限的角度再说一点观后感。面对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就导演的叙事智慧说一点自己很粗浅的体会。

  第一,《士兵突击》创造了用写实文体成功的讲述一个寓言故事的奇迹。大家知道电视剧是一个家庭观赏的媒介品种,它比较倾向于实打实的说事,但是尽管有些电视剧的戏剧基因也比较强,假定性成分也比较高,但是一般来说生活流的叙事更容易操练,叙事风险也相对比较小。但是《士兵突击》首先就对这个常规做了一次美学突击,以30集的体量,用写实的文体非常漂亮的,其实讲述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寓言故事。整个剧当中一群非常棒的迷彩装的军人,充满血性,充满灵性,给观众送来一个侠肝义胆的英雄世界。这个电视剧之所以能够再次感动中国,首先是一个品格高尚的艺术文本和现实文本,现实文本是浑身都是疑难杂症的现实生存,两个文本在对话。所处的时代,乃至整个人类放大了来说,当下的处境就是铺天盖地的物质压迫和前所未有的精神缺失。我们走在大路上,但大路不知通往何方,肯定是不是通往光明的康庄大道,每次听到这个话很想哭。

  美国人是很乐观的,没心没肺的,但是每年还有一千万人加入抑郁症。大部分都在忙着颠覆狂欢,早上拿着的东西,恨不得中午就不要了。就是在这么一个语境下,《士兵突击》的汉子说不放弃、不抛弃。我当时看了是一次一次的震撼,不放弃、不抛弃是什么,当时看《士兵突击》的时候很强烈的感受就是《士兵突击》不放弃人性的尊贵,不放弃灵魂深处的骄傲感,不放弃艰难甚至是苦命的道德勇气和道德耐力,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当然也不放弃对于冒险的热爱,因为是一个军事题材,还有身体和精神的吃苦耐劳等等非常美好的人性。当时看的时候,他让你明白意义是什么,意义就是你认定的一种活法,意义的光芒是从自己的内心往外绽放的。看这个剧,其实是看到人性故事当中非常崇高的一个纬度,从而让我们对生存、对人性,对前行的历史能够怀抱信心。

  看这个剧的时候,跟很多人一样很自然的联想起《阿甘正传》,当然有N多的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又有它很像的地方,之所以能让大家产生这个理想。阿甘也是一个不放弃、不抛弃的道德情义的轴人,他也是很感人的,去参加越战,在越战结识了一个捕虾的黑人,成为哥们,他回来,所以他捕虾,用他已经不在人世的哥们和自己的名字做公司,又把公司的一半给了这个哥们的妈妈。从这个意义上想到了阿甘,而且他也是逆流奔跑,剧本里面有非常漂亮的都是极品的对白。康导拿捏得很棒,到了很荒僻的地方,四条狗都是顺着跑,他是逆时针跑,阿甘也是逆时针跑,但是用一生跑出了奇迹。

  康导的不得了在哪儿呢?《阿甘正传》是一个大写意的故事,但是也在这个电影里面讲故事的,但是在30集,而且是电视剧这么一个写实文本里面大写意的话,真的是太艰难了,对于这种叙事张力的掌控,对于各种各样虚实元素的精良,就是导演的智慧,是一个绝大的考验,最后他把接着中国地气的阿甘和由他旋转起来的群雕人物,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就是脚踏实地、生龙活虎,感觉到他们身上的很多人还带着女性的温柔,带着温柔女性男性,康导把这么一些人成功的引到电视剧这个文体当中来。如果把这两种文体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的话,就是偏于写意的电影文体当中,这些传奇人物可能更多的用比较诗话的细节。文体不一样,在电视剧当中,比如许三多是一个中式人物,这个性格纬度就被充分的细化了,他的性格浓度也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分摊了。比如诗话的细节和平时的细节揉在一块,还有性格张力也在人物关系网络当中被左右、被激发,他的崇高是从平实当中出来,他的传奇是从事实当中出来,这么一个叙事美学的格局。《士兵突击》再次印证的麦基的说法,伟大的作家都不是折中主义者,价值观、人生的是非曲直是艺术的灵魂。康导的《士兵突击》也在告诉我们,壮丽的故事、壮丽的画面、光效、音乐,当然康导是驾驭这些元素的高手,其实是诞生于壮丽的内心,否则不外是一大堆华丽的垃圾,现在的大片多了去了。好导演像是上帝派到民间的诗人,不管像康导这样打多少枪换多少地方,一会搞军事题材,一会玩一个非常婉约的《青衣》,不管是尝试多少题材,其实让他成功的都是这么一种浑然大气的价值理念。

  刚才各位专家也都提到了细节,我也非常有敬意。感觉《士兵突击》把中国电视剧的细节能量提拔到了一个新的命题高度,关于细节,叙事学的大师有一个很好的归纳,很感慨地说上帝在细节之中,上帝在细节之间,尤其对于絮絮忉忉讲故事的电视剧文体来说,细节关系到电视剧的关节。上帝关注的细节非常多,其中有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细节,我觉得有一个特别震撼力的虚拟,许三多给班长瞒,但是没有瞒住,拼死用生命捂住班长的书包,扣住班长的火车票,妄想留住他根本留不住的生活,看到那个地方泪流满面,这其实也是细节当中的极品,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下子想到小鞋子的那类电影里面,就是特别的天赖,又清澈又深邃,又铺捉又通天,又非常干净、本真、结实,而且还感伤,非常美,用这样的细节爆发力来震撼人心。旁白当中说,许三多说21岁丢了班长,22岁丢了七连,23岁杀了人,丢了天真,这话说得特别好。许三多的这个细节,潜文本埋得特别深厚。里面关于故事的审美神经,本雅明说过一句话,他说从中可以看出真正的讲故事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接着说,我也是很震撼的一句话,他说美加怜悯,这就是我们可以得到最接近艺术。在康导的每一部戏都可以找到这个东西,因为细节是一个接纳上帝的地方,所以就对编导的微妙的艺术感觉就构成了一个非常苛刻的考验,因为就像微雕上的败笔往往是致命的。

  在《士兵突击》里很多的细节,比如说马小帅在演戏当中被连长揪出来本来留了一条命,他弃权了,他喊了一句,别以为我刚来了七连了几天,就长不出七连的骨头,特有爆发力的,真的是特别引发我们的出动。还有伍六一,在极度的饥饿,面对馒头的时候,说吃老鼠肉恶心一小时,吃了这馒头恶心一辈子。当时看的时候,是这两个兵在演习当中身体都倒下了,但是他们的人格、他们的精神都树立起来了。还有一个细节,演习当中两个惹事的煮鸡蛋,跟三呆子,看着班长就像看见妈一样,给他妈留了两个鸡蛋,就是这两个鸡蛋、两个心意断送了钢七连的荣誉,如果从细节功能上去掂量的话,这个处理也是一个创举。这个细节既推动了情节,又有一点啼笑皆非的后现代的气质。想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青衣》,再看《士兵突击》,细节上的审美爆发力是康导的绝活之一,手法新颖、质朴犀利,突然射出一个非比寻常的美学子弹。这也是康导能够在中国电视剧界成为独树一帜的导演的原因之一。

  在叙述记法上,《士兵突击》也是有挥刀披露的叙事法,虽然是很小的一个点,许三多作为剧中的当事人,男一号,同时他又是旁白声音的发送人,但是这两个身份是不和谐的。刚开始看的时候,怎么会这样呢?一下想到去年的一个剧,《刀锋1937》,旁白的声音也是跳到故事之外,像上帝一样,但是突然有一个跳脚,我们怎么进去了,非常好,当时也是一个亮点。但是是故事之外的局外人在说话,但是《刀峰1937》的导演也玩了一把实验,旁白的声音用的是剧中男一号扮演者孙红雷的声音,观众一听就听出来了,这样就形成了很奇妙的一个感觉。主人公的视角和局外人的诠释视角产生了一种特殊效果,也就是故事当中的郑树森和故事外的人形成了扑朔迷离的迷宫气质。但是今年的《士兵突击》在这一点上,在文本实验上更潇洒。故事是非常地道的许三多的旁白来贯穿的,但是旁白当中的许三多,如果一段一段听旁白的话,其实是混合着元朗和许三多,许三多是农村的一个龟儿子一时半会修炼不来的艺术方式,当时这一点很迷人,乍一看有一点问题,大胆的一个文本革新恐怕恰恰也就在这个地方,这种角色身份和旁白身份两种身份的不和谐,甚至是错位,这样就形成了叙事者的双重身份。也就是说有的时候,我们看剧的时候,观众可以感觉到,是将来的一个许三多在俯瞰着故事当中的自己,再换一个时间,是将来的许三多重返时光,在跟过去的自己对话。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从叙事的结构形成了故事之外,许三多跑到故事之外,未来的许三多在说话的效果。在揭示感觉上,给观众打开了一扇门,你要走进去的话,可以通向一种深邃的莫名。这也是在叙事上称为侥幸的方式。这种文本的互相矛盾,就像古典美学、传统美学说得很地道的一句话,有时候不讲这种突破真的是一种奇招,有很多很漂亮的文本实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