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百家讲坛》遭遇瓶颈 原因何在?(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09:47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专家列举到,东方卫视去年开播的《名人讲堂》节目,就试图寻找此类节目的突破和创新,既能延续《百家讲坛》传播知识的“文化”品位,又能借助明星的公众效应提高收视率,所以请来明星讲述曾扮演过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可以说,《百家讲坛》是把专家学者打造成学术明星,《名人讲坛》则把影视明星包装成学者,后者对观众也颇具吸引力。此外,湖南卫视今年精心打造了拳头栏目《湖湘讲堂》,该台推出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谭伯牛讲湘军传奇》《胡遂评点胡林翼》等节目备受观众好评。

  语文错误接连被“咬” 节目硬伤有损形象

  《百家讲坛》是老少皆宜的栏目,内容也让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都能找到共鸣。然而,从于丹《论语》感悟遭遇“骂声一片”,到栏目被《咬文嚼字》频繁挑错,人们对《百家讲坛》的学术性、权威性逐渐失去信心。针对不断出现的错误,有些人甚至尖锐地提出《百家讲坛》要学术还是要娱乐的质疑。不久前,上海《咬文嚼字》邀请全国文字监督员,对《百家讲坛》及其出版物进行挑错。继今年《咬文嚼字》第一期公布于丹《〈论语〉心得》中的多处错误后,第二期上,王立群主讲的《史记》部分同样也被发现多处语文错误。

  此外,某网站还开设名为“百家讲坛BUG诊断小组”的博客,其中列举了易中天、于丹、纪连海、孔庆东(blog)、王立群、阎崇年等人在节目中的硬伤,为《百家讲坛》挑错之风越来越盛行的同时,也让《百家讲坛》这块曾风光无限的金字招牌减色不少。

  专家支招

  内容更新比主讲人更重要

  目前,《百家讲坛》虽仍保持央视十套收视前三,但原来的头把交椅可能难保。像当年纪连海讲《历史上的和珅》时创下的0.69%的收视率纪录,至今再也没有出现过。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博士认为,“《百家讲坛》的盛行,让人们看到了当今社会潜藏着的对文化的巨大渴求,我们不能放弃对文化传播的各种方式的积极探索。”张志安说,不必苛求一个节目始终红火,任何栏目基本上都面临创立、发展、高潮、衰落这样的生命周期,这个行业不存在所谓的“常胜将军”,电视业本来就是个喜新厌旧的产业,再好的节目如果不持续创新以适应观众需求变化,盛极之后难免走向寂寞。

  张志安认为,当观众的新鲜感逐渐退去,要挽救节目收视率,内容的更新比主讲人更重要。除了选题新,表述方式也要新,要注重当下性,“可以尝试跳出历史掌故的生动讲述、文化意义的通俗解读等套路,寻找更贴近现实的主题。公众需要的不仅只是‘小人生、大道理’或帝王将相的权谋故事与人生跌宕,他们更需要知道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寻求精神信仰、获得个人发展的更全面的知识。除了历史之外,观众还需要其他各方面的信息与知识。”

  本报记者 王嘉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