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摄影/本报记者王晓溪
本报记者自平遥报道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五百年中国商业观晋商。就在荧屏晋商沉浮风起云涌之时,话剧舞台也不甘落后,去年底,山西话剧院会聚优秀制作班底打造的晋商兴衰传奇《立秋》曾在北京获得首肯,4月28日至5月2日,该剧将二度进京,参演第三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同时完成其百场演出。为给此次演出造势,昨天,本次演出的主办方在位于山西平遥古城中有“中国第一号”美誉的日升昌票号,举行了实景新闻发布会,此情此景穿越了时间和空间,晋商的勤奋、敬业和诚信不再仅仅是耳听为虚的传闻,票号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传递着《立秋》的精髓和晋商们遵循了几百年的祖训。
“立秋”在山西风俗中是祭祖的日子,是天气由热转凉的标志,在此剧中预示着晋商由繁盛转向没落的无奈,冥冥中,导演陈颙的生命之火也在排演此剧的过程中熄灭了。去年4月18日下午,就在话剧《立秋》的座谈会上,75岁的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陈颙正动情地谈着她的导演构思,话音刚落,她突然昏厥,猝然离世,在排演场结束了自己60年的戏剧人生。昨天,当演员们来到他们曾和陈导体验生活时到过的日升昌票号时,不禁感慨万千,剧中饰演马洪瀚的董怀玉在票号门口回忆起为塑造角色来此体验生活时的场景,他还为记者介绍了晋商票号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交易情况。多次来到票号观看当年的历史遗存并翻阅相关资料是该剧具有深厚历史和人文底蕴的主要原因,编剧对历史的反思力透纸背,演员对角色的塑造慷慨激昂,难怪去年在北京演出时有专业人士称此剧是近几年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如同陈年汾酒和老陈醋一样耐人寻味。
昨晚,话剧《立秋》在太原艺术中心进行了第90场演出,与以往晋商题材的艺术作品不同的是,该剧在展现晋商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还对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进行了反思。难怪去年在北大百年讲堂演出时,一位山西籍的学生看过之后说,“看过这出戏,我们真应该好好想想现代山西人精神上究竟丢掉了什么。”仅仅用了9天的时间,继任导演查明哲就将这出作品搬上了舞台,但这出舞台版的“白银谷”能否征服挑剔的北京观众,还需要市场的检验。作者:郭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