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明星全接触 >正文

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辞世 百老汇灭灯致哀(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2月13日05:52 新京报
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辞世百老汇灭灯致哀(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1999年,米勒在纽约的家中。

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辞世百老汇灭灯致哀(组图)
1956年米勒与比他小11岁的梦露结婚,外界称他们的婚姻为“美国最漂亮的女人与最聪明的男人的结合”。

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辞世百老汇灭灯致哀(组图)
1983年,米勒亲自执导北京人艺版《推销员之死》,图中为当时的主演英若诚与朱琳。

  享年89岁,为《推销员之死》作者,与玛丽莲·梦露有短暂婚史,百老汇灭灯致哀

  美国著名剧作家、名剧《推销员之死》的作者阿瑟·米勒,2月10日夜间因心脏衰竭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罗克斯伯里的家中逝世,享年89岁。米勒逝世后第二天,百老汇在演出启幕时灭灯致哀。

  《推销员之死》奠定戏剧界大师地位

  1949年,米勒花了一个半月写出的《推销员之死》,揭露了“美国梦的疵点”,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代表作,其主角“威利·娄门”强烈迷信美国的资本主义,想要出人头地,但最后却因利欲熏心走向灭亡。作品在百老汇首演后获得巨大成功,震惊了美国剧坛,为33岁的米勒在美国戏剧界奠定了大师的地位,并一举赢得当年美国的三项大奖:“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纽约时报》称《推销员之死》为20世纪话剧的里程碑。1999年,《推销员之死》再获托尼奖中的“最佳戏剧重演奖”,而当时83岁的米勒则捧下了“终身成就奖”。

  高峰期后一直坚持写作

  米勒的声誉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达到高峰,而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有所下滑。在本土受关注度每况愈下的情况下,米勒仍一直坚持写作。

  1991年他首次在美国之外的伦敦举行了作品首演:《撞到摩根山》。1996年米勒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一直在进步。只要还能动,我还会一直写。当人到了一定年纪时,就不再在乎旁枝末节的东西,而专注于事物的本质。”1994年米勒创作了《碎玻璃》,在美国受到评论界好评,并获得一个托尼奖提名,但票房冷清;在英国,该剧则获得“奥立弗奖”的“最佳戏剧奖”。

  世界戏剧舞台的“统治”者

  1984年影星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推销员之死》新版本在百老汇上演,获得极大成功。而在英国,戏剧界对米勒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1990年米勒75岁大寿时,英国推出了他四部重要作品的连环制作。英国国家剧院总监尼古拉斯把米勒称作“美国舞台上最后的珍稀动物”。而百老汇最新一版《推销员之死》的制作人大卫·里申塔尔称,最近一段时间他跟米勒正合作该剧在伦敦的重排,预计将在今年5月上演。提到米勒的去世,大卫称“有点像曼哈顿的天空缺了一角,我说不出话来。”几十年来,阿瑟·米勒和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一道,“统治”着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戏剧舞台。

  1983年亲自到中国执导《推销员之死》

  米勒曾于1978年初访问中国,后于1983年再次来到中国,亲自导演《推销员之死》,该剧由英若诚翻译并主演,朱琳、朱旭、米铁增等著名话剧艺术家参加演出。该剧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美国戏剧在中国的首次重大演出,不仅打破了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戏剧鉴赏力的偏见,还大力增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

  回忆

  林兆华 《推销员之死》让人艺受益匪浅

  中国戏剧大师林兆华曾于1983年5月7日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看过《推销员之死》的首演,他说这出戏剧的上演让人艺受益匪浅。林兆华说:“在这出戏上演之前,我曾经还和英若诚说:‘阿瑟·米勒是个很好的作家,但不一定是个很好的导演。’英若诚说:“他是大师,他是大师。‘演出很轰动,仍然是现实主义的底子,但加入了很多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最后一场戏,当时推销员出车祸意外死亡,主演推销员之妻的朱琳坐在台阶上,并没有大喊大叫,而是一言不发,内心汹涌澎湃的悲凉让人感同身受,这点对于那个年代的戏剧表演有很多启发。”“而且我感觉阿瑟·米勒是个很坦诚的人,看我导演的《绝对信号》,他直言不讳,’这个现实主义作品对于当时的中国戏剧界很有新意,但是在世界戏剧的舞台上,它的创新并不新奇。‘他的评价对我个人也有影响。”

  朱琳 他不许我掉眼泪,要让观众哭

  朱琳参加了当时的《推销员之死》的演出,她听说阿瑟·米勒逝世的消息非常难过,讲起22年前一起排练的情景,记忆犹新。“1983年他来中国排《推销员之死》,他是个非常仔细的人,每一天都记日记。他对演员非常细心,非常有爱心,当时我们剧组里有一个演员实在达不到他的要求,我们都着急得不行,他一点也不急躁,手把手地教那个演员入戏。”朱琳当年和他还有过一场激烈的辩论。朱琳说那时她受到剧本的感动,老是掉眼泪。阿瑟·米勒就批评她:“你呀,不要流那么多眼泪,那些眼泪要让观众去流。”她老是控制不住地掉眼泪,阿瑟·米勒就老是批评她,并且两人还进行辩论。演出结束后,米勒的一个朋友从美国飞来专程看演出,到后台紧紧地给了朱琳一个大拥抱。阿瑟·米勒在一旁说:“你看,你没怎么哭,倒是观众都看哭了吧。‘”采写/本报记者曹雪萍

  人物简介

  阿瑟·米勒(1915-2005),美国剧作家,生于纽约一时装商人家庭。1944年前作过技工、卡车司机侍者,上过大学后写了4部剧作并两次获奖。

  1944年《鸿运高照的人》问世,翌年因《全是我的儿子》一剧而成名,之后的《推销员之死》(1949)使他获得国际声誉,其他的作品包括:以影射当时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无辜人士迫害的历史剧《炼狱》(1953)、反映工人方面生活的《桥头眺望》(1955)、关于现代人在社会上生存问题的《堕落之后》(1964)、心理问题剧《代价》(1968)、以漫画手法重述亚当与夏娃故事的《创世纪和其他》、以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为背景的社会剧《美国时钟》(1980)等。

  他自1965年起连任两届国际笔会主席。他一贯反对西方商业化、纯娱乐性的庸俗戏剧,认为戏剧是一项反映社会现实的严肃事业。他两次访问中国,中国舞台上已上演了《炼狱》、《推销员之死》。

  链接:与玛丽莲·梦露的短暂婚史

  1956年,米勒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后,迎娶影星玛丽莲·梦露,从此也令米勒罩于他一向避讳的“名人”光环下。这段短暂的婚姻终以离异结束,期间给米勒的两部剧本提供了素材,剧中的女主角都有梦露的影子。

  据米勒的弟弟透露,按照米勒的意愿,米勒最后的日子由救护车移居至罗克斯伯里的一间农舍,那是1958年米勒与梦露结婚时买给梦露的,此举是否因怀念梦露之故,难免让世人浮想联翩。张璐诗曹雪萍/文

评论 | 星光无限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美女财神
怦然心动柔美情怀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