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虚假收视率影响恶劣 呼吁杜绝造假源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22日11:34  人民网微博

  四、多管齐下,从根源杜绝收视率造假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电视评论家曾庆瑞认为,在西方国家不同的背景下,收视率被证明作为一种评价的体系和标准还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收视率被引进中国以后就,一直被放大,甚至出现了恶性演变。

  如今,收视率造假已从此前贿赂收买样本户的小打小闹上升到了公然造假甚至以此敲诈勒索,事态已恶化到有关方面非重视不可的程度。因此,建议从下面几点入手加以整顿。

  1、司法力量介入,彻查收视率买卖事件

  2010年《人民日报》报道披露数据造假之后,央视—索福瑞表示会在内部自查,然而此次事件表明,单纯自查已经不能堵住漏洞。据央视—索福瑞公开的“律师声明”显示,该公司正收集相关证据,将于近日对涉嫌犯罪的个人及机构诉诸法律。多家媒体也呼吁,要像“足球打黑”一样,对收视率造假严查彻查,方能平息社会舆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曾表示,应该由司法部门介入,对造假者进行严厉惩罚。对于央视—索福瑞来说,一旦发现样本被污染,导致收视率异常,只能通过更换样本户来解决。较高的更换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止收视率作假的力量和动机。

  采访当中,很多熟知内情的业内人士不愿意接受采访或者不愿意实名举报。正是源于此前有过多次反映、多次无果的失望。黄先生呼吁,“每次出现造假,索福瑞总能以毫无漏洞和破绽的说辞来回应。这一次,司法不能够再缺位了!”

  2、引入第三方监督,打破数据公司“一家独大”

  据业内人士介绍,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最初用于央视内部使用,2009年尼尔森退出中国市场之后,各地卫视均采用央视索福瑞的统计数据,并为此付费。缺少竞争的一家独大,必然会削弱创新的意识和动力,不论是增加样本总量还是定期更换被污染的样本户,都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和监督部门的监管,只能依赖于索福瑞的自觉。而且,中央电视台本身是播出平台,其节目资源也是收视率调查的对象,既是调查对象又是调查机构,如同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难免让人质疑其公正、客观性。

  一份业内人士出具的收视数据显示,浙江卫视(微博)CSM29数据与全国网严重背离,孰真孰假,令人疑惑。例如《中国梦想秀》全国网份额4.36%,CSM29份额却有6.51%;《中国好声音》全国网份额5.03%,CSM29份额却有7.61%;《越跳越美丽》全国网份额1.57%,CSM29份额却有2.75%;电视剧《无懈可击蓝色梦想》全国网份额1.01%,CSM29份额却有2.16%。CSM29份额比全国网高出50%甚至翻倍的现象,令人怀疑存在造假掺水。电视剧《无懈可击蓝色梦想》在重庆市场的收视率2.51、份额6.54%,是杭州市场的1.8倍,这种个别外埠市场份额孤立的奇高现象,也有悖于传播规律。

  因此,不少专家和媒体提出打破垄断,引进第三方监督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主任刘燕南认为,收视率调查这一为电视市场提供“交易货币”的行业,多年来一直处于监管缺位状态。她认为,收视率领域中还存在诸如篡改数据、数据寻租、歪曲解读、数据滥用等问题。如果被一家垄断,还缺乏第三方监管,则将成为充满危险的市场。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中心信息研究所所长李岚曾表示,真正的第三方,应该既不是政府,也不是调查机构,而是由政府部门推动,甚至设立一定的行业调查基金,组织包括数据使用者、电视观众、调查公司代表组成的用户委员会,即所谓互换第三方。

  3、改变“唯收视率论”,尽早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目前,几乎所有电视台都得靠市场和广告生存,因此不能完全不看收视率;但中国的电视台并不是纯商业性质的电视台,娱乐大众的同时,承担着大量的社会责任,把收视率作为唯一指标显然与中国电视台的属性不符。专家们认为,根本之策还在于改变长期以来的“唯收视率论”,建立以收视率、影响力和美誉度为主要参照的综合评价体系。特别是影响力和美誉度评估,须涵盖专家、观众,政府、社会团体的意见。这一节目评价体系必须既兼顾社会效益又兼顾市场效益,既是一种效果评价机制,也是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还是一种导向机制。

  据介绍,在不少国家,包括一些商业体制下的电视台,一些节目即使收视率不高,也要保留下来,尤其是一些人文科教类的节目,不仅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并且保证一定的播出量。专家建议,我国电视行业也应对不同频道和不同节目采取不同的策略,电视台在采用节目综合性评估体系的同时,应该注意区别对待不同节目。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收视率造假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事件,其背后的利益诱惑,已经使之成为中国电视行业的潜规则、损害中国电视健康肌体的毒瘤。而且,造假事件屡屡出现、屡禁不止,已经严重损害了监管部门、电视机构的公信力。在虚假收视率的误导下,中国电视屡出花样怪招,低劣的文化产品不仅毒害传统文化、甚至毒害世道人心,难以为中国电视文化发展提供“正能量”。建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彻查此次事件,彻底改变“唯收视率论”引导下的中国电视畸形生态。人民网记者 任姗姗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 新闻薄谷开来一审被判死缓
  • 体育NBA-保罗拇指手术伤停八周或无缘中国赛
  • 娱乐独家对话张伟平:艺谋应该给我个说法
  • 财经湖北省地税局证实正制定房产税征收方案
  • 科技360搜索问答被连夜替换为奇虎
  • 博客北洋舰队差点炮轰长崎 目睹隆胸险晕倒
  • 读书文革时期的女流氓(图) 1979小平猛批越南
  • 教育留美生用话剧解密洋高考:另一种应试
  • 育儿违规爽身粉或致中毒 保姆虐婴(图)
  • 健康分辨市面上不同种类盐 咳嗽吃啥好得快
  • 女性紧身胸衣外穿风潮 周迅杨幂复古妆容pk
  • 尚品香氛国度的情欲之水 因爱之名的催情食物
  • 星座12星座好人卡 测试你俩缘分
  • 收藏鉴宝公司黑幕:农民一枚伪金币估价90万
  •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