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沪上“拯救方言”陕西咋办(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07:34 华商网-华商报
沪上“拯救方言”陕西咋办(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走到哪儿乡音也不改,成了贾平凹的文化标签(本报资料照片)

  张逸飞 摄

  新闻背景

  上海市教委计划在年内启动“上海方言保护性调查研究课题”,通过建立上海话语音档案,把上海话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专家编制上海方言地图及《上海话标准音正音字表》、《当前上海话实用词典》等,该课题已被列入《2005年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要点》。

  贾平凹:说普通话是过桥 说方言就是游泳

  接通电话后,贾平凹多少还沉浸于新作《秦腔》的快感之中,正参加当下一项重要学习的他,提到关于方言的现状与前途时,也是感从中来。他认为,包括陕西话在内的方言是人们心中的,他说自己也曾因讲不了普通话而戏言:普通话不过是普通人说的话嘛,而实际上,多数普通人说的都是方言,散落在广阔天地之间。

  贾平凹说,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气数,陕西话的人气很旺,你钻进秦岭山中,跑上黄土高原,走过八百里平川,都能感受到鲜活的陕西话,很扎实,很解馋。普通话肯定要推广,否则生活就会有一些麻烦。“我的一些朋友,比如余秋雨要是讲上海话,谢有顺讲粤语的话,那咱根本就听不懂,没办法去交流呀。方言是影响交流与沟通的,想起了小时候,我们家乡有个丹江,那里称为州河,州河的水面很宽,河上就需要有一些桥,更多的人,特别是外乡人才能通过,但是踩水、游泳过去肯定更有意思一点,能与河水融为一体,这是过桥的人所体会不到也享受不了的。只会讲方言,出门不免吃一些亏,朋友有时也开玩笑逗我说普通话,一个劲地让我‘醋熘’。我有一次跟陈彦(省戏曲研究院院长)开玩笑,如果用普通话唱秦腔,谁还去听呀?外地人可能会觉得新鲜,但恐怕也只能是一阵子。”

  学院派:方言注定要消失

  “这事要这样看”,闻听此讯,文学硕导、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卫平颇为谨慎。他说,如果是上海沪剧院从他们本地戏曲发展而提出此议,那恰恰证明了人家上海人的精明、主动与先行,显示了上海人的“细发”,(说到此,刘卫平笑着解释:“细发就是细致,你看,我现在还是方言随口就来。”)全国地方戏曲均是以其方言为承载主体的,它蕴含有大量信息,但如果要由此而推广到全社会范围,上海人人开口讲“原汁原味”的上海话,不仅不可不必,而且于事无补。因为回顾历史,我们国家从周代就开始推广“雅言”了,大一统的发展过程中,方言是必然要消失的。

  刘卫平表示,他们学院的老师有时也在一起探讨方言的前途问题。普通话大潮淹来之际,是会对一些方言构成较强的冲刷,冲刷中也就隐含着洁净与淘汰之意。时至今日,各地如一味由政府出面、大力倡导方言,可能只有让人用“顾影自怜、敝帚自珍”这两个词去形容了。如果只是研究,作为一种文化标本进行研究、陈列,那当然不无裨益,因为平心而论,方言往往是最富于表现力与地域文化承载力的语言,戏曲本身就是方言歌剧,陕西方言是以“泾三高方言”为主体而发展起来的,现在戏曲界包括秦腔、眉户,也有了靠近普通话的倾向。“无可奈何花落去”,刘卫平表示要加一句,“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方言中真正优秀的东西

  是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普通话的,形式消失而内容还在,并会滋养和壮大普通话的。方言更多地负载了人们对于家乡、家乡文化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维护与热爱之情,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方言能承担许多东西,这是普通话所无法担当的,其实方言这个概念也是相对的,面对全球化浪潮,从某种意义上讲,普通话也是中国人的方言嘛!本报记者 王锋

  焦点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