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三千多人出席陈逸飞葬礼,文化名
流与普通百姓皆泪光闪烁
昨日上午,著名艺术家陈逸飞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上海各界人士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陈逸飞的仰慕者约3000余人赶到现场,为这个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视觉艺术大师送最后一程。中国影协主席吴贻弓、中影公司老总韩三平、前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吴思远、著名导演陈凯歌及夫人陈红、影星关之琳、陈坤、曾黎及名模马艳丽等圈内名人也专程前来。
两千多群众自发送行
昨日早上8点过,就有不少普通上海市民陆续赶到龙华殡仪馆,各界人士送的花圈从灵堂里面一直摆放到殡仪馆外的大街上。
9点15分,灵堂外的广场上已经聚集了近3000名为逸飞送行的上海群众,在大家心目中,陈逸飞早已超脱了艺术家的境界,而是上海风情的代言者,是上海的人文标志。大家手中拿着白玫瑰和百合花,脸上带着悲切肃穆的神情。一位白发老妈妈把一张陈逸飞的大幅照片捧在胸口,眼中含着泪花,她说:“我的儿子是在陈逸飞的影响下学油画的,他是上海人的骄傲,可惜他走得太早了。”
电影主题曲取代哀乐
大家的哀思仿佛感动了上苍,10点钟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时,天刮大风,洁白的柳絮飞向天际。灵堂外的大屏幕放映着陈逸飞生前的录影和生活片段,照片中的青年逸飞,穿着朴素的中山装,手握画笔,神采飞扬。短片中最感人的镜头,是陈逸飞和五岁的儿子相拥嬉戏,陈逸飞像个大孩子一样开怀大笑,搂着儿子反复念叨着:“舒服!太舒服了!”当镜头定格于此,在场的很多人潸然泪下。
还有一段陈逸飞在电影《理发师》开机时候的讲话,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愿上天保佑我们顺顺利利地把这部戏拍完。”只可惜话音犹存,斯人已逝。
追悼会现场没有哀乐,只有他以前的电影作品《海上旧梦》的钢琴曲以及《理发师》的主题曲。据现场的音控师透露,这可能是《理发师》的主题曲首次在公众前曝光,“陈逸飞生前就已经完成了《理发师》的主题曲,用它做背景音乐也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文化界名流云集
陈逸飞的家属和圈内名人最先进入灵堂,陈凯歌夫妇身穿黑衣,手执白玫瑰,神色凝重。本报记者也代表华西都市报百万读者为陈逸飞先生献上花圈,祭奠这位艺术大师。陈逸飞身穿黑西装,面容安详地躺在由白玫瑰铺成的花床上,陈凯歌对着逸飞遗体深深三鞠躬,陈红献上手中的花,然后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理发师》的主演陈坤和曾黎也从南京拍摄现场赶来,在走出灵堂的时候,陈坤拭去了眼角的泪花。陈逸飞的遗孀宋美英女士和他们5岁的幼子站在出口处,宋女士满脸是泪。
《理发师》的制片人韩三平语气沉重地说:“《理发师》很快就要关机了,我们决定在字幕上只打出导演陈逸飞。我们将去澳大利亚做后期,追求尽善尽美,完成逸飞的遗愿。这部电影将在全球公映,也会参加戛纳和柏林这样的电影节,因为陈逸飞是个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
逸飞让中国导演关注健康
追悼会由中国影坛的老前辈吴贻弓主持,他说:“陈逸飞的去世很突然,人的生命有时很顽强,但是很多时候也很脆弱,他有着大智般的成熟,孩子般的天真,所以他是一位艺术家,他一直用他的笔尖流淌着纯净的美,世间万物,只有美是永恒的,所以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是永恒。”
著名导演黄建新说:“陈逸飞的去世给我们所有的电影从业人员敲了个警钟。我们会联合很多导演准备成立一个像美国导演工会的组织,以保证我们的休息时间。”
成都将建“逸飞之家”
记者还在追悼会现场遇见了成都某大型商城的老总陈宇光,他特意从成都赶来送别陈逸飞,他身上穿的皮质唐装就是陈逸飞亲自送给他的。他说今年会在成都修一个“逸飞之家”,以纪念陈逸飞先生。
本报上海专电特派记者杨帆摄影骆丹
江浙沪争建逸飞纪念馆
昨日,陈逸飞先生的追悼会一结束,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有关人士均向陈逸飞的模特妻子宋美英及陈逸飞的长子陈凛,提出将建立“陈逸飞艺术纪念馆”一事。
上海:工作室变纪念馆
上海泰康路田子坊这条小弄堂集中了一百多个中外艺术家的工作室和设计公司,陈逸飞的三个工作室都在这里。据悉,上海市一位人大代表已经向有关方面提议,将陈逸飞在泰康路上的三个工作室改建成纪念馆,而且要永久保留。
浙江:故居建纪念馆
昨晚,陈逸飞的哥哥陈亮、陈维屏告诉记者:浙江有关方面凭着陈逸飞出生在宁波的优势,决定投资上千万元,在宁波北仑星阳村陈逸飞出生处,建立一座纪念馆。
江苏:双桥边建“逸飞之家”
被称为江南第一古镇的江苏周庄,为扩大旅游资源,更不愿服输。周庄镇书记屈玲妮说,陈逸飞在世时,为建“逸飞之家”,周庄曾与陈逸飞商谈过至少5次。周庄是最早提出建“陈逸飞纪念馆”方案的,我们不怕竞争。
面对三个地方竞相争建陈逸飞纪念馆,陈逸飞的家人都没有公开表态,称需认真研究。据了解,其关键问题是:三个地方都强烈要求要把陈逸飞的部分遗物、作品捐献出来,而这些作品都非常珍贵,届时必有一番激烈竞争。记者杜恩湖
不再有陈逸飞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陈逸飞都称得上是上海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人物。这个多变的艺术家,这个成功的文化商人,这个耀眼的文化明星,他的去世,也许会使上海的文化界顿时有些黯淡。
陈逸飞是将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开拓者和典范,但他也开启了香艳、颓靡的画风。他并不刻意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从来就是时代的弄潮儿。如果说有什么是一以贯之的话,那么,这种机变就是其一贯作风。
当陈逸飞再一次成为公共人物的时候,他已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而是身兼多重角色的人物:电影导演、文化出版商、服装设计师、环境艺术设计师……他的野心勃勃的计划和奇思妙想,令人艳羡和钦佩。
对于陈逸飞的艺术转型,人们评价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陈逸飞正在通过全新的文化行动,重塑其个人形象。他正在拍摄的电影《理发师》,仿佛对其艺术转型的一个绝妙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本人就是从艺术家变为一个文化的“理发师”。我们看到这个人在忙碌,从宁静、逍遥的艺术境界,奔向繁忙、纷扰的物质世界,忙于为这座城市打理一个光鲜、清爽的形象,用时尚的发型为这个蓬头垢面的城市整容。
不过,在新上海的时尚生活的快车上,已经不再有陈逸飞。这个忙碌的人终于可以得以安歇了。而活着的人仍在蓬头垢面地奔忙,疯狂地奔忙。
张闳(文艺批评家)
不和谐镜头
镜头一在一个“代办花圈、鲜花”的亭子旁,一个中年男子迅速摆开一张毯子和字笔等,开始挥毫泼墨写下几副和陈逸飞有关的对联,电视台的记者把他摄入镜头,他则突然一把抓过话筒,介绍自己是上海某大学的老师,今天是专门以对联形式纪念陈逸飞。然后就开始广撒名片,等到电视台记者离开,和他一起的一个女孩问:“还写吗?”他神情得意地说:“电视台都已经拍过了,回家!”
镜头二在灵堂外的西南角,一位姓蔡的中年男人举着一张他和陈逸飞的合影及一幅似乎没画完的、已经镶裱好的油画,不停地向大家述说:“这是我和陈逸飞在25年前共同合作的一幅作品,当时因为他临时有事情,这幅画就还有小部分没有完成。但是就像维纳斯雕塑一样,残缺的美才让这幅画成为陈逸飞最珍贵的作品。”有人问这画卖不卖,蔡先生立即眼睛一亮:“这个嘛,咱们下来谈。”
镜头三一位穿着红衣服的中年女士自我介绍是美国某保险公司的寿险顾问李某,她十分主动地“透露”,陈逸飞曾在他们公司买了很大一笔健康险,很快他的家人就可以收到一大笔保金。但她却拒绝透露具体金额和受益人,故作神秘地说:“这是人家的隐私呢!”然后告诉记者们,“以后你们要办理保险业务,可以来找我的。” 特派记者杨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