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自戛纳报道 尽管戛纳影展历来重视艺术影片,但从中亦不难看出世界电影总的发展趋势。记者就此分别采访了香港寰亚、英皇两大公司的发行部总经理陈永雄、廖伟兴以及上海集团总裁任仲伦。
陈永雄认为:“现在的电影进入了一个精品时代,拍多了没用。像香港,以前那种拍一部电影就能卖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前一年300多部,现在可能就几十部,能说现在就
比以前差了吗?现在的观众口味在提高,他要的是电影好而不是多。当然拍精品电影,尤其是商业片,成本必然会高上去,拍摄周期也长了,这是一种趋势。”
廖伟兴则说:“高成本电影的发展会伴随一个问题。成本高了,投资方的风险也大了,在决定投拍的问题上就会越来越谨慎,这虽然相对可以保证影片质量,但同时也相对阻碍了一批有潜力的实验型、先锋型或有创意却难有市场保障的电影的发展。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现在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什么之二、之三,或是续集、前传之类的影片,这些片子由于第一部做好了,使得后面的都有了起码的市场保障。所以说,这样一个看似出精品的年代,其实恰恰缺乏优秀原创作品,尤其是剧本。”
至于世界电影格局的问题,任仲伦阐述道:“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目前这种好莱坞做主导、其他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格局不会变。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好莱坞的片子看看就会腻了,不会的。它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在一定程度被削弱,但好莱坞的商业片被彻底击退是不可能的。我前年走访过美国七大电影公司,到哪里我都问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你们美国电影可以做到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长驱直入?我得到的答案几乎一致,他们说其实拍片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要有美国特色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他们不认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观点。而我们很多人却一直在强调要拍出民族特色,这是一种理念上的差异,但却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现象。不是说我们不要民族特色,而是不能为民族特色而民族特色,那样拍出的电影就像文艺片一样,再受关注也只可能是小众电影。”作者: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