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债血偿》总制片人赵伟:认真是根基

2016年08月15日 17:58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总制片人赵伟相信,《血债血偿》是一部能够打动打动观众,获得认可的作品。

  新浪娱乐讯 由浙江东阳吉庆龙影视有限公司与永洲影业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抗战热血钜制《血债血偿》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与广大观众见面,每当提到这部作品,总制片人赵伟表示自己的内心既有如释重负之感,也有忐忑不安之情,一方面是整个创作团队确实对《血债血偿》这部作品付出了极多,另一方面《血债血偿》更是经典抗战剧系列“一个鬼子都不留”的第四部作品,承担着延续经典的重任。总制片人赵伟相信,《血债血偿》绝对是一部能够打动打动观众,获得认可的作品。

  来源于网络落地于历史 认真是抗战题材创作根基

  《血债血偿》的故事最初来源于一部网络小说,赵伟看过这部小说后,认为故事的容量非常丰富,有着很好的改编基础,但也存在着人物和情节过于庞杂和过于夸张的问题。而在组织改编的过程中,赵伟希望这部作品最终传达出来的“魂”,是故事中中国百姓不屈不挠的“骨气”,和中国军人捍卫国家的“血性”,这也是这部小说最初吸引和打动他的地方,更是抗战系列剧“一个鬼子都不留”的主题延续。

  有了作品的“魂”,赵伟要求团队在创作过程中时刻保持对历史的尊重,无论大到故事的情节逻辑,还是小到每一个道具或服装,都必须经得起推敲。在谈到抗战题材影视剧的“瓶颈”和未来发展时,赵伟谈到:“制作粗糙、同质化,甚至故事情节‘雷’的问题,确实都客观存在,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自己的分析是,首先抗战剧是一个严肃的题材,不应过于娱乐化。应该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来思考剖析70多年前那场给整个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要用鲜活的故事、鲜活的人来还原战争给人们命运所带来的深刻变化,给当今的启示是什么?唤起什么样的共知和共鸣?这恐怕是再拍抗战剧需要思考的前提。”

  执着做事直面困难 80后制作团队迸发能量

  在《血债血偿》的拍摄过程中,曾经遇到了很多客观上的困难。这部戏拍摄环境全部在农村和山里,剧情中战争场面和动作戏的比例很大,而拍摄的时间又是深秋跨冬季,拍摄地更经历了20年不遇的一场突降暴雪,这给剧组所有演职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面对所有这些难题,每一个人员对这部作品和工作的执着态度,赵伟至今还印象深刻:“演职人员中不少都身体不适甚至感冒发烧,但在大家齐心协力,激情不减的努力下,最后能够保量、保质、保时圆满完成拍摄。特别是男主演王挺在剧中饰演八路军连长杨树生,沉稳内敛,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极其成功地塑造了共产党人的典型形象,凸显了全剧的主题思想。可以肯定,《血债血偿》将能成为王挺充满正能量的硬汉形象代表作之一。”

  《血债血偿》的创作团队以80后一代为主,60后的赵伟坦言,自己虽然领导着这支队伍,但也有很多需要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这不是谦虚、客气,比如本剧的制片人阎若洲、导演耿明吉,他们都非常年轻,思维前卫、活跃,提出很多新的创意,运用到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整个创作团队很和谐,创作氛围又充满激情。拍摄结束时大家真是恋恋不舍、依依惜别。这种情景是我最珍贵的回忆之一。”

  创新是前进的永恒动力 “IP热”现象值得关注

  在谈到《血债血偿》这部作品与“一个鬼子都不留”系列的关系时,赵伟认为除了主题上的传承,《血债血偿》有着更多的超越和突破。“前三部作品故事展示主要集中在‘主角’身上,而这部《血债血偿》更多是表现‘一个群体’,可以说是给观众呈现出抗战期间一幅众人相的‘画卷’。人物众多,故事更加丰富多彩。在这点上我们力求从故事创作阶段就有所创新。”

  实际上,“一个鬼子不能留”目前的四部作品中,有三部都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来,对于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赵伟认为最重要的是文学作品的“核”能否带来足够的“当量”,在后续改编中小说的核心人物和核心事件能否带来“爆炸性”的效果。在被问到影视圈时下最重要的话题之一“IP热”时,赵伟坦言:“IP这个概念一开始不太懂,但它在业内很潮很热,于是赶紧向人打听,终于弄明白是什么意思。随着新媒体飞速发展,特别是传播方式的极大丰富,年轻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也越发多样化。一部火爆的网络小说拍摄成影视剧、制作成网络游戏等等,这是市场的需求。下一步我也计划召集一些年轻的创作团队,尝试一下。相信很多制作公司和制作人也都在不停地思索中,借鉴吸收外来优秀电视剧的成功经验,研究不断变化的观众需求,不盲目跟风,应该是业内创作新题材的共识和方向。”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