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事先知道,凡人围奥斯卡竞争的影片其票房收入必须位列三十甲之内,我根本不会想到,在美国,在好莱坞,有如此正统,如此具文化感但又如此卖座的影片。它不负众望,冲出重围,在强手如林的美国影坛名誉大角逐中大获全胜。12项提名,6项获奖,其中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个最重要的奖项。
记得曾看过一份电影杂志,上面说美国人评奥斯卡奖着重于影片是否“诠释出中产
阶级的心态和精神世界”,“反映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该杂志还把影坛奇才斯皮尔伯格拿来作例子,称“在《辛德勒名单》以前,斯氏影片极其卖座,但从未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主要就在于斯氏的影片并未贯穿中产阶级价值观和心态。”《阿甘正传》好像完全反道而行,跟斯皮尔伯格式类型片南辕北辙,很少考虑如何利用资金、技术去满足平民大众的观赏欲和猎奇心理,而只是平平淡淡地叙述一个人的故事,并在其中巧妙地灌输中产阶级独特的价值观。
毫无疑问,阿甘的“家庭出身”是中产阶级。而阿甘个人,算得上是美国反先锋、反前卫的传统道士,他没有具体的政治信仰;他仿佛是美国各届政府的忠诚支持者;他欢迎并接受一切代表官方的政策,虽然他从来没有想过接受的缘由;他只想做一个热情的实践者。其实,阿甘的这些想法、行为代表了占美国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级的政治心态:接受每一个现政权,冷静地在不同党派掌权的环境中争取自身的成功。美国中产阶级的这种心态,是在摒弃了爱幻想的青年人欲改变现状的想法和迟暮的老年人得过且过的想法后,与现实妥协但并不绝望的结果。它所昭示的,是一种暗地里绝对被官方认同的美国正统精神。
这种精神在《阿甘正传》里贯穿了两个多小时,并实际缩影了美国三十年的历史。从50年代到80年代,从越战到里根遇刺,从猫王出现到约翰·列侬死去,阿甘遭遇了如此多的大事。他是一个幸运儿,因为他有过多次跟改变了美国和世界命运的风云人物接近的经历,但他又是一个不幸者,因为他及他的时代所关注的一些热门人物大多曾遇刺或以非自然方式死亡。——这种幸与不幸,正是历史的既不可预知却又存在相似性的深刻反映。表面看,影片反映历史的角度,只是客观地从阿甘的经历出发,并未人为的附加某些东西。但实际上,编导正是巧妙地运用电影叙事语言,把中产阶级的历史观念表达给了观众,即:冷静接受一切历史变故,顺应它,但并不要求改变它,因为自身并无能力改变历史。这就跟那种认为自己有可能改变历史,或认为历史必将改变自身的历史观念形成鲜明的对照,给观众一个清晰明确的印象。
正因为如此,奥斯卡把大部分重要的奖项都给了《阿甘正传》并不让人觉得意外,它反映出奥斯卡评选的一贯准则。而阿甘这个人物也将因着他出色地反映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中产阶级的普遍心态,表现了典型的美国精神而最终跻身于世界影坛经典形象之列。谭飞(1995年6月17日,见《成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