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营盘镇》总制片人:小人物大情怀

2012年09月28日14:54  人民网-人民日报
《营盘镇警事》剧照 《营盘镇警事》剧照

  本报记者 张 健

  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营盘镇警事》是根据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派出所所长、全国“十佳民警”、二级英模范党育同志生前事迹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虽然表现的是一位公安民警,但是在这部剧里,既没有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也没有机敏神奇的智破奇案,更多的是范党育调解诸如两口子吵架拌嘴、婆媳不和、宅基地纠纷等种种琐事的故事——但偏偏就是演这样平凡的人,普通的事,播出后却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资料视频:《营盘镇警事》曝片花 张嘉译展魅力

媒体来源:新浪娱乐

  《营盘镇警事》到底是怎样一部戏?它以什么吸引观众?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近日,记者就这些话题采访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该剧总制片人芶鹏。

  记者:《营盘镇警事》是根据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范党育事迹创作的电视剧,请先谈谈您所理解的范党育是怎样一个人?

  芶鹏:一说到公安干警,又是英模人物,人们通常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一定破获了大案要案,抓捕了重量级的罪犯,但是范党育偏偏是个例外。论身份,他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基层派出所所长,但是他忠于职守,心中对百姓充满了爱,不嫌其小、不厌其烦地一桩接一桩给群众“了事”。在这些繁复的小事中,一个小警察小人物的大情怀和大智慧却凸显了出来,让我们深深感动。《营盘镇警事》的创作正是想深度挖掘和再现范党育凡人小事的闪光点,彰显英模人物的大情怀。

  记者:生活中的范党育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但是艺术创作中的范党育你们怎么处理?讴歌英模人物的文艺作品,往往容易陷入高大全的思维惯性之中,而这样的社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芶鹏:对于一部讴歌英模人物的电视剧来说,作品要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人物形象塑造是否成功是关键。《营盘镇警事》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特点是以小见大。范党育作为基层派出所的所长,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他做的工作也是实实在在的小事,作品在塑造他时,并没有刻意的拔高,而是“贴地飞行”,把人物原型的感人事迹置换为故事中的细节点滴。剧中并没有慷慨激昂的宣讲道理,而是用民间立场去表达情感,着力表现一个平常朴实但又具有丰富性格的小人物。

  用细节塑造人物往往都具有以小搏大的冲击力,能给观众带来最大的感动。范党育与老百姓的关系是该剧的独特之处。剧中有一个细节很值得回味,范党育喜欢喝酒,这既是他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需求,也成为他和百姓拉近距离的方法。因为参加大柱子、二柱子的婚礼喝了酒,回到派出所后,他被前来调研的县局领导误会;因为在招待从广东来的同行时,一张桌摆两样酒,他又被同行误会。这些其实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亲民爱民和勤俭节约的品格,也由此表现了他作为普通人不完美的一面。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这种展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与丰满。

  记者:拍摄这部电视剧时,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它以什么“抓人”?是依靠情感,依靠故事,还是依靠其他的东西?

  芶鹏:兼而有之。这部戏的主题、题材,我觉得都有特殊之处,有引人注目的地方。比如戏里很多地方都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变革,对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转型期,新的生活观念对农民固有生活的冲击和改变以及贫富差异形成的新的社会形态等等,都有所呈现。它不回避现实,不逃避矛盾,努力贴近老百姓尤其是农村的生活真实,观众觉得真实可信。

  值得谈一谈的还有这部戏的叙述语言。它叙事角度独特,借用了旁观者的视角——警校刚毕业的警花何雨桐来切入故事。通过她的视线带观众走进了范党育。何雨桐在剧中的逐渐转变过程,也正是观众对范党育的深入了解的过程,这个叙事角度客观,而且能使得观众在一定距离处观察人物,从而能够得出最准确的感受。

  记者:这部剧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跟我们的当下生活联系的很紧。能不能谈谈创作现实题材剧目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芶鹏:《营盘镇警事》从片子的整体风格、演员的表演特点以及文化特质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写实性。范党育深入村民家中为大家排忧解难的“了事”,整个过程充盈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和生活的质感,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基层警察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范党育所在的营盘镇是河北农村,一些当地特有的文化底蕴在剧中于是有所展现。比如大家都亲切地称呼范党育为“范大了”,这个“大了”既是一种民俗文化,也是因为他在不停地给老百姓“了事”,是百姓对他的发自心底的称呼。

  电视剧在当今变革的时代更能集中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信息,传递出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历程,使人们从中发现时代观念的更迭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因此,面向现实、讲述生活、寄托情感和思索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最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共鸣。如果我们想要创作把握时代脉搏和高扬时代主旋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电视剧精品,就需要把目光投向社会民生、投向平民英雄、投向凡人小事,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多元化的阐述和表达,才有可能打动观众,获得最理想的社会效应。

(责编: sisi)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