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少红导演的50集新版《红楼梦》,经过3年多时间的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之后,于近日陆续在青岛、四川、上海、宁波、温州等地方电视频道进行首轮播出,率先与部分观众见面。从筹拍之初,新版《红楼梦》便经历了一系列话题风波。到如今开播伊始,它依旧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在赢得赞誉支持的同时也惹来了无数口角官司。纵览诸多评论,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错位、配乐鬼魅、画外旁白太多以及图解小说等几个方面。日前,李少红导演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针对这些质疑给予了一一回应。
质疑一
黛玉丰满 宝钗清瘦 人物形象“错位”
有观众认为新版《红楼梦》里人物形象“错位”。比如,原著中宝钗比较丰满,而黛玉很清瘦,有种病态美。可是在新版电视剧中,二者的形象却正好反过来了。此外,剧中“小宝玉”拍摄时只有13岁,饰演王夫人的归亚蕾则已60多岁,饰演贾政的许还山更是70岁出头。观众觉得这种年龄上的“错位”,使得他们在同一场景出现时有点别扭。
李少红:所有这样的顾虑都会随着播出迎刃而解。宝钗成长发育之后就会慢慢丰满起来,黛玉当得不到爱情之后也自然消瘦了。
书中描写元春薨的年龄是43岁,我们比方王夫人生育她的年龄是16~20岁之间,那她也正是60岁到60岁出头,和演员的实际年龄基本复合,而且还有贾珠在先。另外,正是因为老来得子,贾府上下才如此溺爱宝玉。含玉而生也意味着珍爱有加。我们说尊重原著是尊重它的精神,也并不能教条。这样的考虑不能算是错位。我认为有这样顾虑的观众都是出于对名著的热爱,出于对新版《红楼梦》的关注。
还有老戏骨是新版《红楼梦》的灵魂人物,随着剧情的发展和深入,更多的观众会意识到他们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中存在的重要性!他们是支撑起这样一个大家族的栋梁,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他们担当起长辈的精神和力量,是那些子孙的依靠。他们毕竟代表了一个历史,一个社会的面貌。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王朝、政治、伦理道德,还有文化。所以许还山、归亚蕾、王馥荔、周采芹、叶琳琅、赵健为代表的老演员是当之无愧的。
质疑二
太过忠实原著 大量朗读原文 “图解小说”之嫌
有观众认为新版《红楼梦》高度忠实原著有“图解小说”的嫌疑,缺乏想象力。当一些文字难以用画面表现时,就用上了长达十几分钟的旁白,大量朗读原文。如此“忠于原著”有些可笑。
李少红:如果我当时不在上海座谈会,听到红学教授“太忠实原著,会不会图解”这样的说法,也会和很多人反应一样,怎么不忠实不好,忠实了也不好呢?显然这个说法是被媒体夸大事实地刊登出来的。我想这个红学家教授很倒霉,给他带来很多烦恼。“忠于原著很可笑吗”?不是名著吗?名著不是很经典吗?哪里有长达十几分钟的旁白了?哪里大量朗读原文了?能够“高度忠实”不是很高的评价吗?是不是“缺乏了想象力”的担心,完整播出后,自有公论。一定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我觉得都很正常。
曹雪芹的文字非常好,我觉得能够巧妙地运用,不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成为视觉的一部分,是很有欣赏价值的。我希望新版《红楼梦》能和小说一样,经得起反复欣赏和阅读,每次都能得到新的感觉。《红楼梦》这本书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流传200余年,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无穷尽的内容,任何时候,任何年代读它都有新的体会。我只觉得50集的篇幅太短,空间太小。需要各种形态叠加的效果,才能尽可能地涵盖里面丰富的内容。
质疑三
旁白太多 台词难懂 观众看起来很累
有专家认为,“也许导演的初衷是通过旁白帮助观众理解剧情,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大量旁白会干扰观众观看电视剧。对于观众来说,半文半白的台词本来就很难懂,再加上大量旁白穿插其中,真的让观众很累很累!”
李少红:其实我心里非常清楚,有没有旁白都会遭到非议,多少都一样,只要是《红楼梦》就离不开争议。好像大家习惯用这样的方法认识它。偏离它更糟糕。何况我不可能比曹雪芹高明。所以不如老老实实,起码曹老爷子能够保护你。这本书是本奇书,从写出来到今天从未停止过争议,连署名权都充满神奇色彩。全世界哪有一本文学作品一半找不到,还能流传百年?科学如何发达,至今也说不清谁写的?后四十回署名:无名氏?这都是旷世奇谈。哪有一本文学作品成为政治家的座右铭?成为中国任何时代的社会写照?面对她必须具备虔诚之心,不能有杂念,我总感觉曹老爷子在天上看着我们。在第一回中,他上来就已经把后人如何评价他和这本书的所有争议写得清清楚楚。我觉得我们都没有逃出他的预设,真的很可怕!他所说的道理极简单,但极概括,没有人和历史可以逃脱。世界就像他在九十一回借用黛玉之口所说:“原是有了我,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无数的烦恼生出来,恐怖,颠倒,梦想,更有许多缠碍”。
质疑四
画面美中显“阴郁” 音乐棒中显“灵异” 风格有点像“鬼”片
有观众觉得新版《红楼梦》画面虽美,但有一种“阴郁”感。而剧中大量的昆曲配乐也助长了这种阴郁之感,不少网友反映背景音乐有种活脱脱的“灵异感”。风格倒有点像“鬼”片。
李少红:我看了很多媒体很有成见的报道。他们收集负面信息的习惯大多都出自于娱乐心态,因此故意制造自相矛盾的话题。画面很唯美,但很“阴郁”;音乐很好听,但很“阴森”;旁白很有磁力,但很“啰嗦”;小演员很年轻,但很“稚嫩”;长辈很有派,但很“老”;忠实原著,但很“图解”哈哈!他们还没等看到结果就把什么都游戏了。当今社会喜欢运用这样的叛逆形式,反传统的表达,对比解构的方式娱乐所有,包括经典。或者说明风格很强的作品就要有这样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认识过程?我们能够通过一部影视作品创造和尝试新的风格,表现手段,新的形态,让人们认识到古典文化的丰富表现力,影响着一代文学巨匠的昆曲,佐证了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何况曹雪芹在书中写了大量的昆曲桥段,并且和人物命运紧密相连,甚至于把一些昆曲和传奇,经典台词直接编入故事,宝黛的爱情启蒙就来自《西厢记》、《牡丹亭》,宝玉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黛玉的“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都是这些剧目中的唱词。还有元春省亲看的四出戏都是精心安排,充满命运的谶语。太虚幻镜中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十二支的唱词,直接就是昆曲的曲牌。可以说《红楼梦》和昆曲有着深厚的渊源。我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尝试和普及。
另外,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不但写了美梦,也有噩梦,有天堂仙境,也有阴曹地府,也有阴司路。有警幻仙子,也有黑白无常和判官。有风月淫欲,也有纯美爱情。自然有光明也有黑暗。曹雪芹善恶分明。(记者 吴月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