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如何给新版“三国”的艺术风格定位:战争史诗,还是古装正剧?
高希希:说史诗有些夸大,还是古装正剧吧!我们的“三国”不违背基本的历史事实,不违背原著的精神;但它毕竟又是电视剧,有复杂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其实《三国演义》已提供了很好的、经过历史考验的经典结构。比如诸葛亮与周瑜的关系,两人都很神勇智慧,又有很多充满悬念的矛盾冲突,假如按《赤壁》的处理,两人关系一直很和谐,这个戏还有什么看头!还有如何表现不同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的冲突问题。关羽、张飞、赵云,甚至还有老黄忠,为何没有一个背叛刘备的,就是封建时代的“忠义”二字,将这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了嘛!还有原作中的“尊刘贬曹”倾向,是符合当时的历史观的,我们准备客观地予以表现。如,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先是误杀,后是真杀,已无道义可言。由此揭示出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一代枭雄的真实面目。这些理念归结到一个支点上,都是与封建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礼教关系密不可分的。
原著精彩部分都不舍弃
记者:《三国演义》内容浩繁,你在改编中如何取舍,既体现出原著的神韵,又不至于伤筋动骨?因为我听说你的新版“三国”中,把“桃园三结义”虚写了?
高希希:这怎么可能?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我们全部都有!比如“舌战群儒”,是孙吴联盟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赤壁之战前最重要也最洒脱的一段情节,神来之笔,我们绝不会像电影《赤壁》那样,只用两个人的对话轻轻带过。当然有些情节从意识形态角度上讲是需要回避的,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马上去镇压黄巾起义。在我们以往的教科书里,农民起义都是伟大的,正义的,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个问题目前在理论上还说不清楚,所以我们必须全部删掉。
对演员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记者:改编名著的另一个难点是演员的选择问题。因为每个观众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诸葛亮、刘备和曹操;何况过去的影视、戏剧和绘画作品中,已为人们塑造了不少成功的三国人物形象。你的新版“三国”如何适应观众的这种审美惯性呢?比如,大家认为陆毅的诸葛亮虽青春英俊,却不够老练缺乏睿智;沙溢的赵云不够高大威猛,陈好的貂蝉也不够国色天香等。
高希希:我们现在好像习惯了戏曲中长胡子的诸葛亮,机智、潇洒,老成持重,其实从历史真实的角度讲,诸葛亮出山时才28岁,本来就是年轻人,与陆毅的年龄差不多。适不适合演诸葛亮,还要看演员的表现,我看过他最近主演的电视剧《苏东坡》,演得非常洒脱老到,说明他还是有这个实力的。对作品也好,角色也好,我认为都有一个让观众慢慢适应和接受的过程。1987版《红楼梦》在当时也是有争议的,有人说它甚至不如王文娟的越剧《红楼梦》!但现在却成了经典,好像新版《红楼梦》无论怎么努力也很难超越它了。我们要做的是,正确引导观众,朝着一个既尊重传统,又有我们独特审美追求的“新三国”而努力。
记者:你在选择演员时为何不走“海选”的路,为何不用港台或日韩演员?
高希希:“海选”本身有点折腾人的意思,对人不负责任嘛!把观众和演员的热情调动起来,还不如默默筛选!至于港台或日韩演员,我从未说过不用,准备饰演孙尚香的林心如就是台湾演员嘛,后边还会有。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