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的缝儿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怎么想到要拍《三国》?
高希希:风过来之后,也有弄潮的可能性。朱苏进老师就当了这个“弄潮儿”——第一关口的把门人,第二个是陈家林,我是后面接手的。朱苏进干了3年,把这个雏形干出来了,而且我们这个不叫《三国演义》,叫《三国》,也想把这个概念稍微放大一点。陈家林身体不好,中间阎建刚又接手,理念又不和,他想弄成稍微现代化一点卡通化一点的东西,到我这儿已经是3年半以后了。我为什么会拍呢,因为一个特别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个剧本,我一看就特别喜欢。我拍电视剧以来这是第一次主动请缨,我说我来拍,不足的资金我来找,我来筹集资金完成这件事。因为最终确确实实烧得挺厉害,我一共花掉了1.15亿元,这确确实实是中国电视剧之最。现在还在继续烧钱,后期制作我也希望它要保证我的鸿篇巨制理念能完全付诸实施。目前我看到的画面,让我心里还稍微踏实一点,由于各方努力,地方台给予大力支持,使得资方得以喘息,我也得到一种缓冲,否则按中央电视台那个理念,我现在应该扛不住了,因为中央台开价确实低了很多。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四大名著”都在重拍,每一个阶段要重拍的话,都会补充进一些新东西,比如说技术上会随着进步而改进。但在观念上,无论怎样,人们都有自己的理解,会有争议。老百姓对历史人物的理解,都是很简单的一分为二,善与恶,忠与奸,这种价值观是不变的。
高希希:对,它已经变成约定俗成的理念了,这一点上是我和朱苏进必须要遵从的,就是为什么说“整容不变性”。大的东西你要是变了,老百姓是不认同的,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观念和已经耳熟能详的段子,你还真都不能变。比如说三顾茅庐,你要变,有些细节可以变,但是整体理念你还真不能变,你要是变,老百姓就觉得不是他理念里的“三国”。
比如吴宇森的《赤壁》,你说那是“三国”吗?你就没法儿说它是不是“三国”,他是整容又变性了。因为《三国演义》严格意义上不是史,它是野史,那么我就只能把观众心目中的正史、野史结合起来。从学术上而言,朱苏进说我是必败的,你照史拍肯定不好看,但你照《三国演义》拍,老百姓喜欢,专家又不认同,所以你两头都讨不到好,你必败。他是这个理念。我的中间值是,我们拍的是剧,我不是在谈历史,我也没有资格去谈论历史,我有历史的同情感,但我没有历史的界定性,我的电视剧的功能不是要把每段历史界定下来。我们找缝儿,找电视剧的缝儿,我们既尊重史,也尊重原著,因为我两者都可以依托。《三国志》里赤壁一笔带过,但是在观众耳熟能详的段子里,赤壁是形成的,包括赤壁市都在找我去,说半天当年火烧的地儿就在这儿,包括周瑜的点将台,我都去过。这就是说,无论历史上有或者没有,人们都已经默认它是有的了。这些耳熟能详的段子,我们基本上没有大动。
三联生活周刊: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事儿,比如一拍历史剧,尤其是那种似像非像的,一定会有历史学家出来批判。
高希希:这不奇怪呀,他们要是不站出来就没饭吃,没有关注点啊,特别是像易中天这样的同志,他必须要有一个捍卫感,这样接下来他的理念好卖啊。这“四大名著”,只有趴在《红楼梦》上的“蚂蟥”最多,因为都是靠它吃饭的。这和当年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有关系,因为毛泽东是最关注《红楼梦》的,于是就有一批才子佳人琢磨这个问题,要不然显不出自己在文坛的地位。于是当然就有很多文人墨客钻进去把自己变成红学家,越钻越多,就慢慢形成一个体系。我跟王扶林私交也很好,拍《红楼梦》的时候他被批得很厉害,因为王扶林坚持走通俗路线,他想拍成一个连环画,让老百姓看得懂。他说如果直接按原著拍出来,老百姓是看不懂的,一头雾水。我觉得他是做了一件很好的事,而且是深入浅出。所以,我觉得《三国》应该是深入浅出,当然我们也要顾及一些东西,一些技术上的和艺术上的整体把握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弄成嚼也嚼不烂的,像鸡肋一样的东西。所以,首先要好看,这是我们一直希望的。
三联生活周刊:我采访朱苏进的时候,他说易中天希望能按照《三国志》来拍。
高希希:按《三国志》就没法儿拍了,因为第一记录少,第二故事难以形成。《三国演义》是一个章回体小说的典范作品,从年代、人物、情节的设置来说,那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小说,要不然它也成不了世界名著,所以我必须走这条路。《三国志》里有些可借鉴的,我也可以拿来稍稍借鉴一下,到了今天可以稍微有些不同,但这个不同很小,因为我想还是在完成剧的前提下尽量让它好看,包括我们整个化妆、服装、道具的变化。包括马的变化,我们用的都是从新西兰买的纯血马,我花这么多钱,就是要让这个马的个头好看,要高,它高出中国马50厘米呢。
角色与成本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在演员遴选上,跟过去有什么不一样?
高希希:我们既考虑了公众对剧中人物的想象,也考虑了剧中人物性格展开的那一面如何再完善。比如陈建斌的造型,从历史上、观众的理念来说,曹操应该是个矮胖子,我们权衡了半天,认为胖可以,但矮不行,矮的话,窝在一群将领中就不好看了,所以最后用陈建斌。陈建斌也不高,1.79米,但是我们把他的体态加大了,他自己也做了很多设计。比如曹操到底是溜胡,还是框胡,还是大胡子,我们做了好几个造型,结果出了现在这一种,就是说,既要表现出他的那个凶悍,又得表现出他的阴柔,几面都要有。这个就是由于今天我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视野上的开阔,我参考了很多国外的造型,比如黑泽明的东西。我说我们能不能借鉴《红胡子》里面的造型,然后就正好,既炸开又收得住的这种。
三联生活周刊:另外大家熟悉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呢?
高希希:比如说关羽、张飞,我就照庙里的形象选,老百姓认定是哪个就是哪个。我选中于荣光,我是三叩家门把他求出来的,人家也是个腕儿,加上关羽整个戏并不多,但我得让他在剧组里耗10个月。一造型,凤眼一吊,他是武行出身,有那个武生状态,脖子那么一梗,就是庙里的人物,状态非常好。张飞是我们从一个俄罗斯健美学校里选的,也是中国大陆去的,体态各方面都比较符合,我说你先造个型看看,外形都好,就是眼睛不够凶,豹眼嘛,我说你练一个月豹眼后再来找我,你要是瞪得大了就行。后来我一看,够了,就是你了,不用说了。刘备和赵云是相对大众化一点,找到一个很质朴的东西往那里面一挂就是了,只要戏里面有内涵就行了。最难弄的其实就是关羽,这个人物的认同点特别重要,因为他是特别家喻户晓,东南亚的人都知道,关老爷嘛,你稍稍有点不像还真不行。
诸葛亮、周瑜都是大路货了。诸葛亮也是我反复斟酌最长时间的,为什么呢?第一,我们从历史角度来说,他27岁,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而且是个挺大气挺俊俏的男孩子。现在俊俏的男孩子都没有内涵,诸葛亮我还必须要他有内涵,因为是演跨度戏,演到55岁五丈原去世,最后选中陆毅。我跟陆毅实际上是在押宝中进行的,我对陆毅说,第一,我看中的是你俊俏的这一面和这个体魄,但是我又没看中你的表演状态,我害怕你后面表演状态不对。陆毅是坚决要求干一把。我说,那我们先试着来,所以半个月内我什么都没干,我就是打破他身上的东西,因为陆毅身上有个毛病,就是那种偶像派所固有的毛病,就是对自己形象的自恋,这是一个很恐怖的事,因为他已经成功了。比如他摆个姿势,他认为他是最美的,我说进到《三国》剧组后,陆毅已经没了,你就是诸葛亮了,你必须全身心投入,要从骨子里去完成人物理念。那孩子用功,他接受了,特别是晚年戏,我认为特别踏实。他自己也说,可以和唐国强对决,他非常有信心,这也是他自己的一个信念。
三联生活周刊:老版的《三国演义》是120集,新版《三国》90集,新版拍摄上做了哪些取舍?
高希希:我刚刚说的,董卓进京开始,那么前面就至少删掉了两回三回,但是两回三回里并不是全删掉了,比如桃园三结义,这个我没法删,要不然这三个人的来历就说不清楚。有桃园三结义,才有十八路诸侯剿董,要是没有这个,那么老百姓就看糊涂了。有些民族政策方面的问题,也是怎么去界定的问题,我们要尽量回避的。“七擒孟获”现在也是个敏感话题,只要能缩的,我就尽量缩,一带而过,能表现的就尽量表现。还有后三国,包括姜维那些事情到司马懿死,我基本上就打住了,就三国归晋了。其实司马懿把权一篡,就已经统一了,再打观众也没兴趣了,我的印象是,我看老版《三国演义》,看到曹操、诸葛亮死,我的感觉基本上故事就结束了。我们也是诸葛亮一死,司马懿一死,我有半集概括介绍一下,然后就收尾了。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整个拍完后,有没有一些原先想去表达,因为一些顾虑,可能来自公众、收视率、专家的压力,就把这个想法就放弃了?
高希希:这次不是特别多,这方面考虑了一部分,比如“七擒孟获”这一段。这次我们围绕的还是三国的统一,三国如何分裂又如何统一,而“七擒孟获”等是诸葛亮先安定后方再解决出击的问题,把其他两国实际上是放下来了,单说的一段。
从我们的剧作看,更关心的是三方面的,我们要通过蜀国的线把魏国勾起来,把魏国人物和蜀国人物搭上,通过魏国、蜀国人物又要把吴国勾上,始终是在缠缠放放和放放缠缠之间,最后肯定是要放。这个过程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你比如说吴和蜀,为了一个共同利益,比如说抗曹,它们就能合起来,一旦利益达到一个均衡,它们又开始互相争斗,老是在制衡之中。如果老是顾及一方,这个故事马上容易散。所以我们这次尽量不让故事往外散,尽量想在集中的视点上递进地变化。
三联生活周刊:您说花了1亿多元,这次投入成本最大的是什么?
高希希:化妆、服装、道具的整体改造,因为我们一样东西都不能用老的。我所有的兵器,除了一批赞助的是真的,其他一些假的和半真半假的都是我们认真制作的。这批真的就价值好几百万元。最重要的是场景改造,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把横店秦王宫改造了一遍,除了电影《刺秦》、《英雄》以外,没有一个电视剧敢进那个大殿,为什么?第一,改造费用太高,第二,灯光费用太大,我光要把那些灯打亮,一天就要将近20万元。那种18K的灯,我要20个,18K的灯一天是1.5万到2万元,你要长租可以稍微便宜一点,包括大的太空灯。而且我要把秦王宫改造成洛阳宫,我得要400万元,这400万元我就拍6天。还有就是横店那个超大的广场上,我要立两个阙楼和祭天台,这都是费用,在横店,我光改造各路场景就2000万元。这些费用都是一般电视剧不可想象的,我必须做到,如果你做不到,那你凭什么说你比老版的《三国演义》怎么样?还有马,我光是跟组的马就有50匹,还不算平时因为有规定,除了你自己带的马,你必须要租够20匹以上的马才能让你拍,要不然当地会闹事。光是从新西兰进口的纯血马就40匹,纯血马几十万元一匹,这次牺牲了6匹马,疯了8匹,见人前蹄就起来了,之后拍戏就没法儿用了。我的组里,每一天基本的工作人员将近600人,这还不算演员和群众演员每天开销30万~35万元。一天什么都不做,这些费用就没有了。吴宇森还托人给我带话说:“高希希还没有崩溃啊,我都崩溃了。”我说我倒是想崩溃,我没有资格崩溃。
三联生活周刊:后期制作特技上有什么让人期待的?
高希希:我们现在用了中国最大的一个渲染平台,渲染不解决,画面还像刻出来一样,渲染一解决,整个画面就好看了。我这次的特技技术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用的是《指环王》的技术,我请了两个《指环王》的技术人员。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特技场面在剧里占多少?
高希希:那就多了,但是在整个片子里占多少我就不好说了。比如说一些大的攻城场面,我肯定是大全景,然后在几个局部的近景,就算是一个大场面,光是拍就得拍4天,因为我人马没有那么多,比如200人,从我画好的线跑过去冲上去,一个上午就是拍这一个镜头,就好像游泳的赛道起跑线一样,第二次是这200人从第二道画的线再跑再攻,重复使用这始终不变的200人,由近往远去跑,我没有那么多人,所以只好用这种方法完成这一个镜头。虽然很费劲,但是很真实。
(实习生童亮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