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徐贵祥严重的问题是写好敌人
第二部抗日题材小说《八月桂花遍地开》出版———
继《历史的天空》之后,军旅作家徐贵祥第二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力作《八月桂花遍地开》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初版发行3万册。作品以江淮地区抗日斗争为背景,展现了一幅波澜起伏的战争画卷。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博弈双方的历史状况,透过两军对垒、兵戎相见的硝烟,正视两个民族、两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习的差异,力图使作品从对那场战争的种种概念化和模式化的片面理解中脱颖而出。
《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作者徐贵祥是被文坛誉为“正面强攻军事文学”的实力派作家,其中篇小说《弹道无痕》和《决战》等作品在军旅文坛上独树一帜,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并已进入终评,由此改编拍摄的32集电视连续剧已在全国热播。《历史的天空》是以展现战争中的人性赢得了受众,那么《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创作主旨又是什么呢?昨日,记者采访了徐贵祥。
问:《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怎么酝酿的?
答:真正动笔写作,并没有用去多长时间,但是酝酿这部作品,却是由来已久。几年前,在一个创作座谈会上,就军事文学的现状和前景,我进行过一次比较深入的分析,在发言时我谈了三点看法,一是过去的战争没有写好,二是现在的战争不好写,三是未来的战争写不好。之所以说现在的战争不好写,主要是因为它是正在进行时,我们很难超越其中;之所以说未来的战争写不好,主要原因是缺乏感性认识;而之所以说过去的战争没有写好,则是对当代中国战争文学清仓查库之后的感慨,这里主要指的是抗日战争。
问:写抗日战争的小说可不少。
答:中国的抗日战争战场之大,耗时之长,损失之惨重,战争之惨烈,都是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但是,战争结束了,前苏联和美、英、法等国家都创作出了大量的战争作品,从人类的高度和人性的角度揭露战争和反思战争,关注人的命运,这些作品引起了全球的共鸣,震撼了整个人类的心灵。而我们的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虽然也不少,但有不少脸谱化和概念化的毛病,过于突出的教化功能冲淡了情感和命运的力量,因此这些作品只能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和时期内流传,放在国际战争文学的大背景里,就显得有些轻。我认为,最重要的缺憾是,没有把敌人写好,也可以说,敌人的形象有点似是而非,因此与之搏斗的我们,形象也有点模糊。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开始逐步构思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部作品,我给自己提出三个要求,写好自己,写好敌人,写好真实的状态。在此后的几年里,我的主要阅读对象就是抗战图书和史料。至2004年年底,终于写成。
问:怎么寻找敌人的真实状态?
答:我的体会很简单。我在写抗日英雄的时候,感觉我就是抗日英雄。我力图使自己回到那个时代,体验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生存环境,分析我们性格的优劣和重铸辉煌的道路。我在写鬼子的时候,感觉我就是鬼子。我在进入到一个鬼子的角色状态后,我是坚定的、凶残的、勇猛的甚至是智慧的。同时,我又为这个角色的狭隘的民族意识和被“皇化”、“军国”、“武士道”文化教育而形成的自卑和自大并存、人性压抑及兽性膨胀的扭曲性格而深深地悲哀。我尤其是对于“汉奸”现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解开了一些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
问: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你希望读者从中读出什么?
答:这部小说写的是一段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中国记忆”。这里的“记忆”并不单纯是往事,而重要的是,通过那些的确惊天地、泣鬼神的博弈场面里,显微蛰伏在我们骨骼中的民族自尊和自信。把话说大一点,我希望我的读者从中找到我们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依据。文学的力量有多大?我认为无穷大,而且地久天长。一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可以坚强我们的骨骼,从而改变世界。对此我深信不疑。当然,作者的个人愿望和作品的实际价值,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有时候距离可能还很大。但是,做了也就心安理得了。
作者:陶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