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错车》《继父》真心真情真感动获肯定

2016年02月01日 12:05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搭错车》《继父回家》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对其创作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总结。

  新浪娱乐讯 1月31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山东卫视传媒等单位主办的电视剧《搭错车》《继父回家》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在长达3个半小时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对电视剧《搭错车》《继父回家》的创作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总结,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对山东卫视的两部自制剧给予了高度评价。

  研讨会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丹彦主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伟国,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瑞,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武桂林,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易凯,中国作协全委、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旭光,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传播》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智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孟繁树,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陈超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李跃森,山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山东卫视总监闫爱华,山东卫视传媒常务副总魏巍,电视剧《继父回家》、《搭错车》制片人田红年,浙江艺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为,浙江广厦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邓昌明,凤仪传媒郑力齐,电视剧《继父回家》导演习辛[微博],电视剧《搭错车》编剧张启敏,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综合处处长杨乃利,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组联部高级编辑周红文,《中国电视》运营总监游浩,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电视》等新闻界的朋友共同出席了会议。

  《搭错车》收视强劲 为山东卫视近十年电视剧收视排第二

  山东卫视传媒常务副总魏巍首先介绍了山东卫视这两部自制剧《继父回家》、《搭错车》的创作和播出情况。魏巍说,《继父回家》在山东和江西两家卫视都播出了非常好的成绩,《搭错车》收视表现更强,在山东卫视近十年电视剧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红高粱》。

  魏巍表示,这两部剧就是一个“情”字,无论是《继父回家》还是《搭错车》,都是表现了中国普通草根阶层的情感,无论是夫妻情、父母情、父子情还是兄弟情、伦理情。魏巍用吕氏乡约的16个字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16个字实际上也渗透在了《继父回家》和《搭错车》这两部当代题材的电视剧的血肉里面。

  曾庆瑞:《搭错车》让人泪眼模糊动情动容 马少骅表演达到艺术巅峰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瑞说,电视剧《搭错车》在情节上极大丰富了原有作品的力度,几乎每一集都让他这样一个79岁的男人泪眼模糊,有时候不光是泪眼模糊,还动情动容,几乎每一集都能够让你情感上的感染非常震撼,难以控制。在2015年能够有这样一部戏跟观众见面是非常好的,能有《搭错车》这样的电视剧问世非常难得,制作《搭错车》的一批电视剧人令人尊敬。

  曾庆瑞认为,就演员的表演而言,演员马少骅扮演的佟林是到现在为止他表演艺术的巅峰之作,他所有的艺术都没有这个光亮、没有这个出彩。因为马少骅不能用有声语言,除了靠鼻腔声以外,完全靠动作表情,把他内心世界的悲欢,那种喜乐全都表现出来,很不容易,炉火纯青。

  胡智锋:山东卫视聚焦当代社会生活 对整个电视剧现状是结构性补偿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传播》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智锋说,在今天中国电视剧的题材和品种类型当中,有一种结构性的缺失,这种结构性缺失就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缺失,有分量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缺失。而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山东卫视大规模地聚焦当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从中进行捕捉、提炼、加工,推出这样一些重磅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对于整个中国电视剧的现状来看,是一个结构性的补偿。山东电视剧制造,扎扎实实地聚焦当下社会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改造,这样一个创作方向和创作的成就对于当下的中国电视剧具有结构性补偿的重大意义,非常可贵。

  胡智锋认为,山东卫视这两部大戏核心的一个字是“情”字。目前中国的电视剧表达了太多的滥情,太多的矫情和太多的苦情,在这样的一种情感过度表达当中,山东卫视推出的《继父回家》,这部戏给人们带来的是真情。这种真情它有扎实的生活依据,它有非常好的生活基础,它能够唤起大多数人正常的、尽管平凡,但是又高贵的一种情感共鸣。这个真情表达非常地可贵,非常地难得,在今天尤其这种滥情、矫情和苦情铺天盖地的情形下,山东卫视这种真情表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李准:《搭错车》《继父回家》“逆势而上” 很可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说,山东卫视电视剧《搭错车》《继父回家》的播出有一点“逆势而上”,很是引人关注。因为现在普通人生活方面,或者在家庭伦理方面,这些年来火的多的都是婆媳大战,父子反目,父辈也在闹离婚,子辈也在闹离婚。山东卫视的这两部剧对准了普通人的家庭,呼唤家庭伦理的回归,讴歌亲情的美好,并且从实际生活出发,非常生动地揭示我们这个时代,为传统的家庭伦理和亲情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这跟目前时髦的一些流行的东西来比较,它确实有一些逆势而上,这是很可贵的。

  这两部片子,创作出来很需要勇气,但播出的成功说明了不赶时髦、另辟蹊径、从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最终肯定能够取得成功。

  仲呈祥:《搭错车》《继父回家》阐释了中国优秀的孝文化以及孝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电视剧《继父回家》和《搭错车》两个戏是互补的,《继父回家》的视点是儿女的视点,本身就含有一个深刻的意义,就是要重视血缘联系,要看到它的作用。但同时中华民族这种血缘的孝文化还需要现代性转化,要超越,而《搭错车》是超越血缘的,这是他捡来的,没有血缘联系。这两个戏证明了我们用电视剧的审美方式阐释中国优秀的孝文化,及其孝文化、血缘联系和超血缘联系的现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怎么回事。这两个戏有一个微妙的互补关系,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孝文化,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实现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正确道路。

  在仲呈祥看来,《搭错车》中马少骅的表演,以及整个《搭错车》的美学风格的呈现当中,都比较好地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这个戏非常朴实,它包括环境,整个场面的设计都非常朴实,都是还原生活。那个口琴是一种意向,到最后他跟安凤霞的关系表现得非常真切,这些道具的运用,这些场景的设计,都显现了我们的创作者有一种自觉的,按照中华美学精神的要求,去发现真善美,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陈旭光:《继父回家》——中国窗户、中国镜子、中国梦、中国隐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旭光用四个关键词阐释了对电视剧《继父回家》的看法。

  第一是中国窗户,《继父回家》是通过一个非常生活化的,非常接地气的一个荧屏世界的窗户,让观众能够了解到当下中国的社会状况,这种世俗平凡普通的生活,非常接地气,这个故事非常中国化。第二是中国镜子,所谓镜子就是说我们受众其实看影视剧会把我们跟影视剧里面的人物进行对照。这其实就是照镜子的过程,通过看别人照见自己的情况。《继父回家》就是抓住了这种亲情问题,非常暖人心的,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照见自己。第三是中国梦,《继父回家》表达了普通中国人的一些梦想,隐含着对一个中国梦的呼唤,那就是家庭和谐,大家都回归到本位。第四,中国引喻。《继父回家》是通过妈妈的失忆来隐喻,最后归来的长子经过很多错乱,很多错谬之后,终于用自己的勤恳朴实,各种各样的委屈,让妈妈恢复了记忆。这部电视剧反思的是真性情、真人情能够恢复不正常的记忆,这里面隐含的是对于真情的呼唤。

  王丹彦:山东电视剧现象当之无愧、最有现象级特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丹彦认为,山东电视剧给我们提供的样本是非常值得总结探索和思索、思考的。山东电视剧现象是当之无愧、最有现象级特征的,这个特征是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从开掘生活的意蕴到开掘文化意蕴,在这条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从优秀传统道德、资源道德到与时俱进关照中国当下的社会转型,这是中国电视剧山东现象最具启示和总结的两点。

  山东的电视剧,特别是电视剧《搭错车》《继父回家》这两部现实题材的温暖类剧,超越了以前我们的苦情剧和幸福剧,汲取了当下各种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很多正能量的艺术元素、审美元素和传统的经典艺术规律的成功要素。

  王丹彦说,当下电视剧的数量很大,题材越来越混搭。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在这种浮躁文化氛围中,山东卫视的这种创作思路有一种精气、有一种定力。现实题材的开掘,始终是我们中国电视剧人最重要的担当体现,而现实题材的开掘就需要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思路去前行。家庭伦理始终是我们电视剧的热土,我们如何打造我们新的亮点,这两个剧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收获的成果。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理念,去认真耕耘家庭伦理题材的这块熟地,在熟地上出戏,体现了创新、创造的一种担当,一种素养,这个是非常可喜可贺的。

标签: 魏巍马少骅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香港金像奖提名出炉:谁说港片已死

黄金一代只是老去。港片却未”得闲死“,而是在换种方式”揾食“。[详细]
香港金像奖提名出炉:谁说港片已死
热门搜索
高清美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