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张元导演去年拍的《看上去很美》至今未公映
中国尚无自己的《哈利·波特》
《小兵张嘎》的目标观众不只是儿童,还有中年人
我国13亿人口中有3.6亿儿童,明天就是他们的节日,检索文艺领域中儿童作品,发现有三多三少:那就是儿童电视卡通动画多,电视剧少;儿童电影拍得多,放得少;儿童文学写手老面孔多,新作家少。虽然是老调重弹,但我们还是遗憾地发现,给少年儿童以充足的精神食粮,我们成年人只是说得多,做得少,可谓:关心儿童事,多付笑谈中。
儿童电视:卡通多电视剧少
据统计,自1978年至2000年,中国大约播出儿童电视剧在500部左右,平均每年20部左右。这种状况在这两年依旧没有太多的改变,与我国每年拍摄几千部上万集电视剧相比,大约只占1/200,和儿童占全部人口将近三成的比例极不相称。但是,记者发现,这两年申报的少儿题材的电视剧远远高于这个数目:2004年申报的数量超过80部1500集,2005年第一批的申报量就达到23部933集。对于这种情况,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秦竞虹说,“儿童剧的难度不在于拍摄,而是在于播出。”
之所以这样说,秦竞虹表示,儿童剧的创作应该不难,编剧不少都有自己的孩子,写儿童剧也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儿童剧为何播出难?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现在的电视台都讲究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儿童剧大多集数短,超过10集的很少,很难有广告跟进。“即使有单位申报拍摄儿童剧,也就是冲着飞天奖等奖项中的儿童剧奖去的,完成单位的获奖指标而已。”这位业内人士说。记者调查后发现,中央电视台16个频道都没有专门的儿童剧场,这类题材的电视剧只有8套下午4点的《青春剧苑》和少儿频道的《银河剧场》两个出口。
和电视剧数量少相比,近两年的动画卡通片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长。国家广电总局的数据表明,2004年各地共申报了20万分钟动画节目,广电总局副总编辑金德龙形容“这一数字在世界上讲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当惊人”,而今年仅第一批申报的动画片就已经达到22万分钟!
国内动画片经常是动辄上百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蓝猫淘气3000问》,将要拍摄3000集,目前已经制作了1400集。为何要拍摄那么长呢?《蓝猫淘气3000问》的出品方湖南三辰影库公司副总裁罗沐透露了个中的秘密:只有拍够一定的长度,才能拉到赞助,收回投资,“《蓝猫淘气3000问》开始是给各电视台免费播出的,第一年基本没有任何收益,一直播到210集才有企业投资。在目前的模式下,没有规模动画片就没有收益。”这种状况也表明,虽然不少地方动画节目交易价格从原来的每分钟3元、5元、8元大幅攀升,比如湖南电视台每分钟动画节目的最高价达到1000元,中央电视台每分钟动画节目最高价达到1200元,上海电视台每分钟动画节目最高价达到2000元,但还基本处于有价无市状态,想盈利还得制作方自己想辙。
儿童电影:获奖多放映少
和儿童电视剧相似,在每年一两百部电影中(前年140部,去年212部),儿童电影的比例也不是很高,每年大约是八九部,而且它们的出品方基本上还是以国有制片厂为主。获奖多放映少是国内儿童影片的一大特点,2004年《勇敢少年》、《娃娃》获第八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小观众最喜欢影片奖,《危险智能》、《女生日记》、《纸飞机》、《寒号鸟》等获得童牛奖,几乎每部影片都有所斩获。
但这些影片有机会在院线和观众见面的少而又少,2004年只有《危险智能》、《女生日记》、《纸飞机》等,而2003年大约只有《少女穆然》了。而根据当地媒体报道,26日在成都开幕的第五届儿童电影周上,展映的儿童影片是《鲨鱼故事》、《超人总动员》、《纸飞机》,外国影片占大头,而开幕、闭幕影片竟然是《暖情》和冯巩的新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类本来主打成年人的影片。
儿童片的剧本本来就少,制片厂拍摄的目的又多是拿奖,在中国观众大多一年只进影院看一两部电影的现状下,儿童片想进主流商业院线是难之又难,能在二级院线亮相就已是胜利,好多片子只有在“六一”这样的节庆时才有可能见见天日,但商业上的成绩就不必指望了。
儿童文学:老面孔多新作家少
随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各大书店纷纷举办儿童图书展示、销售活动,但儿童文学的创作中依然缺少受孩子认可的新面孔。说起当前中国少儿图书的畅销书作家,始终只有秦文君、杨红樱等几位。在书店热销的少儿图书中,像孙幼君、张天翼、严文井等老一辈作家的经典之作,以及《冒险小虎队》、《哈利·波特》等引进版的图书依然唱主角。据悉,在我国7000多名中国作协会员中,儿童文学作家仅有500余名,只占7%左右,而我国有3.6亿少年儿童。
为何儿童文学作家如此少?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黄集伟说,从出版现状来看,原创儿童文学并不比引进的外版书少,只是因为受小朋友欢迎的、有名的少。引进的外版书作家大多比较有名,所以显得原创作品少。他认为,给孩子写作的作家之所以少,原因在于给孩子写作其实比给成年人写作更难,更需要深入浅出、适度“过滤”的写作技巧。孩子阅读通常靠心灵、直觉去感受,即使大人把自己的价值观告诉了他,他也可能因为一本书不能感动他而不接受。“现在,很多作家没能真正走到小朋友生活中,并不了解他们的看法,因此也无法写出受到小朋友喜欢的作品。”
针对这个问题,同心出版社的副社长解玺璋认为,或许大家应该更宽泛地理解儿童文学这个概念。“有的作家会写自己少年的情怀、青春的记忆,而他们用的并不是儿童文学的笔法,但也适合青少年阅读,这是不是儿童文学呢?”他认为,虽然文学有分类,但发展到现在,分类不能太僵化。“为孩子写作并不一定要用儿童的语气,也不必刻意去把握儿童心理,真诚才是赢得孩子信任最重要的秘诀。”
作者:刘江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