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人物档案
最大的爱好:独自旅游、运动
最喜欢读的书:文史类书籍
最喜欢的电影:《现代启示录》
最喜欢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张艺谋
最喜欢的颜色:黄、红、黑
最欣赏的人:女人,她们是最伟大的贡献者
学导演的傅华阳生不逢时,毕业时正赶上中国电影的无力时期,傅华阳转而进攻中国蓬勃发展起来的电视广告业,靠技术手段求得生存和发展,成为中国电视广告业的佼佼者。2002年以电视剧《警戒线》重新回到导演队伍,电影《桃花灿烂》是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作为一部艺术电影,《桃花灿烂》凝聚着傅华阳十年的心血,傅华阳说,从80年代看到方方这部同名小说开始,把《桃花灿烂》搬上银幕的想法就有了。十年磨一剑,傅华阳带着“桃花”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市场,首次涉足电影市场的傅华阳感触很多,我们的聊天就从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开始。
中国电影市场水深莫测
记者:你导演的电影《桃花灿烂》在大学生电影节上反响强烈,引发出大学生们对爱情的热烈讨论和向往,作为一部可看性很强的艺术电影它在市场的反应却相对平淡,与大学生观众的反应形成了一个很强的冷热的落差。其实这直接反映出艺术电影的一个现状。
傅:《桃花灿烂》是夹在《国家宝藏》和《精武家庭》之间上市的。给我的那个有限的周末却并没有给黄金的时段,都是上午或晚上10点的场次,现在的影院是就商言商,嫌贫爱富,他们排片要看明星看获奖,没有这些名头能排上已属幸运了。《桃花灿烂》虽然没有名头特别响亮的明星撑台,但是他的故事性,周韵、郭晓东的表演,方方老师原小说的影响都让这部电影有深入人心的能力,为大学生专门放映的那场进一步证明了电影的可看程度,但是,想看的观众,那些艺术电影爱好者却在影院找不到,这是悲哀。
记者:这是全国的艺术电影普遍的命运,作为影片的导演,你带着影片走遍了各大中小城市,甚至亲自站到影院的售票处卖票,回头看来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傅:不单只《桃花灿烂》,目前中国的艺术电影有市无场。进口大片卖钱,国产电影是小媳妇,所有的院线都过于商业化了,发行商控制不了院线,院线控制不了影院,影院控制不了消费者,一种内在的商业链条束缚着大家在求生存的路上挣扎。
记者:虽然市场导向是走向一个纯商业的导向,艺术电影被称为是票房毒药,但是好的艺术电影并不是没有观众,它的市场并不是没有,这从盗版碟艺术片销量最好可以得到证明。
傅:对,中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人们在寻找一种有情操有文化的电影,他们想看到自己的生活、思想和未来,这样的观众蔚然成风,中国有这样的市场但没有这样一块阵地。
记者:现在很多地下导演拍的艺术电影已浮出水面,给的宣传阵势和上映阵地并不弱,但是观众并不买账,观众普遍反映这些艺术电影离他们太远了。
傅:确实有电影本身的原因。比如,那些原来的地下导演,他们的商业头脑很弱,他们的出头是国际商家发掘出来的,而不是自然导向的结果,他们浮出水面是在市场上无助的挣扎,所以贾樟柯说,我赚一块钱就OK了。
为艺术电影入市搭台
记者:你是广告导演出身,现在重操当初的老本行电影,以商业的眼光来看,艺术电影的出路在哪里?
傅:我并不排斥商业电影,但是艺术电影应该有自己的园地,只有多厅影院才有可能放艺术电影,而全国这样的影院实在太少了,我现在正在和上海联合院线筹划建设一家专场独家长线放映艺术电影的影院,为艺术电影创造一个鲜活的舞台,为艺术电影实验性或根本性的解决有市无场的现状,先在上海试点,让艺术电影努力走进市场,而不是随波逐流。
张艺谋并没放弃他的艺术追求
记者:拍艺术电影的张艺谋,在商业电影上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绩,有人骂他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取向,是随波逐流。
傅:《英雄》、《十面埋伏》是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兼顾中国市场,事实上张艺谋在娱乐电影中已经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取向,这是妥协吗?不是,张艺谋在生存和发展当中知道怎样控制自己在市场中的表现,他首先要生存,他不想做一个穷困潦倒的思索者,但是,不能说他有钱了就不是一个思索者,这个观点很重要。
记者:艺术电影在走下坡路,全世界都在向好莱坞妥协。
傅:张艺谋是一个能够控制自己前途的人,当他清醒意识到艺术电影的市场前途不乐观时,他开始研究究竟什么电影最能赚钱,他不是被市场所控制,获奖是为赚钱。中国电影什么最赚钱,就是功夫,他把功夫做到了极致,他是以电影为生的人,而不是以电影为思想的人,无论是技巧性的谩骂,还是思想性的谩骂,都不能让他失控。
记者:和张艺谋比较起来,年轻一代的导演缺少的是什么?
傅:缺少的是经历,我们这一代没有生活的沧桑,也没有经历过共和国的沧桑,我们多的是苍白,缺的是厚重,我们没有掌控自己的能力,无论你是拍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张艺谋对自我、对电影的掌控能力是每一个年轻导演应该学习的。陈滨文图
网络编辑:康琪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