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钱的事》进城 剧情前后对不上号

2012年11月01日14:40  北京晚报

  场景由乡村搬到了城市

  很多剧情前后对不上号

  从《刘老根》到《乡村爱情》系列,赵本山的电视剧总是以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观众喜爱。但《不是钱的事》场景由乡村搬到了城市,与本山传媒之前的作品相比,情节有很多雷同之处,有换汤不换药的感觉。连续拍了几部生活喜剧,赵本山似乎是有点黔驴技穷了,讲来讲去,也没有讲出什么新鲜的东西。而且,这部剧在剧情上存在着不小的硬伤,兜来转去,一件小事翻来覆去地讲,啰嗦有余,流畅不足。比如剧中陈中贵第二集弄坏的调音台,三十多集了还没有修好,而于戴宁欠他的五块钱来来回回要了好几次。说的是俗人们的事,但是剧情太俗,太拉杂,也不会为观众所喜爱……

  赵本山竖起了兰花指,也当了一回“伪娘”……还是那帮演员,但感觉完全没有《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那么鲜活的人物,也没有药匣子、彪哥、赵四、刘能等这么出色的形象。难道“赵氏喜剧”里的人物性格放到“职场戏”里,就失去了原有的精彩?谢广坤变成了热心推广二人转的二队队长尤胜友,谢大脚则摇身一变,变成了“大龄剩女”于戴宁,同样的脸孔让人们难免倦怠……

  《不是钱的事》在节奏上的慢是相当令人吃惊的,比如岳文博和病养在家的老婆争论熬汤还是炒鸡蛋的事,一直是绕啊绕,这样的桥段固然很生活,很原生态,但在电视剧中表现出来就感觉太白话了,也太原音重现了。缺少一定艺术的加工,让人看了很无聊。还有岳团带领的二队准备邀请导演来指导演出,和导演的讨价还价也是慢吞吞的磨叽,真让人受不了。

  另外,片子也剪得乱七八糟,很多剧情前后都对不上,很多人物关系有点混乱,制作团队到底有没有将精力放在讲故事上。原本一部供观众消遣娱乐的作品,如果观众在看剧的时候还要费脑筋去用力地衔接剧情,思索人物之间的关系,那这部剧无疑是失败的。

  进入城市的“赵家班”有些水土不服。“赵氏喜剧”换到现代都市中,东北幽默疲软了,俗事变成杂事了,人物也没那么有意思了。

  东北原生态生活的电视剧就要数赵本山的《刘老根》能掀起笑点,可现在多家卫视播出的《不是钱的事》虽与时俱进,但好像还是停留在多年前的思维阶段,让人无法看到更高水平的进步。

  《不是钱的事》里赵本山变身娘娘腔,小沈阳[微博]演高富帅……这部被赵本山评为“第一部城市题材”的电视剧,还是这么几个演员,还是这么个腔调,剧情啰嗦,题材很滥,没有中心,情节没有什么起伏,就像一碗白开水,一点味道都没有。片子剪得乱七八糟,很多剧情前后都对不上号,单薄的剧情和越来越混杂的人物关系,让观众的热情越来越低。

  冲着小沈阳来的观众也有些失望,他虽然是主演,但总是莫名其妙地消失,“神龙见首不见尾”,更不用说本来就是“客串”的赵本山了。本剧开播时打的是赵本山、小沈阳的“旗号”,可是他俩在剧中却鲜有露面,不免让人质疑这部剧是否在借着他们的名气来吸引眼球。

  农村题材不一定就要土要俗

  非要扯上三四十集没了笑料

  除了表演不给力,再说说剧本。《不是钱的事》剧本硬伤很多。想想上世纪80年代播出的电视剧《霍元甲》,观众那个争相观看的劲头证明那真的是一部好电视剧,好就好在不仅仅是爱国剧,还由于情节紧张,演员表演感人,连音乐、歌曲都是一流……现在的人急功近利,哪会花时间和精力写出到拍出好的影视剧呢?搞虚的多,搞实的少,照此以往,还真没什么可看了……

  曾经有专家说,一些名义上的农村题材剧根本没有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一些影视创作者对待农民像对待外星人一样,以猎奇的眼光进行审视甚至丑化,结果其作品反映的往往是虚假的农村、农民形象。影视创作者应勇于直视当前农村、农业中的问题和矛盾,颂扬真善美、挞伐假恶丑,真实反映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

  电视剧《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总制片人王鹏举曾说:“农村题材不一定就要土、要俗,这是一个大误区。”农村题材不一定非要土到掉渣、非要书写苦情戏,但农村剧绝不能失去“农民情感”和“乡土情怀”,这是它应有的底色。浅尝辄止地反映姿态,不会创作出令人心颤神凝和化世导俗的优秀农村电视剧。比如《刘老根》等农村题材电视剧所呈现的中国农村,大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即使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难题,也往往被出人意料地轻松化解。这类电视剧,最大的卖点、看点,就是笑。还比如《乡村爱情》,一群人把剧情注水成了泡沫,还非要扯上三四十集。愈发没有了笑料,只能借助于结巴和面部非经典抽搐了。回避社会矛盾,用搞笑的手法一锅烩……就成了所谓乡土?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伪现实”。

  虽然赵本山是个好师傅,通过一部又一部的电视剧把自己的爱徒和亲友都带上“明星”和发家致富之路了,但这种不管剧集质量、靠观众的容忍来强行历练徒儿们的行为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我们记忆深刻的、好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女人”三部曲,它们以独特的构思透射出农村微妙变化的生活状貌,以对乡野生活的深入描绘,和对农村家庭关系与人物性格命运的个性把握,轰动一时,也基本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农村生活的关切核心。时代革新带来茂源老汉一家悲喜交集的分化,老人和枣花这一代子女辈都开始了新的追求。

  还有1985年太原电视台的12集电视连续剧《新星》,改编自柯云路的同名小说,编导者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以一个县为背景,围绕主人公新任县委书记李向南的工作,“浓缩了1982年中国农村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斗争的社会生活”……

  现在的创作者即使有钱,可以想什么就拍什么,想投什么就投什么,但不一定拥有市场,有钱和优秀电视剧是有距离的词语。中国自古就看重礼义廉耻,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舍生取义,生活中,人们为了目标都奋力的拼搏,在肉体与灵魂分隔越来越快、越来越远的年代,有必要像印第安人那样,说一声,“别走太快,等等灵魂”。确实,我们走得太快,灵魂的步子已跟不上了。

  最后,很想代表观众对赵本山们说,把节奏放缓下来,回归真实的乡村吧。把挣钱的事放一放,拍点真正的好作品。

(责编: 山水)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