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巨大的新版电视连续剧《三国》前期拍摄已经结束,目前进入后期制作。《三国》可能是目前重拍的“四大名著”中最先与观众见面的电视剧,也是涉及人物最多、场景最复杂的电视剧。距上次首拍《三国演义》的近17年间,人们对改编名著和电视剧的理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拍摄手段、电脑技术也都今非昔比,新版《三国》会有哪些新变化?记者专访了导演高希希。
王晓峰/文
“整容不变性”
三联生活周刊:“三国”可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段历史故事了,对把这段故事改编成的电视剧也很关注,这次重拍,从您个人体验的角度,和过去有什么不一样?
高希希:首先是从时间上来界定,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十六七年,基本上快一代人了,随着审美特征不断完善,包括价值观、社会进步的发展、镜像概念的完整,这些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最不一样的是编剧朱苏进和我的创作思想。今天重新面对新版《三国》,你要做些什么?从一个基础点来说,我们两人的主观色彩一定是带有历史同情心的。所谓历史同情心,就是相对客观,而不是绝对主观的东西,我诠释的方式可能就和老版特别不一样。当时和朱老师碰过一次,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就是对《三国演义》的元素“整容不变性”。
“整容不变性”,我们一定要对历史中的人物进行一个重新的视点认清,和价值观的重新提炼。比如说《三国演义》里最大的一个观点,现在理论家和史学家还在争论不休的问题,就是“尊刘贬曹”的问题。那么,“尊刘贬曹”到今天为止,我们要不要遵从?当时我们也讨论这个问题,不遵从,你敢违背现在的历史价值观或者是违背现有的传统价值观去冒这个风险吗?我估计我们也做不到,但是你如果一点风险也不冒,又成原来的人物概念了,所以在“整容不变性”上做文章,帮忙不添乱。
三联生活周刊:怎么做到“帮忙不添乱”?
高希希:我认为一部好的剧,首先要有一个好看的视点,要有一群有价值有意思的人物,当然还要有一个精神灵魂,就是剧作的灵魂。我们很有机地把握它的故事和核心,要做到的是让故事如何更加精炼更好看,如何把它的人物根据现在的理解进行小小的调整和界定。比如“黄巾起义”那一块要不要?我的意见是不要,因为这段起义是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包括意识形态里无法说清楚的一段。你说这农民起义是对还是错,是魔还是妖?而且它也不好看,有点儿乱。那么就从董卓进京开始,介入到故事的核心段落。原著里这段比较散,老版的《三国演义》也比较散,我们这次要解决的是人物的集中和故事的完整性,不能让它散掉,因为现在的观众已经不像十几年前的胃口了,我们需要赋予新的故事内涵。例如,在原著或者老版里,曹操这个人物的伸展性和他与后宫的关系,包括他治理这个国家的韬略都没有,我们可能要加以完善。他的优点和缺点,我们摊开来给观众看,而不是说有意识地加进自己的观点。尽量少加自己的观点,用他的行为告诉观众,我就是这样一个曹操,杀吕伯奢是我,治理魏国江山也是我,混蛋是我,好人也是我,那么这么一个曹操就在我们这个剧中诞生了。在戏曲里,曹操这个人物就是个白脸,一看就是个坏人。但他也不是个奸诈的人,他要是奸诈也写不出那么多有意思的诗。我觉得要对他稍微公平一点,他有他的韬略、雄心、抱负,当然,有他行事极端的一面。这个人物的改变就挺大,对后宫的改变,对待儿子的问题等等,跟以前都截然不同。他的细节决定了这个人物的理念,跟小说里不一样,但我没有改变他的性质和初衷。
还有曹丕,在原著或老版《三国演义》里几乎一笔带过了,在新版里可能就会有一些他的笔墨,从三国史上说,曹丕和司马懿有很密切的联系,通过曹丕我们对司马懿要有更深入的认识,包括最后三国为什么归晋,带有一个完整性,这根线一串起来,它的政治概念和故事性就已经丰富多了,人物也完整多了。
另外,我认为朱苏进有一个比较好的改动,就是半文半白的对白比以前既上口又明白,以前我觉得过文了,离老百姓距离太远了。我们想既离老百姓近一点,全白也不行,没有那个年代戏的味道,但是你要是不白,老百姓又听不懂。
还有,比如当年那些战场的戏,特别是马战的戏,几乎就是零,就是两个人骑着马跑到一块就走了。我们今天在马战戏上一定要非常精彩的,大量的马战,张飞战马超,两百个回合的挑灯夜战,都得很精彩地展现,你要是没有这种精彩场面,仅仅走走样子,还是很难说服观众。
三联生活周刊:蜀、吴这边有什么“帮忙”的?
高希希:蜀国这根线,以前在历朝历代是大书特书的,因为它是汉室正宗啊,这一块我们也相对客观地去面对,比如说刘备的功过和诸葛亮的功过,因为历史上对诸葛亮是只褒不贬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我们从“鞠躬尽瘁”看到了什么,就是说“六出祁山”,他的问题在哪里。从现在的价值观说,他“六出祁山”把蜀国所有资源全部耗尽了,所以三国最后才会归晋,他要是能坚守蜀国,可能就没这件事了,有很多东西是要从历史的观点对比着看、对比着来说的,过去不可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关于吴国,它怎样变成三足鼎立的,然后又是怎样统一的,这个关系我觉得比老版要好得多,就是把这事儿扯清楚了,这是我觉得区别于老版《三国演义》最重要的一点。
还有一点,毫无疑问是技术和镜像,技术和镜像有近17年的飞跃。比如,《三国》里要表现那些名段子和名战争,没有大场面、没有宏观巨制的场面,是不可能体现的。现在的数字技术和我们拍摄过程中的结合,已经能够很完整地表现恢弘的大场面,这一点,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还有表演的观念,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可能鲍国安一个小小的突破就会引起轩然大波,今天可能会有翻天覆地的表演概念变化。基于这几点,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我们为什么要重拍,而且有信心希望按我和制片人的对话所说的“要挑天花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