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 尽管毕加索艺术大展已经接近尾声,昨天举办的“水上毕加索”特别展还是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中午,在朝阳保安的严密护卫之下,二十幅毕加索版画作品从北京皇城艺术馆被送至位于昆玉河畔的“西钓鱼台号”游轮上展出,这也是毕加索画作首度“下水”。
记者看到,由于游船空间有限,毕加索的作品只能在船上二层的一个狭小空间展出,
并由保安人员限制参观人数,一批只有十人左右可以近前观赏,在皇城艺术馆展出的八大系列作品中的代表画作都有展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策划中心负责人张宇程透露,毕加索作品轻易不会出博物馆,毕加索作品一进入到中国境内就被海关监管,此次来到这艘豪华游艇上也是特批。他们在一周之前申报,昨日由海关押运才好不容易来到昆玉河。而“下水”的这二十幅作品和两个月前到广播电台“直播”的作品有所不同,是经过大展组委会统计给人印象最深的几幅画。可以说,这是观众选出的观赏性最好的20幅作品,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跟北京举行一个告别仪式。
观展同时,游船一层也举办了由艺术界、收藏界和房地产界人士参加的以“大师、大宅、大作品”为主题的论坛。到场嘉宾有中央美院艺术管理系主任余丁教授、北京大学传播学院姚惠忠教授、皇城艺术馆副馆长袁山开等人,他们就中西方当代艺术收藏的整体状况、大师艺术到大宅文化的转换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座专家指出,对于艺术品收藏来讲,不一定一开始非要有很豪华的空间,才能去做收藏,而是看每个人怎么对待艺术品,怎么对待生活。艺术品最终还是会服务于公众,此次毕加索来京的许多作品就来源于欧洲收藏家的私人收藏。余教授指出,很多大收藏家虽说有大宅,但是收藏品实际上是装不下的,因为艺术作品比如像画,如果不挂出来而放在仓库里面,很容易坏。比如故宫博物院等几个大的博物馆,每隔几年要把画晒一次。因此私人收藏家乐于借画给博物馆展览,一方面作为画的主人、大师作品的收藏者,自己的心理能够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大批的收藏费用会在展览当中消化掉。
作者: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