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阳朔》作于1972年
参加嘉德拍卖会,幸逢中国美术馆举办李可染画展,一直有心买一张李可染的画收藏,因价高恐假不敢下手,这种权威展览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饱览一遍后,我已被深深震撼。
展览分四部分,一是早年作品,二是探索初期,三是走向峰巅,四是回廊上的几十幅写生稿。李可染,1929年22岁时入国立杭州艺专师从林凤眠,观其一个展厅的早年创作,有黄公望、石涛、八大,唯独没有林凤眠的影子。1947年后其应徐悲鸿之聘,任北平艺专副教授,并拜师齐白石,同时投师黄宾虹,这一时期的创作也不见齐黄二人的风格。纵观其早年作品,不出中国文人山水的机杼。走进第二展厅,其画方见震撼人心的魅力,时间为20世纪50-70年代。这一时期的创作初见大块的墨色。我说过李可染的画是中国画有史以来最黑的山水。这只是一个最直观的感觉,当我站在这些大块墨色的山水面前,却感到这是中国画有史以来最亮的山水。在那些大块墨色的边缘透出强烈的光,浓荫的山间、树林,可以让人感受到齐白石、林凤眠、墨块、光与影,中国水墨、西画写实。李可染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立下宏愿:“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就是走进中国画的传统,打出来就是创新、自成面貌。他应是实现了自己的宏愿。什么是大师,即他的画既不违背中国画的特质,同时又不同于任何古人。你把他的画并排于中国美术史上的大师之列,他与古人不同,却不输古人。
一个画家画一两张好画,他或许能博取美展金奖之类的声誉,却未必能画史留名,大师是由大量成功的创作和不断演进的时序累积而成。李可染如果停留在50-70年代的创作,我们完全可以把他归为中西合璧又一代表之列。但他却进一步“走向峰巅,即走向心灵,美术之印象派、文学之象征主义,大概是同一意思,即吃透现实,随心所欲,信笔挥洒。李可染此时的山水越发显黑,很少敷彩,有些画除自高而下的一道山泉为白外,余皆墨色,却同样让人可以感受到群山叠翠、树木葱茏,这是抽象超出具象之魅力。在这样的作品面前,你想走进画境,你想拥有它,想把它带回家。据刘文杰先生说,李可染一生创作的山水画大约在800幅左右,这么好,这么少,若无足够的财力便无法拥有,只能留连不舍于展品前。孔祥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