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明辉 实习生 梁华旭
由亚视与暨大文学院合办的第一届专业编剧训练班课程中,文隽、高志森、王晶三位著名香港电影人的讲课最能吸引“眼球”。三位都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影视全才,他们与学生分享了自己入行多年的体会。文隽强调“多读书”,高志森强调“坚持”,王晶则说“守时”是编剧最重要的工作守则之一。
文隽:最好的题材是“出卖”朋友
关于编剧技法,文隽提出了“逆思考”的方法。文隽认为,年轻人看了很多电影,心中已有了一个套路,得用心想出不落俗套的题材。文隽教导学员们勤于读书,“我写过《古惑仔》,可是我不是古惑仔也没入过黑社会,怎么体验生活呢,一个重要方法是阅读”。文隽认为剧本最重要的元素是人物。如何写好人物呢?“编剧最好的题材是‘出卖’自己的朋友,记住一句话:Everyfaceisastory(每一张脸都是一个故事),剧本中不同的人物应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编剧是‘八公’或‘八婆’,什么都要懂。”
文隽也谈到了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区别。“香港电影中,有四类很重要的题材:古惑仔、鬼、黑社会、赌。香港电影之所以在这二三十年百花齐放,天马行空,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受到电影审批的限制,而内地则不能有鬼,不能有赌。这些年好了点,有贼了,比如《天下无贼》,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高志森:什么都是捱出来的
高志森担任过近70部电影的编剧、策划、导演及监制。18岁那年,高志森入行做编剧:“一开始我总是接到一些不太好的工作,需要一晚上写出1小时(约45页)的剧本。创作是压力逼出来的,当时我有一套交稿‘必胜技’———把冷气调到最冷,再把4张椅子排在一起,疲倦时可以侧身睡一会,但因为温度低,睡10分钟便会冻醒。这段经历对我整个人生影响很大,让我明白,不管逆境顺境,任何东西都是一点一滴捱出来的。”二十来岁的时候,高志森加入了新艺城电影公司,该公司有一个创作“七人小组”,包括麦嘉、黄百鸣、徐克等。高志森说:“创作房中有一副对联,我一生都不会忘记:‘长江后浪吞前浪,一代新人葬旧人。’”上世纪80年代,高志森转到了德宝电影公司,遇到了电影界前辈吴思远。“他对我说要在香港做导演,便要拍一些人家不懂拍、不想拍、不会拍的电影。”在谈到从事编剧工作的条件时,高志森认为要具备三个条件:“开朗、乐观的性格,多角度思维、广阔的胸襟,‘想一想’的精神。比如说周星驰的创作方式,大家说‘无厘头’,其实那是一种倒转的思考模式———别人用过的方式,他不会重复,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王晶:有“才”何须怕“不遇”
王晶认为,剧本要吸引人,一个良好的开头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的剧本前面2分钟讲得结结巴巴的,那么你就完了。2分钟,必须要引起人们看下去的欲望。因此,一个好的编剧必须是一个好的说书人。”此外,编剧需要守时。“编剧犯得最多的错误就是不守时,我认为收到一个按时交的60分的剧本要比不按时的80分的好,因为你按时交,我就能做好准备,我有时间去加工剧本。”王晶还说:“在创作过程中,你不能等待灵感,你就当作没有灵感这回事。如果你明天要交给我一个喜剧剧本,就算你老爸死了,也得给我写出来。这是职业操守。”有学员说自己写了7个剧本都没有被采用,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王晶回答:“我觉得世界上是没有‘怀才不遇’这种事情的,只要你有‘才’,根本不会‘不遇’!”很多艺人都改用了很好听的艺名,王晶认为编剧也不例外:“你必须要起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让人觉得你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事实上,“文隽”、“王晶”都是笔名,王晶的原名是王日祥。
文隽(上)、高志森(右)、王晶(下)到广州授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栩/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