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第58届戛纳电影节专题 >正文

比利时的达内兄弟:成名在戛纳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08:59 东方早报

  人们该还记得1999年的戛纳电影节颁奖之夜,爱米丽·德坎纳喜极而泣。这位年轻女演员凭借《洛塞塔》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几分钟后,该片又摘下了金棕榈奖——阴冷色调下运动镜头中一位长期受失业困扰的女工,就这样走到了戛纳领奖台的最高处。大众把目光纷纷投向了达内兄弟,两位来自比利时瓦隆地区,上世纪70年代即以激进的纪录片创作者身份入行的电影人。《洛塞塔》在影评界和票房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三年之后,《儿子》在戛纳同样广受关注,奥里维耶·古梅荣膺2002年度最佳男演员;若往前追溯,则是1996年的
《承诺》,该片入选1996年度“十五名导演”协会奖,由让雷米·何尼耶与古梅主演(对,正是后来获奖的那个古梅)。《承诺》作为达内兄弟导演的第三部长片,赢得了包括比利时最佳影片在内的20多个国际奖项,兄弟俩真正被认可就从那时开始。他们此前的两部作品分别为1987年的《法尔什》和1992年的《我想你们》:前者,改编自比利时评论家及剧作家何内·卡里斯奇的作品,描述了佐伊,一个被灭绝犹太家庭的唯一幸存者的故事;后者则叙述了社会地位、经济、情感上的迷失和再定位——一位衰落家庭中的失业父亲,婚姻面临危机,艰难的重建……这些都注释了达内兄弟未来电影的讲述领域。2005年,人们即将在《孩子》中发现一对少年如何学着初为父母,又一次带着新作来到戛纳,过去的三回成就对于导演兄弟而言,不过化作一句口号:永不躺在成功上停歇。

  诚然,即使成名戛纳,兄弟俩仍心系比利时工业小城舍拉林Seraing——两人在此长大,而舍拉林也成了游荡在他们电影里的幽灵。这个上世纪60年代的冶金重镇如今因大批人口失业而萧条荒芜。为了拍片,达内兄弟需要这个环境,需要晃荡在那些小街上,呼吸被污染过的混浊空气,尽管可能由于太熟悉,他们几乎不直接以此作为拍摄对象。可他们的灵魂则始终来自成长中形成的内心世界。1951年4月出生的长兄让皮埃尔接受过专业的演员培训;小他三岁的吕克则拥有哲学学士的头衔。在戏剧艺术学业即将完成时,让皮埃尔结识了剧作家、电影和戏剧导演阿曼·盖蒂。盖蒂聘请让皮埃尔在其执导的戏剧中担任助手,兄弟俩自此开始了对影像创作世界的探索。从1974年(直至1977年)起,由让皮埃尔摄像,吕克录音,年轻的达内兄弟即兴完成了一系列反映瓦隆地区工人生活条件的报道。在接下来的六部纪录片里,他们讲述了反纳粹抵抗运动(《夜莺的歌声》),1960年比利时总罢工(《里奥先生第一次去拉牡斯》),目光还重返工人世界(《为了战争结束,围墙坍塌》),也涉及自由电台(《不再回应》),波兰移民问题(《临时大学的课程》)和无产阶级戏剧创始人让·卢万(传记片)。1975年,达内兄弟创立了他们的第一个制片公司Dérives,随后又在1981年成立FilmDérivesProduc-tions和1994年的LesfilmsduFleuve。此时,这对导演兄弟已制作了六十多部纪录片。当然电影方面也没有停滞,除几部自拍片外,达内兄弟还与其他优秀导演进行过多次合作。这些相识交流让达内兄弟由于借鉴了社会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而使他们的电影从制作到执导上都受到了影响。

  如今,兄弟俩更喜欢在生活中捕捉那些颇具电影元素的巧合,比如舍拉林小街上与当地居民的偶遇等,总之富有人情味儿的场景。全新戛纳参赛片《孩子》的最初创作念头就源于舍拉林街头,一位少女妈妈独自推着童车,踯躅而行。“做电影,必须保留些许天真并懂得信任你的人物。幸而总还有一些远离潮流又能不敌视他人的人存在。”让皮埃尔坦言。在他们的作品里,达内兄弟寻找真实,探索着还原个体天生的人性。有别于其他的美感和叙事方法,兄弟俩创造出一种达内式的美与敏锐,经由画面、静默、节奏、凸显或空白,时间性变化等种种艺术方式表现出来,逐渐形成了他们电影的风格。起伏的情节,生活化的影像,赋予演员的极大表演空间,达内电影的这一切让人们共睹了奥里维耶·古梅(《儿子》)的成功。人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新片《孩子》能带来又一轮冲击,这回接力棒传到了年轻人让雷米·何尼耶和德波拉·弗朗丝瓦手中。拭目以待吧。姿妤/文

  附:作品评介 《儿子》

  从民族伤痕、内心痛苦、绝望、挣扎到人性的力量——今天,较之严格意义上的激进分子,达内兄弟的作品开始投向个人,转向对家庭生活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他们的影片努力找寻一种比简单的情节推进更强烈的方式来展示主人公的情感演进:身体及受伤的眼神、肢体语言的表现力、细节的说服力、服装上的格外关注、大量运动而紧凑的镜头……达内兄弟的摄影机好像一名陪游,含蓄又不失流畅。不论是剧本的创作还是实地拍摄,“距离”这一概念是他们挂虑的焦点:不过分表现,不制造任何人为悬念,更不会为了担心精准性而添加丝毫多余的戏剧性——在他们的电影里,这些都成了标志性特征甚至是始终追求的原则。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影片《儿子》中:故事讲述一个木匠,亦是位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父亲,正巧将刚出狱的杀死他儿子的少年犯收作其作坊的学徒。对于这一人物,无论从剧本创作还是拍摄上,达内兄弟都寻求真实保持中立,以使这部作品不至于偏倚转向侦探片或填塞进任何干扰的象征手法。“叙述影响存在。对于一个人物我们讲述得越少,他越是鲜活地存在着。”在一次访谈中弟弟吕克这样解释他们的创作。哥哥也从旁声援:“我们所展示的作品中总有些空白,而这些留白是让观众按他们的意愿去填充的。我们创作、拍摄时,他们总在那儿,观众。我们给他们在这些空白中留了地儿,应该让他们也能和我们一块儿参与……”所以,《儿子》中的对白少之又少。

  作品年表

  2005年《孩子》

  2002年《儿子》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1999年《洛塞塔》金棕榈奖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1996年《承诺》

  1987年《法尔什》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