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东卫视《抬》剧“拿海参鲍鱼做快餐”(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11:41 新浪娱乐
于洋(著名表演艺术家) ● 这个剧是用心做的 ● 喜剧不是耍活宝,笑声需要有内容 ● 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首先第一位还是思想性 ● 把“三农”问题加入下一步的创作 跟大家一样,感谢这样一个创作团队,给我们现在的影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山东电视台,平常也很关怀,这次动作不小,365集,一听把我吓一跳,365集怎么看? 这个戏我觉得,正像黄宏讲的,他是用心拍出来的,编剧是用心写出来的,演员是用心演出来的。喜剧确实很难拍,我演戏演了60来年,以前那个年代大家知道,的确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搞不好喜剧就是一个边缘性的东西。现在我们环境非常好,非常开放,只要导演能够想到的,大家就能表现出来。 那种没有内容的笑,出洋相的笑,耍活宝的笑,都是傻笑,笑要有思想,笑也得有东西。你们的笑里面我觉得是有内容,内容很丰厚,看了之后很高兴。我们不从大的军民关系分析,只从简简单单的人和人的关系分析,可以说,这部剧完全符合我们现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大院、和谐家庭、和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最近几年我不大愿意看电视剧,说良心话。搞笑也好,搞古装打斗也好,难道我们中国的影视文艺就这样发展?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首先第一位还是思想性,到底给观众什么?喜剧绝不是在那儿耍活宝,把这个话说得再直爽一点,不是那样,耍活宝的人太多了,街上摆摊的,因为这是毕竟是一个艺术,你是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戏子,要塑造人物,塑造人物得有情感、灵魂。 我这次去拜皇帝,看到几个领导同志,一个是徐光春同志,还有一个丁关根同志,他们见到我就问,你最近看到什么好电影、好电视剧没有?一下子把我问住了,我最近电视还真没大注意。电影最近看了几个好的,反映现实题材的,我很愿意看。比如说当前的“三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你这个大院,三家人口,范围还可以扩大一些,还可以跟农村挂挂钩,进城的农民工,你不是有一个小旅馆,这里面都可以有一些新问题的出现,现在在农民面前所摆的新的路子。我们现在中央提出里要面向农村,要考虑农民出路的问题,这都联系上,因为三家,八个人,每个人都可以写一段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 我看了之后,觉得很好,山东电视台能有这么一个举动非常好。 孟冰(总政话剧团团长) ● 主创人员和演员里面有很多是部队里的,非常高兴 ● 剧的整体风格出人意料 ● 题材好,好在紧抓小人物、普通人的感情去刻划 ● 表演还可夸张点 由衷地向山东电视台和主创人员表示祝贺。主创人员和演员里面有很多是我们部队里的,这一点非常高兴。人民哺育我们的人民军队,我们人民军队的作家和艺术家,也应该用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在这一点上,能够有这样的合作,能够有这样的机会,特别是感谢山东电视台,能够提供这样的项目,能够把他们的才智、思考、创作结合在一块,创造出这样的作品,这是非常好的。在这一点上,也是非常高兴的一个原因。 这个戏整个的风格挺出人意料的,我这些年看电视剧比较少,特别是属于这种喜剧性质的也看得比较少。这个戏从表演上更注意刻划人物,从作品整个的结构上,每一个故事的结构,特别是导演的手法上没有那么花里胡哨的东西,特别朴实地把这个故事讲清楚。非常清晰,非常流畅,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它是涓涓流水入心里,非常朴实。表演也是这样,于洋老师从表演上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个题材好就好在,紧紧抓住小人物、普通人的感情去刻画。 最后提一点小小的意见或者建议。我觉得可能根据这些不同的风格,在表演上有一个统一的真实和朴实的基础上,该夸张的地方还是可以夸张一点,毕竟是喜剧,有时候可能在这方面。比较生活,比较朴实,有夸张的成分不是很重,喜剧的味道注意到了不是太让人觉得难受,这方面注意到了,可以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故事,找到它的那个点。 武桂林(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 栏目剧的名称起得好,“低头不见抬头见”是精神实质就是以和为贵 ● 对山东卫视和创作集体表现敬佩 第一,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表示感谢,感谢山东电视台和咱们的创作集体,为观众呈现了这么一个非常好的精神产品。栏目剧的名称起得非常好,七个字,但是精神实质就是以和为贵,是一种胸怀,是一种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的东西,也跟咱们党中央号召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是相一致的。我觉得非常非常好。我想不出更好的名字代替它。 第二,也算一个广播电视工作者,我对山东电视台的领导表示敬佩,对咱们的创作集体表现敬佩。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能投入这么大的资金和力量,是咱们栏目剧历史上最大的一个作品,首先有很大的气度,魄力非常大。第二层意思就是,我觉得咱们的栏目剧里面,有些篇章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特别是一些不良现象的批评是特别值得称道的。这一点也特别符合山东人的性格,我认为不好的事情就提出批评,这是一个传媒的格调,电视台作为大众传媒的工具,对一些不好的事情提出批评是应该的,是一个传媒的责任,也是一个有良心的传媒工作者的责任,我表示敬佩。 尹鸿(清华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 该剧在栏目剧构思上有新的突破 ● 《抬》剧有非常好的反应能力 ● 规模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365集的大平台可以负载更多内容 首先非常祝贺山东台拿出这么一个大型的栏目剧。我觉得这个节目取得了很多成就。这种剧天生和情景剧有非常内在的联系,过去我们情景剧比如《我爱我家》,大多局限在单个家庭之中引入一些外部因素,因此更多是跟我们传统电视情节剧的形态很接近。这个剧恰恰在构思上找到了一个新的,以一个小社群,一个小社区,一个四合院的小社区,把过去在情节剧当中的小家庭扩展成为一个社区家庭,为栏目剧空间的开放性带来了非常大的方针性,而且为社会覆盖面,为它的社会各种因素的介入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和平台。 第二个特点,它的反映。跟我们过去的成品情景剧最大的不同就是有非常好的反应能力,对各种社会出现的新的事件,新的人物,新的现象有非常良好的反应能力,这一点比成品情节剧有非常大的不同。 第三个特点。也是这部剧非常重要的,规模性。365集,至今没有一部情景剧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过去也就60集,这次《贞观长歌》也就80集,非常了不得。 既然我们要做365集,还有一些想法。 第一,叙事问题。现在这种做法就是人物太符号化,强调符号以后,观众的预期感不足,如果我们稍微留一点线,可能预期感会增加,这样既能弥补线的不够,这是可以做的,有一点推进状态。 第二,文化方面。我一直有一个判断,情景剧的观众收视群体相对年轻化。从中老年人更习惯看线性情节剧,这两年《粉红女郎》也罢《武林外传》也罢,这样的剧所以得到大的成功,是因为影响到了中青年观众,所以剧从内容上、故事上,年轻的元素稍弱了一点。 第三,我们是得之以时效性,失之于实效性。我们内容上面有的题材稍微表层了一点,它的内容跟人性关联性的东西再挖一点。这是普遍性的东西。 第四,题材上。从价值观上来讲,我们做了社会的面,但是可能在重向度上,做得还没有完全够。 最终,对那些意识形态上有一些想法。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大的平台,我们还可以负载更多的内容。这样可能我们这365集出来以后,我们有很多的副产品,而且这些产品都是很优质,优秀的,可以更好为社会服务。 袁厚春(著名作家、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 ● 对该剧创作团体在新的艺术领域上的拓展和成就,表示祝贺 ● 栏目剧是基于小品繁荣后的一种升华和扩展 ● 该剧创作的根须深植于社会生活当中 我对这个系列作品投入关注基于两点。 第一,它的创作和表演班子主体基本上都是在军队的小品艺术舞台上发展起来的。对他们涉足的新的艺术领域的拓展和成就,表示祝贺。 第二,电视上的情景喜剧和我们的栏目剧,都是基于小品的繁荣之后,对它一种升华和扩展。 毫无疑问,这个栏目剧确实是一首动人的和谐剧,但是和谐两个字并没有挂在演员的嘴上,并没有写在演员的脸上,它是显现在喜剧背后情节的那一种意识流。剧情构成、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给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它走的是一个创作的正确的道路。 它和我所不喜欢的一些情景剧的区别在于,它把编剧、导演创作的根须深植于社会生活当中,平民百姓当中,很多的情节值得品味。 后面的故事你们想一个办法,广泛征集故事,这一点很重要。 另外,编剧也好,导演也好,包括演员,绝对要打破自己,像老根爷,老根爷为什么就不可以成为反面。 另外还有一点,令我感动的,这个剧面临的观众是以平民化定位的。 路海波(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建议演员更多使用方言,凸现山东特色 ● 提高编剧地位加强团体合作 首先表示祝贺。 《低头不见抬头见》除了石榴以外,其他人说的都是普通话,这么一来,我觉得这个小院不是山东的小院,有点像北京的小院,建议演员更多使用方言。 栏目剧到底用系列剧的方式好,还是栏目剧的方式好。如果想让观众长久关注下去,在人物的跌荡起伏上,在情感牵扯上容易做,也比较好做。 现在这个小院人物关系稍微、过于类型,过于简单了,生长力肯定不够。整个大的生长环境的变化,居住在小的生活环境里面,有一些东西要跟大的东西呼应。通过沟通,我知道韩台长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包括编导也在考虑,这样很好! 莎士比亚时代,一定有很大的演员,但是今天有几个大演员能够我们知道,但是我们知道莎士比亚。要提高编剧的地位,导演演员要心里想着编剧,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自己一定要互相维护。这是我提出来的。《低头不见抬头见》要有这个生长性,编剧也要不断地创作。 将来这个栏目能不能继续有一个生长性,也包括剧本的生长性怎么弄?包括编导演,包括摄影、摄像、技术等是一个整体,整体强了才更强 苏小卫(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副主任、编剧) ● 山东卫视高起点、低姿态 ● 大事件和小故事 ● 加强网络互动 刚才说5.4亿,我也挺有感受,现在可能真到了电视人施展自己雄心抱负的时候了,各个台都有不同的选择和突破点。山东卫视选择了这么高的一个起点,我觉得这个还是一个大胆的选择,不仅是投资的,还有创作人员,敢接这个事,都是挺大的事情。 为什么说低姿态?选择的一个非常小的栏目,每天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以一种亲民、普通的,不是那么惊心动魄的姿态出现,还是为最普通的老百姓服务的创作的初衷,一个出发点,我觉得这一点,没有把这个钱用在选美、选秀,或者写一些更时髦、时尚,更赚钱的选择。从这点来说,还是很值得尊敬的一种高尚的选择。 还有一个,大事件和小故事。情深似大海,义重如泰山,一个台有这样的口号,说明是一个价值观,这个戏不管以一个栏目为载体,还是以这样亲民的姿态出现。小故事就是大家一直在说的“三贴近”,凡人小事,百姓情怀,也是这个片子的立身之本。 那个小姑娘在说山东话,挺好听的,大家也挺爱听的。地域特色挺重要的,也是宣传山东人,也是宣传山东,也是一个互动。 还有刚刚说的网络化,网上网下的互动,现在的网络也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注,中央台六频道有些栏目也在网上网下,像《爱电影》一直在网上互动,包括找故事、线索,故事这个问题可能是栏目剧最大的一个难题,跟它的栏目特点还是有冲突,要快,就很难每个故事都好,又快又好是最好的,但是这还是有一点矛盾,要时尚性,要快,如果这个故事写的特经典,就需要长时间的打磨,这个只能顾一头,一般尽可能实现我们觉得最重要的那点吧。 张育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 ● 山东卫视大家气象讲述家长里短 ● 该剧是一部平民史诗,引领了电视剧的文体革新,带来价值惊醒 ● 作为栏目剧,可以把该剧称之为美学大行动 ● 该剧通俗但是不媚俗,是民间通俗文化范本的一次亮相 看完之总体的感觉觉得山东卫视是比较大家气象地讲述了家长里短,还有一点感觉比较强烈,不显山,不露水,却引领了一个电视剧的文体革新,带给我们的价值惊醒。这是一部平民史实。 从大处,高处着眼的话,我觉得在引领中国栏目剧的纯正发育上,在催促中国电视剧的美学成长上,这个栏目剧的文化重量也许大于365集的大体量,它的美学贡献也是在故事和明星之上。关于这个感受,分三点跟各位专家汇报一下。 第一,民间通俗文化范本的一次亮相。从意义格局上是由俗入雅。其实老说俗,有通俗,有低俗,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低头不见抬头见》通俗但是不媚俗。 第二点,感触比较深的是作为栏目剧,它的文体创新,在节目样态上比较抢眼的一个革新就是问题创新。 最后,说一点隔靴搔痒的一点建议: 第一,在取材上能不能搭上社会热点、媒体热门的那趟快车。 第二,从叙事学层面,在每一集的故事开端能不能借鉴叙事学的一些通则。比方说,用矛盾的方式切入,比如说用冲突来开路,上来就掐就好看。 第三,人物对白上。电视剧就是碎碎婆子的,在特定的场景当中说的比重就更大了,能不能在说上,对白上再加强一下修辞的浓度,能更自觉地,把各种各样的幽默的技法都调动起来,因为幽默其实主要是一个错位,比如说大词小用,比如说装傻充愣。聪明一点,这样味道就更足。 总之,它端给观众的是一杯杯的老酒,是有后劲的东西。作为栏目剧,可以把它称之为美学大行动,它还储藏了很多很醇厚的韵味,有待于我们去跟踪,去发现。 观众代表 ● 该剧贴近咱老百姓生活,热点难点的事情都有体现 ● 这个剧得慢慢品,越品越有味 ● 咱支持黄老师,把这个剧做好 张学军(观众代表) 通过《低头不见抬头见》看完以后,演员我比较熟悉,这么多的演员都是大腕,场景就如同跟我们家周围邻居的房子都一样,感觉特别亲切,它反映了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这方面感觉特别的亲切。看了这个喜剧电视剧,和其它的有很大不同、父子之间、邻里之间,特别有感情,看完之后,觉得跟自个挺近的,觉得心里挺暖呼呼的。它这个剧情我感觉特别有真情和实情,非常感人的。但是黄宏老师当导演,大家的期望值特别高,肯定是搞笑的东西特别多,为什么看了以后,没有像人想象的那么轰轰烈烈的,我想也得给观众一段时间,看这个电视剧得揣摩,得回味。 这部戏反映了老百姓的节目,这种题材的电视还是比较少,打开电视还是古装戏、武打戏,选秀的节目比较多,看完跟现实的比较远,看完就换台了。但是看这个,觉得有时候聊的事跟咱们的实际情况挺符合,咱们得多支持山东台和黄老师,把这个事办好了。 赵丽英(观众代表) 一个以小区小院为背景的故事,要跟进咱们和谐社区,贴近百姓的生活。我从社区观众的角度提几点想法。现在社区生活中有一些热点、难点的问题,比如说咱们现在住房、养老、医疗等可以作为创作参考。还有咱们现在的流动人口比较多,都住在各个小院里头,能不能跟外来人口和谐共处的生活作为剧本创作背景。 现在咱们的社会人都走上了社区,都变成社区人,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上非常优越,由于种种原因下岗失业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非常年轻,如何在社区发挥作用,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在当今社区当中挺普遍的问题。 因为我是社区的,对社区的这些情况非常的了解,百姓题材的内容需要社区提供的,我们也可以帮助一下。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