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艺术人生》专题 >正文

《艺术人生》元旦特别节目《温暖2006》(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10:27 新浪娱乐
《艺术人生》元旦特别节目《温暖2006》(组图)

崔永元

《艺术人生》元旦特别节目《温暖2006》(组图)
温暖2006

《艺术人生》元旦特别节目《温暖2006》(组图)
朱军张越

《艺术人生》元旦特别节目《温暖2006》(组图)
采访嘉宾

  新浪娱乐讯 时光总习惯于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逝去,当朱军以他特有的细腻和煽情向我们讲述他凝望着母亲的白发,然后在心底告诉自己:“真好,又过了一个平安年”的时候,我们相信他是真诚的,真诚地感受到了这个平安年里的每一份感动,没一点温暖;

  而当张越的脸上挂着一如既往的笑容,思索着向我们描述,这一年中她最大的感受是
日子过得太快了,好像自己的身体永远跑在自己的心前头,自己的嘴又永远跑在自己脑子前面,什么都来不及想的时候,我们同样相信,在这一年中,她一定有困惑、由迷茫。好在还有每年一次的《温暖》,可以让她好好想想事、说说话;

  白岩松说,十八岁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就在读《二十一岁我们走出青春的沼泽地》这首诗。可是,又一个十八年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还走在沼泽地里,回头看这一年,觉得自己还是一肚子的心事,眼前还是一大堆的问号……

  我们由衷地感慨于这三位我们熟悉的主持人,他们还是当年的样子。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依然保有当年的真诚、当年的思考、当年的理性。于是,我们就可以充满希望地期待,今年的《艺术人生》元旦特别节目,同样会是我们记忆中的模样,会带给我们一份由过去365天辛苦凝结而成的《温暖》。

  《温暖2006》背景篇

  经过四年的磨砺,《艺术人生》元旦的这档特别节目《温暖》,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艺术人生》的品牌节目。它总是会在年底的时候,给观众一份特别的惊喜。

  今年的《温暖2006》和往年一样打出了年底盘点这张王牌、使出了《艺术人生》温情四射的极端制作杀手锏,但是,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温暖》的嘉宾选择用心良苦,制作过程更加百转千回。

  长达四个月的艰苦筹划

  《温暖2006》从九月份开始筹划,到今天和观众见面,这其中到底换过多少版本的方案已经很难说清了,到底请过多少位策划老师为《艺术人生》出谋划策可能连《艺术人生》自己的编导也算不过来了。

  一档栏目做了六年的时间,它的嘉宾资源本身就已经相当有限了,当然,在具体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从这一方面考虑,有限的资源可以发挥出无限的潜能。可是,《温暖》不同,不管它是怎样的特别,归根结蒂,它始终都是《艺术人生》一期已经作了四年同样主题的节目。

  四年的时间里,虽然艺术天地里新人辈出,可是,不可否认的是,聚光灯下的那些面孔,大多还都是我们熟悉的面容,人的一生可以很丰富,但是,归结到“温暖”这个主题上,又有谁能每年都真诚地谈出不同的感悟呢?

  基于这种考虑,十月初的时候,《艺术人生》推翻了第一位导演策划的“大腕云集”的《温暖》策划方案,一时之间,栏目组陷入深深的困惑中,不找明星,不找大腕,观众看什么?

  很快,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奖赛,给文艺圈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原生态的引入,让今年的文化氛围中荡起了几许涟漪,《艺术人生》当时也抓住了这个契机,完成了一期《原生态》特别节目的制作,反响很不错。“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今年的《温暖》也做成一台这样的晚会呢?”组里开始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了,那段时间,编导们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希望在2006年推陈出新。可是,问题马上又出现了。如果变了模式,《艺术人生》还是《艺术人生》吗?《温暖》还是《温暖》吗?明明是戏曲音乐频道应该做的事情,《艺术人生》为什么要越俎代庖?更何况,我们自己的东西并不见得就比这个纯热点冷清!

  “观众还是想听《艺术人生》的声音,我们的嘉宾代表我们的观点,这很重要!”制片人王峥很快推翻了第二套方案,年底大家都在盘点,这个时候《艺术人生》必须调整好自己的视角,用《艺术人生》的眼睛去告诉观众,今年文艺界都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艺术人生》除了常态节目依然在做之外,几乎所有的编导都行动起来,开始“地毯式”的搜索。

  在《艺术人生》栏目组,有一沓厚厚的嘉宾联络表,编导们从《温暖》的方案确定之后,就开始逐一和嘉宾打电话采访,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这一年都做了些什么,都有怎样的感动。

  与此同时,编导们还开通各种途径,网络、报纸、杂志、业内知情人,甚至是歌迷、影迷,只要能提供文化、娱乐信息,编导们都会第一时间与之联系。到今天,编导们回忆起来说,他们敢打保票只要是观众叫得出名字的,或者说是脸儿熟的艺人、明星,他们都联络过,也都整理出资料了,他们由衷地感谢所有接受《艺术人生》采访的明星们,感谢所有帮助过《艺术人生》的人们。

  经过第一轮海选之后,组里确定下一个25人的大名单,嘉宾统筹再一次逐一联络,逐一发邀请函、电子邮件,逐一讲解当时还没有形成文字的节目策划方案,从11月开始,《温暖》制作小组的工作人员就很难在夜里12点之前下班回家了。

  12月初的时候,《温暖2006》的基本方案基本确定了,可是,细化到每一位嘉宾,总还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从策划老师到制片人王峥,再到节目编导都觉得似乎差了点什么,可就是说不出来差的是什么,这个过程很熬人。头一天的工作很可能在第二天就被推翻了,然后再第三天又找回来了,可是,编导们都很清楚,一切都是为了录制那天的完美,为了播出那天观众的满意。

  七大导演联手出击

  《温暖2006》第一轮方案由栏目主编马宁负责策划,第二轮转手到栏目组唯一一位男编导詹矿辉身上,继而,擅长做大型群体节目的主编张颖奉命出征,最后,尘埃落定,重则转嫁到栏目执行主编李谦头上。加上从始至终一直对《温暖》进行方向性引领的制片人王峥,《艺术人生》出动了栏目组所有精兵强将进行节目策划运作。

  到后来,进入具体制作阶段,制片人更是推出了一二三金字塔似的排兵布阵方式。李谦作为总导演统领全局;由经验丰富的节目编导张亚菲、李媛负责内容编排;由张颖、詹矿辉,以及制片主任李广志,共同统领现场表演及舞台布景,至于组内的新编导,及大量实习生的助阵自不在话下。更何况,在录制现场还有业内资深现场导演王昌志、台湾知名节目导播的倾情加盟、助阵,此等阵容实乃《艺术人生》历史上难得一见的豪华。

  三位主持人坐镇其中

  今年的《温暖》依然由朱军、白岩松、张越这三位央视名嘴共同围炉夜话。

  在最初策划阶段,栏目组曾经有人提出过,为了满足观众的收视喜好,保证收视率,可以考虑突破一贯的铁三角模式,更换一下主持人。但是,制片人王峥坚持认为,我们从来不怀疑观众喜欢的主持人一定是优秀的主持人,他们有着他们不可取代的人格魅力,可是,《艺术人生》必要要保持自己的风骨,至少是保持自己的风格,主持人评述在《温暖》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主持人必须有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朱军、白岩松和张越的组合这么多年来以及成为《温暖》又一层面上的品牌了,不能改变。

  事实表明,制片人王峥的这种判断是完成正确的。朱军、张越在节目嘉宾确定之后自己亲自去与嘉宾进行沟通。白岩松因为分配给他采访的嘉宾先前都已经采访过了,所以省去了这个环节,不过在节目的策划会上,白岩松端着冷冰冰的盒饭,乐颠颠告诉编导:“我现在已经温暖了,所以,盒饭凉了也是热的,就这样吃……”一句话,温暖的何止是《艺术人生》的编导们?

  录前二十四小时倒计时

  《温暖2006》录制完成于公元2006年12月25日22点45分,计划播出于公元2006年12月28日21点05分,制作时间之紧,可见一斑!简单说,从26到28之间,编导们几乎是不眠不休的,问题是,他们不眠不休的时间何止是这几天,以下是《温暖2006》录制前一天的二十四小时倒计时时间表。

  上午10:00,头一天凌晨一点钟多下班的编导们到栏目组开会,继续丰富采访内容;

  下午1:00,现场用于大屏幕播放的小片词还没有到位,编导们心急火燎中;

  下午3:00,制片人组织召开录前策划会,与此同时,策划老师兵分四路分别撰写小片词;

  下午4:00,制片组进驻现场,负责现场表演的编导张颖,及现场导演亲自到现场设计主持人及嘉宾出场方式;

  下午4:30,早先预定的四位现场助兴嘉宾临时出现问题,通知不能来到现场了,表演嘉宾紧急寻找中;

  下午6:00,因为著名相声表演大师马季突然驾鹤西游,决定将其列入《温暖》名单,以示缅怀和追思,但是,相关材料相对匮乏,紧急寻找中;

  晚上9:00,召开各工种分工会;

  晚上10:00,召开临时加急策划会,甲丁出席,决定即刻增加嘉宾谭晶(blog),还好,前期海选中,她的资料已基本搜集完备;

  晚上11:00,谭晶欣然同意前往《艺术人生》录制现场感受《温暖》;

  次日凌晨00:30,制片人提出方案还应该继续充实、丰满,编导们旋即行动起来;

  次日凌晨2:00,编导李媛到制作机房检查小片制作情况;

  次日凌晨3:00,第一批编导下班回家;

  次日凌晨5:00,第二批编导在办公室沙发上进入梦乡……

  在《艺术人生》的电子信箱里,清晰地记录着《温暖》最后一版方案发送于凌晨4点

  次日上午8:45,栏目组工作人员发车到录制现场;

  次日中午12:00,《温暖2006》录制开始;

  次日夜里10:45,〈温暖2006》录制结束,与此同时,第一批编导进入机房采集素材……

  《温暖2006》现场篇

  今年《温暖2006》的舞台套用歌词说,真的有如夏花般绚烂。舞台分亮相区、采访区、评论区和表演区四个部分,舞台整体形状是一个指向希望的箭头,舞台上空悬挂着分属于每位嘉宾的一盏写有关键词的灯笼,这个关键词是他这一年中最温暖我们的一种感受。舞台上摆放着一个可以需要触摸才能亮起的灯球,这是《艺术人生》为《温暖》特意制作的“希望之灯”,每一位嘉宾都要和主持人一起点亮这盏希望之灯。

  寻找——崔永元——成长

  《温暖》给崔永元的关键词是“寻找”。

  从“老电影”,到“重走长征路”,崔永元这两年事儿挺多,人挺忙。可是,也挺充实。现场看到的崔永元比以前胖了,他说自己现在已经不抑郁了,似乎也找到了某种方向,他说原来以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回事儿,现在发现,不一样,早知道就应该早早上路,可能会早些快乐起来。

  在2006年,长征是不能不说的话题,在这个话题上,崔永元这支长征的队伍,可能没有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那只队伍有发言权,但是,应该承认,这一年,崔永元的这次远行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清醒的温暖。

  事实上,这一路崔永元只做了一件事——寻找!他在寻找一种历史的本源,在长征这条路上寻找当年的真实,不管是物件的真实,还是感受的真实,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真实总会是让人感到温暖的。

  崔永元说他找到了他想找到的东西,可是,也失去了些许自己原有的东西,他说从长征回来,他不会说笑话,不会说好玩的话了,那是因为他寻找到了很多真实的足迹,当他听到老红军穿上长征队员送他的羽绒服,含糊地念叨:我们这衣服不是这个颜色,我们的衣服时灰色的时候,小崔说,他笑不出来了……

  2006年的崔永元“长大”了,用这个词来形容人到中年的他可能有些奇怪,可是,如果你还记得当年因为睡不着觉而胡言乱语的他,你会觉得这一路真的让他成长了,他带给我们心灵的温暖是一种希望,一种温暖在路上的希望。

  挑战——李怀秀、李怀福——蜕变

  几个月的李怀秀、李怀福还是那样的青涩,甚至青涩的有些羞涩,可是,再到《艺术人生》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对主持人的问话对答如流的,那种流畅会让你联想到电影演员获得“最佳新人奖”的时候,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

  原本,给与他们的关键词是“承担”,编导们曾经动情地认为,这对会唱歌的农民姐弟在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民族歌曲,中华声音的历史使命,他们在做的,用当下最流行的文化用语应该说是: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是,当我们在现场听到,他们由衷地告诉观众,其实在今年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他们已经没有了早先的从容,他们已经在担心没有和好成绩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艺术人生》为他们点亮“挑战”这盏灯的用心良苦。

  如果说,2006年是李怀秀、李怀福的歌声感动了我们,不如说,是千百年来早已口口相传的那些旋律在沉寂多年之后,再度响起时的震感感动了我们;如果说,怀秀、怀福这姐弟两人当初那些真诚的故事,在今天这样一个人人都需要粉饰过后才能见人的社会里让我们感到温暖的话,不如说,他们敢于用自己的纯洁挑战世间的纷繁这种情怀让我们感到温暖。

  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时候,它就已经注定要为了美丽牺牲树叶带给它的阴凉。如今已经化蝶的怀秀姐弟是否能够面对挑战?迎接挑战?战胜挑战?为我们保留那种久违的天籁之音?这是我们2006年温暖的期待!

  真爱——子尤——重生

  子尤是《温暖2006》第一位特殊的嘉宾,他无法来到现场,也永远都不可能让我们的摄像机记录下他的笑容了。这个年仅16岁的孩子,去年还是我们《温暖》的嘉宾,还在现场按动电钮让烟花四射,还为我们朗诵他那首咏叹青春的诗歌;今年,他却离开了,白岩松说他化成了一面镜子,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们从镜子中找寻自己心的模样,在镜子中触摸自己灵魂的温度。

  子尤的妈妈在我们节目录制的前一天离开了北京,去欧洲过圣诞节,这是子尤的心愿,他希望妈妈永远漂亮,永远快乐。而子尤的妈妈更是告诉我们,她和子尤之间似乎早已经超越了母子亲情,他们两个是合二为一的,子尤去了,妈妈要替子尤活着。妈妈相信,她的眼睛看到的,她的耳朵听见的,她的心感受到的,子尤都能体会到……

  很多人说,子尤是坚强的,说他以自己年轻的生命看淡了生死,所以在他博客的最后一篇文章叫作《生亦漂亮,死亦漂亮》。可是,子尤的妈妈却告诉我们,其实子尤特别希望自己能活下来,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不停地要求妈妈让医生给他输血,可惜,那个时候救命的血浆已经无法流入他的血管了。这个潇洒的孩子,就在妈妈的怀里七窍流着血,默默地离开。

  很多年没用过“潇洒”这个词,可是,对于子尤,我们想不到比这个词更合适的形容,我们也不知道,最后的时间里他有没有遗憾,但是,我们知道他走得很安详。张越说,子尤总会让他想到一个词:“享受”!她角色这个孩子用自己的生命完美地享受了一个人活着的滋味,甚至,把死亡亦作为一种享受,在超越不了的情况下,他以自己的方式接受了那个早晚会来到的现实。

  只是,我们在想,如果可以,我们现场的360位观众真的愿意每人送给子尤一天的光阴,那他就可以再活一年,就可以到《温暖》的现场和他的小朋友诺尔曼一道唱一首《秋雨沙沙响》给我们听,就可以……

  2006年,有一个孩子在真爱中离开人世,又在真爱中获得重生,他就是子尤。

  烛照——马季——心安

  三位主持人第二次代为点亮的心灯属于马季,这位一辈子制造欢乐的老人,末了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似的,悄无声息的离开了,留给观众的是措手不及的伤痛。

  《温暖》送给马季的关键词是烛照!如蜡烛般,燃尽自己照亮世人。

  2006年,马季走了,在这个忙忙碌碌的岁末,大家忙乱到似乎已经把这个抽着《宇宙牌香烟》《吹牛》的矮胖老人淡忘了,只是,闲下来的时候,会悄悄希望在某个联欢联欢晚会上能再听老人家讲段相声,可就这个小小的愿望也在这个冬天成为了永远的奢望。

  朱军回忆说,当年《艺术人生·马季》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会是一期充满欢声笑语的节目,没想到,现场却异常沉闷,后来,还是马季先生的儿子一语道破玄机,他说:“我父亲说什么都好玩儿,说什么都好笑,唯独说相声不好玩儿,不好笑。是说他说到相声的时候,不好玩儿不好笑。”一代大师的情怀,“没让观众笑就是我没尽到责任”,相声是他一辈子的责任。

  2006年,我们努力找寻着正在迅速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多曾一度从我们耳朵里消逝的声音被我们辛苦找回来了,可怎么就没看到还有一些东西正在慢慢从我们眼前远去呢?

  马季先生走后,侯耀文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马先生一直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他在他有时候说两句话我们都知道往哪儿走,这下旗不在了……”旗不在了,人不在了,中国的相声该往哪里走?真不希望马季先生是中国相声界最后一位大师!

  蜡烛在即将燃尽的时候,会努力绽放出一线光明,给烛光下的人们最后一抹温暖,然后呢?我们应该怎样让逝者心安?曾一度我们还有一个郭德刚?现在呢?今后呢?路呢?希望呢?

  品格——季羡林——传承

  今年的《温暖》新增了一个板块叫做“探望”,这主要是受到《艺术人生》最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在完成的“拯救老艺术家”这一工程的启示。

  有一批老人一辈子都在追求自己的信念,默默无闻,他们从来都是不是聚光灯的焦点,或者说他们也从来都没想过像明星一样去生活,他们那一代人,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坚持,到今天,他们的生命已经走到垂暮之时,从他们的本心来讲,他们并不愿意成为任何一个节目的嘉宾,因为,这个时候的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需要安静,需要把以往没来得及写的字下来,需要把现在每一个可能转瞬即逝的思考记下来。

  可是,我们需要去探访他们的足迹,需要听他们讲话,需要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因为,我们更需要他们身上那种可以温暖我们的人性力量,需要去感受那种必须要在心和心之间传承品格。

  当季羡林老人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现场所有人都摒住了呼吸,虽然老人的头脑还相当清晰,可毕竟95岁了,老人的每句话我们都必须特别专注才能听得清楚。

  听见朱军叫他“爷爷”,老人开心极了;提到95岁还经常在梦中相见的母亲,老人说,他19岁离家就再也没见过母亲,现在天天想,可就是想不起妈妈的模样了,“我要是知道当初我一走就再也见不到俺娘了,我永远也不会离开俺娘”;说到诚实,老人说,他这辈子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一辈子都要过完了,所有的一切都回归到最初的朴实,故事不再需要修饰,身份不再需要吹捧,这一生到最后剩下的就是一种品格——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坏真情、讲真话,多想别人,少想自己,够了!

  心愿——谭晶——淡定

  谭晶2006年很辛苦,干了好几件大事: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办起了和谐之声音乐会,放歌中澳萨尔斯堡之夜,亚运会闭幕式上她再一次唱响了中国声音。

  今天,她又踏着歌声走上了《温暖2006》的舞台,让她谈谈2006年最大的感动,她说和歌声有关,让她讲讲2007年的期待,她说继续唱歌,快乐地唱歌。

  这个女孩,2006年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在外国人面前展现了中国人的风采,外国人的掌声中,国人感受到了扬眉吐气的温暖,再见她的时候,这个女孩一脸淡定的微笑,从容而自信!

  她,他们,这一代年轻人,这一代通过各种途径走上国际舞台的年轻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的努力向世界输出着中国的文化和精神。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用高楼大厦,黄金储备来衡量,可是一个民族的力量,必须要通过这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去诠释,李小龙只能让美国人觉得中国人个个会功夫,不会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中华!相应的,就算中国足球暂时踢不到慕尼黑,可是,郎朗(blog)能钢琴弹到世界杯,由中国声音的地方,早晚都会有中国人的脚印吧?!

  坚持——贾樟柯——好人

  当“坚持”的灯笼升起时,贾樟柯说:“谢谢你们为我选择了这个词!”

  一个男人用十年的时间,作一件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从开始的不被接纳,到后来的举国欢腾,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坚持,他说,小时候差点就不念书了,是父亲帮他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当他看到父亲为他精心保留的剪报时,他知道不管走多远都会有一双眼睛在注视自己。2006年,父亲走了,他得奖了,父亲的目光从此不再停留于远方的家中,而是与他形影相随了,所以,他说,他还会继续坚持,坚持拍中国人的电影,拍老百姓的电影。

  他是贾樟柯,2006年拍了《三峡好人》,上映至今,赚的票房150万,他说已经远好于他自己的预期了,可是,这全部的收入够在北京CBD买一套两室一厅的精装公寓吗?

  “这些年里边,越来越多的银幕上没有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了我们脚踏实地的中国人的形象,一边倒的基本上就是穿金戴银飞来飞去的人。再一方面,我觉得也是有一种电影里边洋溢着一股拜金的气息,永远是在谈论电影的投资和产出,没有人关心电影本身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这就是他坚持的理由。

  可是,他也有他的无奈——他电影中那些老百姓,那些温暖他,让他流泪的中国最单纯、最善良的老百姓可能连看场电影的能力都没有,所以,他敢把自己的电影票卖到2块钱一张,让6万学生走进电影院去看他的《三峡好人》。这样做,他赚不到钱,可如果这6万人里能再出6个贾樟柯,那么就算他这辈子不能让所有老百姓看上为他们拍摄的电影,总还有希望在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实现这个梦想。

  贾樟柯,不高,不帅,和气得让人不敢相信,可是他却有着一种力量,让你的心脏为之狂跳、热血为之沸腾的力量,他会让你感受到他的坚持能温暖人性的冷漠,他会告诉你“好人”有爱、有关怀!

  心得——于丹——母亲

  2006年的超女没有2005年的超女火,因为2005年太火了,所以2006年开始处于平静,但是2006年又出了另外一个超女,她在百家讲坛当中以《论语心得》一炮走红,《论语心得》这本书首映量竟达60万册,她被称为学术界的超女,她就是于丹。

  节目现场于丹老师是带“道具”最多的一位嘉宾,有一岁半的女儿送她的卡片、有观众专门为她买的可爱靠垫、有观众千里迢迢带给他的巧克力、有丝巾……满满一桌子,她所有的温暖都来自于此,我们所有的感动也都来自于此。

  人们很容易对太多火爆的东西说不,可是,我们觉得,当于丹站出来捧出《论语心得》的时候,我们已经应该把掌声送给她了。甚少她试图唤回我们记忆,甚少她让我们有了重读经典的欲望,至少她用我们最熟悉的语言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把《心灵鸡汤》煲给我们喝了,只是这么多年来,这锅汤被封存了。

  当我们入走失的孩子般,穿越千年尘埃,见识到祖宗的心血时,又怎会不升腾出一种孩子被母亲疼爱的温暖?

  于丹说,2006年最温暖她的是孔子和孩子;2007年最大的心愿是做个好老师,做个好妈妈,于是,我们发现,最美好的东西永远都是最朴素的东西,最温暖的东西永远都是最天真的渴求。

  《温暖2006》幕后篇

  《温暖2006》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可能只有短短的90分钟,可是,除却工作人员前期无法细数的日日夜夜,仅仅是录制当天,主持人、导演、嘉宾,以及各工种工作人员也整整奔波了14个小时,落实到录像素材带上的时间是8个半小时,应该怎样去计算这其中的比例我说不清楚,但可以想象观众即将看到的是《温暖2006》最温暖的所在,此刻,即便是遥远的黑龙(blog)江,应该也会感受到《艺术人生》真诚的暖意融融吧?

  只是,因为时间的限制,还有好多温暖的镜头是观众在屏幕上看不到的,比如说——

  崔永元脱衣记

  在《温暖2006》的开场和结尾,你都会看到一群天使一样的孩子,那些小朋友最大的不过6岁,最小的才4岁。

  他们听不懂现场导演所说的“表情”是个什么东西,但是,他们知道老师说了,爸爸妈妈在电视机前面看你们呢,你们要笑笑,所以,尽管现场的大人们都穿这长衣长裤,他们还是把自己的小身体裹在小裙子、小西服里甜甜地对着镜头一遍遍的笑着、唱着,让现场的观众好不喜欢?

  最有趣的是崔永元,因为他是从长征路上专程赶回来参加《温暖2006》录制的,所以,他必须第一个登场,以便能够赶上下午的飞机。

  看到小朋友薄薄的小衣服,崔永元心疼得不行,抬手就要脱自己的衣服,给小朋友穿,可是一件衣服怎么能“温暖”所有小朋友呢?最后,《艺术人生》制片人王峥特意叮嘱幼儿园的老师,让孩子们把羽绒服倒过来穿,小崔这才放心,观众也才能看到节目中崔永元身上那件西服。

  于丹的行李包

  于丹老师一定是录制当天最敬业的嘉宾。前面提到,她现场带了好多道具,其实,作为嘉宾她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是,她说她要让观众看到她确实有认真保存他们送给她的礼物,很非常珍视观众的厚爱,这是她最大的温暖,也是最重的寄托。

  除此之外,于丹老师还带了一个需要大大的行李包,其先我们还以为她是从机场赶来,或者,马上要赶到机场去,后来才知道那是于丹老师精心挑选的四套衣服,就因为节目组要求嘉宾“着正装出席”!

  此举让《艺术人生》的主持人们都汗颜了,于丹老师用最细节的行为让我们见识到了最朴素的真诚。

  从舞美到偶像

  当导演带着贾樟柯导演走进嘉宾休息室的时候,忙得晕头转向的工作人员很不客气地质问贾导:“你是干什么的?”

  吓出了导演一身冷汗,人家可是刚刚走下国际领奖台的红地毯啊!

  原来,贾樟柯太平易了,从穿着到神态,没有一个地方表现出哪怕一点点的张扬,朴实到混乱的工作人员误把他当成了布置舞台的工人。

  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位工作人员,在听完贾导的现场采访之后,彻底臣服了,居然在贾导第二次走进休息室的时候,肝脑涂地地奉贾樟柯为偶像,让现场所有人无言以对。

  休息室地震了

  《温暖》录制过程中,导演张亚菲实在受惊不小,她一度以为“地震”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因为连续的加班,导演们的精神和身体都高度紧张,眼看着录制顺利进行了,张导就想着能在椅子上哪怕只是靠一会儿,缓缓乏也好,没想到,这一靠就睡着了。就在她睡得正香的时候,突然感觉身体一颤,“老天爷,不会地震了吧?”条件反射似的惊醒之后,张导才发现自己在椅子上睡着了,刚才那一震是节目中场休息,主持人白岩松坐在她身边引起的震动。

  剧务午夜梦游

  每次录像的头一天,制片组几乎都要在录制现场通宵督促工作人员布景,《温暖2006》更是如此,从下午4点多钟到现场,到凌晨2点多钟,所有工作完成,《艺术人生》的小剧务都没想起来自己还没吃饭,等到他想起来的时候,便利店都关门了,而要想从远在大兴的录制现场回城吃饭基本是不可能的幻想,剧务刘国铮痛苦地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我从来没那么饿过,当时特别想挠墙,最后没辙了,跑去问保安,人家晚上吃什么,还有没有剩……”

  这就是即将陪您一同守岁的《温暖2006》。过去这一年您是否感受过温暖的滋味?仔细搜索一下记忆深处的每一个角落,不管轻重、不论大小,总会有一些印记会让你无法淡忘,也许,就在这份追忆中,蓦然回首,你就会看到温暖原来就在灯火阑珊处张开双臂等待你的拥抱。文/赵真臻 图/李少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360,000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