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七年后卷土重来,中央电视台对第五届小品大赛寄予厚望:成立了以台长为主任的组委会,规格相当于春节晚会。大赛在五一期间举行,前晚刚刚颁奖落幕。七天之后再回顾,小品大赛正在努力改变普通观众提到小品即刻反应为喜剧的印象,但在比赛之后评委担心的焦点落在了演员而不是编剧的身上,多少出乎观众的意料之外。
这是中央电视台1987年首届小品大赛之后的第五届,也是1998年之后的第一次小品
大赛,大赛分为职业组和非职业组,共收到829个参赛作品,其中的48个作品进入决赛。
意外一:导演看好之作落选
赛前,小品大赛导演李雨泓曾表示她个人比较喜欢音乐剧小品《张大嘴与李干部》、《水下之声》、《二嫂上轿》这类创作手段新颖的作品,不过最后的比赛结果出乎李导演的意料之外。获得一等奖的,职业组的是《接受》,非职业组的则是《高效率的爱》。这种意外的意义是积极的,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小品大赛没有幕后操作。
意外二:正剧而非喜剧摘冠
李雨泓介绍,小品过去是作为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培养表演系学生的表演训练形式,后来被运用到晚会尤其是春节晚会中才为广大观众所知,出于营造欢乐祥和的需要,晚会更看重喜剧类小品的推广,所以大多数观众认为小品就应该是喜剧形式,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大赛总导演刘铁民说,除了喜剧小品之外,还有正剧小品、戏曲小品、杂技小品、曲艺小品、音乐剧小品等样式,甚至有展现残疾人精神面貌的聋哑小品,这次就有戏曲小品和音乐剧小品进入决赛。扩大参赛种类,刘铁民表示一是想证明喜剧小品是不是真的为观众喜欢;二是看看编导演都好的其他小品观众是否爱看。而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徐晓钟认为,种类的扩大说明我们小品创作的思路在拓宽。
以99.76的高分拿到一等奖的《接受》是一个正剧,而不是喜剧。《接受》讲述了一位因政治原因被迫与妻女离散的飞行员,多年后找回女儿,却发现女儿已瘫痪的令人心酸的故事。该小品寻找到了恰当而巧妙的演出形式,通过父女俩在同一时空交错的语言,体现了军旅生活中血浓于水的高尚亲情。徐晓钟说,正剧小品介于喜剧和悲剧之间,兼有多种情感效果,它们的主要特征是深刻而又蕴涵诗情地表现严肃的人际冲突;严肃地表现人物心灵的自我冲突,“笑是观众看小品时的期望,但审美格调的提升和小品艺术文化底蕴的充实,应该是观众首先的要求,它将使我们的小品能够理直气壮地走进先进文化的行列。”
意外三:演员成了担心的焦点
按照普遍的观点,现在小品不如以前景气主要是因为没有好的剧本,但是这次比赛下来,表演却成了评委担心的焦点。评委刘劲认为很多演员盲目追求表演的形式感,不能深入地挖掘作品内涵,使表演流于空泛;命题表演评委鲍国安希望演员们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推出具有“震撼力”的作品;巩汉林则认为很多好作品被演员处理得过于随意,该出彩儿处没出,“让人着急”。
对于这种现象,徐晓钟分析主要是演员存在从某种概念出发,违背生活逻辑、缺乏生活魅力的迹象,在喜剧表演中有些演员丢掉人物性格的逻辑,有过分专注于“抖包袱”的表演破绽。作者:刘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