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红荔》被赞题材有意义艺术有高度

2012年11月07日23:12  新浪娱乐 微博
现场 现场
专家研讨 专家研讨

  新浪娱乐讯  十八大重点献礼片《南平红荔》即将进入院线发行阶段。11月6日,该片在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观摩研讨会。来自广电总局电影局、华夏发行公司、电影评论界和研究领域的领导、专家对这部电影的题材、表演、艺术表现等方面都给予了深度的剖析。大家普遍认为,该片摆脱了以往英模人物电影创作的窠臼,直面现实,题材有历史意义,艺术创作水准不俗。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它不是阐释,是感染

  这个题材的重要性很明显,因为它是面向未来的,面向我们亿万的青少年。

  我们的影视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过一定的负面作用,而今天的这部电影是以电影的艺术方式来爆发出一种正面能量。

  它的故事不是很复杂,线索也不是很多,但是它又是很饱满的展示,简单但不单薄。而最后电影的落点落在了刑法的修改,它没有用理性的剖析去展现,而是通过这么几个很重点又很有力度的事例,通过詹法官的作为,串起了整个的影片。它不是阐释,它是感染,在感染当中指导了法律本质性的修改,这种本质性的修改事关人性,事关人心。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许柏林:影片的细节很给力

  影片的情感很丰富,细节很给力,使这部作品能撑得住,包括卖房子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参加文艺演出的问题,这些细节都很真实,很感人,人物之间互相形成了依托。

  但值得探索的是,法制题材的作品,怎么让法律的观念跟艺术形象更多的融合,有一些法律条文,你要把它表达准确,可能你就得念条文,但是怎么把它转化成形象,转化成情节。现在一般影片表述法律的东西只能用独白,或者用旁白,或者用字幕来表达,我们希望以后表现法制题材的艺术作品,让法律的东西更跟情节融合,更跟人物、跟镜头融合。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陆海波:做这样的电影很不容易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非常打动人的,看的过程当中多处落泪,我觉得这就是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功标志。它讲的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法情片,但又是一个题材很特殊的电影,它讲得是对青少年的救赎问题。看了这部电影你会觉得我们的法官不只是很理性的司法动物,他们也是非常有人情味的。电影塑造了一个非常可亲的,可敬的,而且让人很动心、动情的艺术形象。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又感觉到,做这样的电影很不容易,尤其是表现英模人物,我非常敬佩董导演这样一个团队,把这个故事讲得娓娓动人,催人泪下,但是又提出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最后解决得也很完满。关于桥的引用,面具的引用,我觉得编导动了很多心思,把很多东西用形象来说话,用情感来说话,这个做得是非常成功的。

  原广电总局、剧本规划策划中心副主任高尔纯:这个更像是法官爸爸

  这个片子法官的情节很有深意。深意在哪儿?如果说我们法官过去是法官妈妈的形象,那这个更像是法官爸爸,我说的爸爸妈妈不是指性别上的男女性别,而是从理性上的法律上的思考。这个法官除了像对待儿女一样对待这些犯错误的青少年,另外一方面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上,立法的层面上,现在好多问题在执法上都是说得不偏不倚,真正能够把根源解决,使好多青少年犯罪问题减少,还得在立法层面上来解决问题,詹红荔这个形象是很适合的。

  我觉得这部影片的容量不是很大,但是写得很顺畅,阐发的问题在当今法制建设的社会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电影家协会高级编审员王人殷:真人真事类艺术创作迈了一大步

  在几年以前看过《法官妈妈》,今天又看了《南平红荔》,我当时心里就在想,其实从这两个电影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两点:一个就是我们中国的法制建设在整个社会发展当中是逐渐的完善,是逐渐的进步了。二个看到了我们的电影创作,特别是在主旋律电影,包括写真人真事上面的一个前进。当时的《法官妈妈》社会反响也非常好,评价也很高,但是看了这部影片,确实看到了我们在写真人真事上的艺术创作向前迈了一大步。

  我今天看这个电影最大的感受,第一是这个题材非常重要,它的社会性是非常深刻和广泛。第二,我觉得在艺术上它有一个很大的进步,电影对詹红荔法官和她所做的事做了一个艺术化的表达,情节上完整、饱满、缜密,人物丰满、生动、亲切,令人尊敬。电影的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它写了三个事件,这三个故事都非常感人的。

  导演董林是一个对艺术非常执着的人,他每一部创作都是非常诚恳的,作为一个电影人,他有社会的责任感,同时他也是要用他的情感来感召观众。这部影片叙事上那么朴素,但其实在叙事的过程当中,他在寻求一种美。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它正视了大量社会问题的存在

  这部影片是在主旋律电影里有一个很好的创造性,尽量把主旋律电影、英模电影的影片向生活化靠拢,在很多方面这个影片采取了一些伦理家庭生活剧的方式,处理得非常好。

  影片非常积极的去面对现在存在的大量的社会问题。以前有一些影片实际上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部影片它最积极的一面就是它正视了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而且表现得比较残酷。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片中何刚的故事,一个孩子死了,影响了两个家庭和一个法官,在这里我们看到最感人的是三个女性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很好的一个女性电影。改变了我们对于中国底层妇女婆婆妈妈、不讲理的印象,重新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底层女性的成长,女性精神的升华,这种精神升华的意识,使得我们对中国社会发展抱有很强烈的信心,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这是现代的女性电影。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周星:捣乱和批判不能解决问题

  这部影片从观察的角度很重要,很干净,没有太多的枝蔓,很亲切,没有为了条文的阐释而做过多的道理的灌输,更重视情感的表现。第二个感觉,这个影片是正能量、积极向上精神的一种体现。中国社会现在矛盾重重,但是捣乱和批判不能解决问题。詹红荔身上体现出积极的精神。邬君梅[微博]来演这个女法官,她对角色的诠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她不做作,骨子里体现出这种精神。

  在艺术表现上,由于创作者并没有想特别突出职业行为的那种灌输意识,所以这种干净、动情,在作品里面体现的非常好。把情的成分加大,我原来想概述的语言是——人神的结合。在主旋律电影里面,神经常高不可攀,但是这部电影里法官是人神的混合,它忽略了意识形态的宣传或者说条文的阐释,让我们活生生感受到法律是受于大众的,这个人不顾及自己的身份来进行调解,她公务员、法理的代表人,却可以这样做。这个影片是动人、动心的,它干净,但是它阐释了一种理。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艺术处处长陆亮:社会、人文、艺术价值都很高

  我觉得这个电影是我看到今年主旋律电影里面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的一个收获,多方面的价值上都取得很大的成功。

  在董林团队之前,我也讨论过这个剧本,当时觉得创作不知道怎么做,确实很难做,如果把它写得很真实的话,它的主题会偏向于黑暗,如果把它写得很拔高,又容易写得很概念化,所以在这两难之间,在董林团队进入之前,创作上确实走到一个难以为继的状态。这个电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确实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我个人的感受,它有三方面的价值:一方面,它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这个社会价值在很多层面上都有体现,首先是全国的政法系统工作者来观看,让从事法律工作和从事政法工作的人,看到詹红荔这样一个典型的兢兢业业的、公正的、无私的、敬业奉献的这样一个英模形象。它也可以给全国的公务员和全国的干部来看,学习詹红荔这样一种精神。更可以给全国亿万的未成年人来看,孩子们会得到很多人生的启迪,对他们的成长会有很多的教育和滋养。

  二方面,它的人文价值。这部分价值体现在詹红荔这个人物的形象上,这个人物有很丰富的典型的文学性,她超越了一个行业形象,也超越了一个时代先进性价值方面的范畴,她达到了艺术上的一种意义。

  三方面,这个电影的艺术价值很高。我们看完这个电影以后被打动,就说明它一定是诚意之作,导演不真诚,是不可能拍出这样真诚的作品。董林导演的创作,以前都是比较冷峻的风格,但是这个里面很巧妙的融入了一些戏剧性的故事。它的戏剧性很强,但是没有感觉到它的做作,又保持着他那种真实的风格。以桥为意象,以思想上高端的东西来贯彻,显得非常自然,精神上是很流畅的。

  总体说来,这是一部非常大气的作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电影没有一味的拔高人物

  我感觉到这个电影遭遇了主旋律电影会经常遭遇到的那种困难——英模类的电影,从叙事、情节的角度讲,是以人为中心的,没有一个惊天动地的很大的事件贯穿始终,我觉得这是做这一类故事很难的地方。除了塑造这个人物之外,其他群像的人物也要很清晰,事件要很清晰,但是时间、长度又有限制,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难度。但是我觉得这个电影在这样的难度面前,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一个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高潮戏,一开始就把詹红荔置于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当中,这个高潮抓得还是很好的。还有就是电影不规避现实生活当中的悲剧,并不是像很多年之前的主旋律电影,一味的拔高人物。像一个少年犯的自杀,这些呈现的都是詹红荔虽然尽力但是无能为力的一方面,按照以前的逻辑或者思维,这有损她的光辉形象。我觉得这是剧作者或者说导演、编导充分尊重生活,尊重现实。而且这样做的一个结果就是,这个电影超越行业剧的限制,变成了一个社会生活剧、社会问题剧,让人看到之后不仅仅是学习,而且还去思考生活问题。不仅是法律工作者思考问题,其他人也会去思考这些问题。

  电影也有表现詹红荔受到了委屈,被当事人误解,被她的同事们误解,这些都非常大胆的表现出来,恰恰能够增加詹红荔这个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皇甫宜川:这个题材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我看的时候很感动,这个感动来自于这么几点:

  第一是这个题材选的很准,这个题材具有历史性的意义。片子里面出现“257条”这样一个规定,我在想50年以后,有人再来拍这样一部影片,可能历史的震撼性会更强——50年以前有那样一批人,在他们共同努力之下,推动了法律的出台。一个国家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立法的进步或者立法条文的出现,它的历史意义是很大的。

  第二选择这样一个导演来拍这个戏,他对这个戏的处理,决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一部电影。它摒弃了以前主旋律电影人物塑造上“舍小家顾大家”这样一种对比的方式;影片里面基本上没有以好人好事为主的东西来呈现,在主旋律创作上,这两点是区别于其他主旋律电影比较重要的方面;另外就是导演在处理这个影片的时候,对演员的掌控确实是非常好的。从主演到一些年轻演员,他们的戏虽然不多,但是每个演员的表演还是非常到位的。影片的艺术塑造,回避掉了前面很多主旋律的毛病,最终把这个影片放到了文学层面。

  就整个影片来讲,他的风格,他的摄影、美术都完成得非常好。影片的主角不仅仅是一个女法官,而是整个立法和司法,它的社会价值在于,面对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做什么。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内心独白的运用巧妙而具特色

  首先这个影片是人物塑造的真实饱满,因为对英模人物传记片来讲,人物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这个影片的人物细节,在这样一个法官身上,她的女性和法官的职责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她的刚性和柔性都达到了统一。人物的气质和精神状态也是浑然一体,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整个影片在叙事上是由低到高的,女法官面对方超自杀,她自身受到诬告,这些都很容易拉近跟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对这个形象产生认同感,这是不同于以前高大全形象的叙事策略,它能有效的吸引当下的观众。

  第三个特点,内心独白是这个影片很大的特色,这些独白不是一种概念化的表达,而是人物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她对人生,对现实,对问题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有非常高的一个思想深度。从审美上来讲,有种对话的效果,其实是跟观众对话,促使观众也跟她一块来思考这些问题,她实际上形象的告诉我们,在中国既要有法律,也要有爱心,真正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法律和爱心一样重要。她通过一些内心的独白,把这样一个深刻的思想传递给我们,所以我觉得它是在思想上有高度的电影。

  第四个特点,跟《法官妈妈》相比,它避免了各种的善心,避免了过渡的直白,过度的诉求,这都是这部影片在艺术上取得成功和进步的地方。(范晨/文)

(责编: sunny)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