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海岩:“选秀”泛滥 商业边缘了文化(组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10:51 解放日报
曹曦文 牛萌萌 周一围 张俊宁 2007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顾问”、著名作家海岩(blog)的三部电视剧将亮相荧屏。 在这个被一些媒体预言为“电视剧的海岩年”里,通过出演海岩电视剧又将有哪些新星冉冉升起?海岩又有哪些新的文化思考?日前,本报记者独家对话海岩。 电影、电视剧、音乐这些圈子开始了这样一个时代:粗制滥造有理,精雕细刻有害 解放周末:去年年初曾有人预测,2006年是电视剧的“海岩年”,但实际上,除了《阳光像花一样绽放(blog)》(改编自海岩小说《深牢大狱》)在部分地区播放外,“海岩年”里的海岩剧似乎在荧屏上很沉默。 海岩:原来计划播出3部戏,《五星饭店(blog)》、《河流如血》(blog)和《阳光像花一样绽放》,前两部还没有播,《阳光像花一样绽放》只在部分地区播出,尚未在北京地区及卫星电视上播过。所以三部里有两部半没播。《五星饭店》现在还在做后期,制作周期已经跨了3个年度了。 解放周末:现在有很多电视剧半年、3个月就制作完成了。在“快餐文化”当道的当下,一部电视剧的制作期跨了3个年度,这是非常少见的。为什么要用这么长时间打磨? 海岩:从开拍时指导思想就是精耕细作,光线不好,就不拍了;天气不好,就等。所以我的片子拍得都很慢。而现在电影、电视剧、音乐这些圈子开始了这样一个时代:粗制滥造有理,精雕细刻有害。粗制滥造的反倒会成功,一本正经制作出来的,市场反应反而不好。火爆的是恶搞,被恶搞的反倒无人喝彩。很多精致的、严肃的,甚至是几年磨一剑的电视剧,市场反响平平,而那种班子随便一搭,粗制滥造、画面粗糙的,反而相当热闹。 解放周末:文化“快餐”、“速食”的盛行,让人们渐渐忽视了文化的意义。 海岩:不讲究文化的意义,搞笑和恶搞、颠覆,这就是现在最流行的,只要你让大家看到以前没看过的东西就行。内容不重要,形式很重要;过程不重要,炒作很重要。很多观众现在已经不大在乎内容了。文化为生产服务的时代,讲究文以载道,作品鼓吹社会规则,要推出英雄人物,要讨论人类情感,讨论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个时代是大工业时代,讲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讲究价值观的净化与升华。 解放周末:而现在讲究的多是个性、个人和个体。 海岩:现在是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文化多为消费服务。为消费服务的文化讲究感官刺激。感官刺激就是一定要新,而不在于好。大多数人在这种文化形态下,懒于寻找文化意义,作品深刻不深刻、真实不真实、准确不准确,都不重要了。只要你能在感官上给受众刺激,让受众哈哈一笑,或者吓一激灵,或让受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受众便甘做你的衣食父母。这是一个过度娱乐的时代。在这种时代,去搞严肃、一本正经、追求意义、探究情感的东西,往往会受到冷落。 现在是一个没有标准的时代。大众文化要想健康发展,要想有利于国家文化地位、文化识别、文化身份的确立,就要重立标准 解放周末:即使在这样的文化生态里,您的作品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受过冷落,几乎是拍一部红一部,那么,海岩剧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 海岩:我赶上了社会文化的转型期。在这个时期,观众还在关注社会意义、家国兴衰、生命本质、情感价值,还期待美好的东西。我的作品多数还是歌颂美的,而中国文学界这些年暴露丑的作品居多,歌颂美的这一支队伍不是很强大。文学是影视的基础,从二十年前开始,那么多的中国作家热衷于文学形式探索,而不屑于用传统的说故事、塑造人物的方式写小说了。就像现在的一些画家,一本正经画画的不多了,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都画些让人看不懂的、稀奇古怪的东西。而在这种风潮下,我的故事还是基于传统的写作方式,在内容上关注的是人的命运、人的情感。其实,当许多人都在揭露丑恶的时候,美的事物更会给人很强的感召力。另外,我的小说篇幅比较长,更适合作改编电视剧的文本。 解放周末:情节和情感的支撑,使您的小说比较适宜于移植。 海岩:有情节做连接,还有大量的细节充实,在结构上也比较传统,所以我的作品就有了移植的空间。而且前些年,中国的文学太不商业,写作过度个人化,描写的多是自我的、小圈子的生活,抒发的是个体的感慨,充斥着大量的心理描述,这样的作品可能会在小圈子里或同好者那里产生共鸣,但是对大众的阅读就有些障碍了。 解放周末:除了对人性和情感的关注,您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对主流意识的关注和反映,这也是海岩作品连续走红十年的一个原因吧? 海岩:我的作品主题都是反映主流意识的,呼唤真善美,咏颂真情。而现在的许多文化作品,强化的是西方意识、个性至上,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已经被挤到一个很边缘的角落。但是在十年前,主流意识还是多数人要在文学作品中寻找的共鸣。 解放周末:那个时候如果荧屏上出现一个搞怪的、另类的、个性至上的人,大家是不能接受的。 海岩:那时候,要是有人像现在这样搞怪,他根本就出不来。在那个年代,如果一个人说我要出名,就要炒作自己,这个人肯定不会被人理解。而现在这类人却能大行其道,而且大家确实也都关注他。前一段,网络上有个“国学辣妹”,她就说了,我最想勾引孔子。要在过去,这就是大不敬,“众人皆可唾之”。现在,这样的人却堂而皇之地成了红人,人们觉得她多么有个性,多么愤世嫉俗。所以,现在是一个没有标准的时代,或者标准太多的时代。尽管大众可以做文化的主了,但大众文化要想健康发展,要想有利于中国主流意识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文化地位、文化识别、文化身份的确立,就要重立标准。总之,还是应当建立核心文化价值观。 解放周末:在这种文化生态中,海岩的作品起着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传递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愫? 海岩:我的作品肯定是逆流而动,可能是海中的岩石,它激起的浪花绚丽夺目;也可能是“沉舟侧畔千帆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至少要取之有趣。现在的各种比赛、选秀太多了,占据的文化空间与传达的文化意义,显然不成比例 解放周末:除了海岩品牌外,现在还有一 个新名词叫“海岩家族”。您的这个家族指的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 海岩:所谓“海岩家族”是近一两年出的新名词,由媒体最先叫起来的。以前都叫“岩男郎”、“岩女郎”,后来“男郎”、“女郎”太多了,就变成“家族”了。中国人对“家”的概念是既笼统又宽泛的,我觉得“海岩家族”指的就是那些以海岩剧为自己发展起点或通过海岩剧成名的演员们。 解放周末:您的3部电视剧将在今年“集体亮相”,“海岩家族”里又有哪些新面孔将走进观众的视线? 海岩:比如主演《阳光像花一样绽放》的周一围(blog),在《五星饭店》中担当主角的张峻宁(blog)、曹曦文(blog)和牛萌萌(blog),以及《河流如血》中饰演男女主角的黄明(blog)和王媛可,等等。这些年轻的演员现在被称为“新海岩家族”。 解放周末:“新海岩家族”中能否涌现新星,需要观众和市场的检验,您已经看过他们的表演,觉得他们和“海岩家族”中已成名的成员相比,有哪些共同的特质和不同之处? 海岩:就才华和个人魅力而言,和已经成名的那些演员的现状相比,新成员们还需要努力。这些年轻人中有些没有学过表演,也没有参加过演出。他们年龄比较小,缺少个人的经历和生活体验,能否通过这一部戏就成功、成名,难以预测和评价。因为这毕竟是个文化为消费服务的时代,大众的关注度非常分散,他们拍我这种有些正统的电视剧,已经不太容易夺人眼球。而单就电视剧这种媒介的本身而言,关注度也比从前弱了很多,它已经不再是唯我独尊的大众文化消费形式了。但是我相信这些年轻人会借助海岩剧有个良好的开端。我看过他们的表演,认为他们是有极大潜质的,在未来演艺事业中如果遇到好的机会,他们会逐步成为明星。他们在这3部剧中的表演,已经证明了他们的天分。 解放周末:有人称您为“明星制造工程师”,因为海岩剧每上演一部,就会捧红几个明星。您是怎么选演员的?现在到处都在选秀,有没有考虑过用选秀的方式来选演员? 海岩:我选演员的时候,好多家电视台和媒体都要求合作,告诉我通过选秀就能赚很多钱。但我没兴趣。不是说我痛恨钱,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至少要取之有趣。看现在的各种比赛、选秀,确有某些可取、可看之处,但如果太多了,其占据的文化空间与其传达的文化意义,显然不成比例,甚至把一些高尚的、严肃的、经典的、崇高的东西,都进行了颠覆和恶搞,并不那么有趣。 解放周末:在颠覆和恶搞中,人们常感迷茫。在这股娱乐的浪潮中,是应逆流而上,还是顺应潮流? 海岩:个人与时代相比是渺小的。个人无力扭转时代的趋势,哪怕这种趋势是短暂的。可能它只是10年、5年,但对个人来说,也是无法跨越和扭转的。我不是反对文化的娱乐化,尽管我不喜欢,我也无力、无权反对,更无意于和广大的受众搞对立。我不搞,主要是我不会搞。每个文化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我对恶搞和作秀,还没找到感觉,摸不清门路,趣味上也不太相投。 这么多年,我还是希望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来感染读者,也希望读者和我感同身受 解放周末:每次都启用新人,其实是件非常冒险的事情。您觉得您的“家族路线”会越走越宽,还是越走越窄? 海岩:力推新人这条路充满荆棘、坎坷,很可能是不顺利的路。中国过去有几位导演还提携、培养新人,但现在他们都已经不大用新人了,而是在全亚洲寻找华人的顶级明星。现在普遍认为要在市场上获胜,就要用大牌,而且不管你会不会演戏,只要能来露个脸就行,完全是看明星的票房影响力。据说很多国内的大片都是由国外投资的,投资方在投资前会进行评估,你的演员阵容强大,我就掏钱。可以说,西方资本正在改造着中国的文化。 解放周末:就像做项目一样。 海岩:对,市场有市场的法则,在电视剧这行,现在还执著于用新人的可能不多了。当然对年轻人来讲,我这样“以身试法”,让他们有了梦想的依托。这里讲的不是选秀活动,选秀是通过一个漫长的商业运作周期来打造明星,我讲的是通过一个人、一部剧来造星,我现在还勉强地维持着这个形式。这些年轻人能不能红,我不太清楚,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也不能完全悲观。像《阳光像花儿一样绽放》在部分地区已经播出了,男主角周一围事业上升的情况不错,拍完这部戏后,又担当了五六部大戏的男主角,他在同年龄的年轻演员中,已经接近了一线演员的价值。 解放周末:这种大胆启用,说明市场对海岩品牌认可度很高。 海岩:“岩男郎”周一围现在被大家看成“潜力股”了。张峻宁和黄明也都接了几部电影和电视剧的男主角,都有了自己的“粉丝”团和俱乐部,他们渐渐显露出了明星相。 解放周末:您的小说、电视剧都获得了成功,现在大片盛行,会不会考虑另一种形式的触电———拍电影? 海岩:曾有导演找过我,包括国际知名导演,要合作,但影视并不是我的主业,没有时间考虑这个事情。而且如果要拍电影,就要在这个圈子里活动,但我这个人不爱扎堆,很多活动不愿意参加,更不是那个圈子里的人。 解放周末:现在的电影界“满城尽是大制作”,很多大片创下了新的票房纪录,但叫座不叫好。有人认为,主要是因为故事不好。作为“圈外”的编故事的高手,您怎么看? 海岩:影视的基础是文学,是人物,是故事。全世界都是这样,好莱坞电影有吸引力,主要是故事好。现在,中国的一些电影已经赶上了好莱坞电影的特技效果,在画面的质量上也不次于国际水平。西方评论界对中国电影的负面评价已不是粗糙,不是技术差,而是故事太单薄,故事讲得没有意义,讲得别人看不懂。这是我们文学十多年、二十多年来,走所谓纯文学道路、热衷于形式探索的结果,是忽视大众文学的主流地位的结果。文学界的话语权一直把小众文学放置到主流、精英的地位,而把大众文学排挤到边缘地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导致一代作家不会讲故事。而作为一个业余作家,我不看评论,反倒没受这个影响。这么多年,我还是希望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来感染读者,也希望读者和我感同身受。在文学界,我是个“漏网”的。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