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功夫风云八十年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15:31 新民周刊

  撰稿/杨璐

  第一部华语功夫片上映迄今,已经过去了近八十年。功夫片又分拳脚功夫片和刀剑功夫片两大类,前者也可称为是动作片,后者又可称为武侠片。

  红莲寺烧红功夫片中国的首部电影,也可以算是功夫片。《定军山》无论是人物(黄
忠,会武功的主人公)、场面(属于京戏中的武戏)、动作(经过精心设计的套路),都和现时功夫片的设定极为接近。真正让功夫片成为一种电影样式,当推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由上海明星公司出品,根据平江不肖生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拍了18集,总长达27小时,可以算是超级大制作。该片本身神奇的机关布置,也是卖座的重要原因。不过好景不长,武侠电影纯娱乐的形式遭到当时激进知识分子的批判,结果政府明令禁止《火》片上映。

  黄飞鸿兴起粤语功夫

  黄飞鸿于广东武林有较高地位。其弟子林世荣(即电影中的“猪肉荣”)后在香港设武馆教授“洪拳”,授徒甚众,至上世纪50年代,成为香港学习者最多的拳术之一。

  1938年,香港拍摄了首部武侠片,黄飞鸿成为香港制片商的宠儿。自1949年至1994年,香港拍摄以黄飞鸿为主角的影片99部,其中77部由粤剧名伶关德兴扮演黄飞鸿。关德兴初演《黄飞鸿》时,走传统戏台式套路打法。但因香港习“洪拳”人众,为免闲话,找来林世荣弟子刘湛担任指导,这是华语功夫片首位武术指导,从此以真功夫做基础的功夫片取代了“花拳绣腿”式的戏曲化武打表演。关德

  兴在角色上也极花心思,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却更注重武德的英雄形象,满足了观众对理想英雄的完美想象。

  《黄飞鸿》系列的卖座,带动了粤语功夫片的热潮,随着金庸、还珠楼主等武侠小说名家的作品被改编成粤语武侠片,使这波热潮一直延续到1960年代后期。

  独臂刀挥洒国语武侠

  把功夫片“从世界最坏拍到世界最好”(香港著名影评人石琪语)的,非邵氏公司莫属。当时邵氏公司凭李翰祥和“黄梅调”影片成为香港最大电影公司,极需有新片种来充实市场。邵氏公司探索新武侠片模式,李翰祥的《儿女英雄传》打头阵,虽票房一般,但被视作好的开端。日后张彻、胡金铨两位武侠导演掀起了武侠片新高潮,又称“彩色武侠世纪”。

  这两位的诀窍就是“偷师”,研究好莱坞电影,向日本武士电影学习,甚至直接从日本借来摄影师。以张彻1964年的《虎侠歼仇》为开山作,胡金铨的《大醉侠》与张彻的《独臂刀》为高峰,一改以往武侠片打斗与剧情的程式化。胡的场景考究和张的热血、兄弟情、暴力,打破了传统武侠片的定式,其影响力甚至延续到弟子吴宇森的枪战片(吴的首席动作指导郭振锋亦是张彻弟子)。1967年《独臂刀》上映,成为香港首部票房超过百万的影片。至此,国语武侠片全面取代粤语武侠片地位。当年香港最红的一班男星:王羽、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傅声,无一不靠武打而名扬天下。

  改造英雄奇情武侠

  1967年,台湾影人沙荣峰自香港请来胡金铨拍《龙门客栈》。影片在台北上映,票房盖过当时所有的国语片和西片。在《龙门客栈》里,胡金铨一改以往武侠片中英雄总是武功最高模式,让几位主角与反派曹少钦武功相差悬殊,这种特别设计得到观众欣赏,也被日后的武侠片反复使用。

  台湾功夫片的数量虽不及香港,但因戏校发达,为两地的功夫片提供了大量人才。张彻的多个重要弟子都是由台湾带去香港发展的。而胡金铨在台湾拍成的《侠女》,是中国电影首次在戛纳影展上的扬威之作。

  邵氏虽然没能留住胡金铨,但邵氏手下仍名将如云。在张彻电影达至顶峰的时候,1976年,楚原导演的改编自古龙同名武侠小说的《流星·蝴蝶·剑》上映,情节曲折诡秘,布景豪华瑰丽,加上楚原擅长在影片中制造悬疑气氛,一炮而红,其三段式的片名也一时成为仿效对象。自此楚原一发而不可收,在5年里拍摄了22部电影,其中20部为武侠片。

  李小龙打向世界

  功夫片自大陆兴起,到粤语长片是一变,张彻、胡金铨的国语武侠片是二变,胡金铨、楚原的奇情武侠片是第三变。而一位华人世界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明星的诞生,又为它带来世界性的影响。这位明星便是李小龙。

  1964年,李小龙参加全美空手道大赛,击败三届冠军罗礼士夺冠,名声大振。

  他拍摄的功夫片之所以能为西方人接受也与此大有关系,因为他是靠真功夫让西方人领教了中国武术的威力,而不仅仅是电影拍摄技术。因为在美国不可能圆他当电影主角的梦想,于是李小龙回港发展。当时初创嘉禾的邹文怀慧眼识英雄,让李小龙主演《唐山大兄》,结果一片成名。《唐》打破张彻的百万票房纪录,也让李小龙成为大明星,影片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创下票房纪录,功夫Kungfu一词迅速传遍世界,并被收入多国词典。其后,《猛龙过江》再度推高李小龙的影响力,好莱坞终于拿着剧本来找李小龙,由美国人执导拍摄的《龙争虎斗》奠定了他国际巨星的地位。

  李小龙的成功,一是源自真功夫的漂亮动作,二是他所展现的中华民族不可辱的民族英雄形象。在他之前,武侠片大多表现的是“内斗”,而在他的影片里,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与外敌一较高下。

  谐趣打斗成为主流

  1970年代末,吴思远、袁和平和成龙接连推出两部谐趣功夫片《醉拳》和《蛇形刁手》,主角不再是英俊潇洒的英雄好汉,而是小毛病不少的普通人一个,虽然最后都习得高深武功,但使出来的路数不伦不类。搞笑取代了漂亮动作。这类影片一出,立刻大受观众欢迎,成龙迅速上升成为大明星,谐趣打斗片也成为功夫片的主流。

  戏班出身的成龙,除了身手好外,武指、导演样样尝试。他与师兄弟们为《A计划》《警察故事》等设计的动作场面,都足以堪称经典。来自“七小福”的成龙、洪金宝、元奎、元彪,来自另一戏班“粉菊花”的林正英、陈会毅、董玮和来自“袁家班”的袁和平、袁祥仁,除了拍摄常规的功夫片外,将功夫引入警匪片、喜剧片、鬼片等多种类型片中,使之大放异彩。

  新派武侠笑傲江湖

  1990年代古装武侠片渐渐式微。徐克以全新的电影手法,重振古装武侠片。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主将,徐克在国外习得电影技法,回港后拍出《蝶变》,又以《新蜀山剑侠》的壮阔华丽、想象奇特而创下票房纪录。1990年,徐克请胡金铨拍摄《笑傲江湖》,因胡极度追求完美的作风(曾因要等一个好天气而一个月不拍一个镜头),令身为监制的徐克极为不满,于是说动武指程小东架空胡金铨,拍出一部布景、服装极尽胡金铨华丽考究之风,主题、动作却徐氏化的新派武侠片。接着,徐克又以《新龙门客栈》一片,奠定新派武侠片的基调,成为武侠片复兴的代表作。《东方不败》、李连杰《黄飞鸿》系列逐一问世,使得新派武侠片终于压过时装动作片,成为功夫片的主流。

  向左走,向右走

  近年来,作为功夫片主战场的香港电影渐渐式微,最后一次有生命力的表现是1998年刘伟强根据港产漫画改编的影片《风云雄霸天下》,影片借电脑特技,让武

  术的表现力大大增加,代表了将来功夫电影发展的一种可能,可惜之后,大量港产武指赴海外发展。郭振锋去了法国,指导了法国年度最卖座影片《狼族盟约》;元奎在美国、法国与李连杰合作了数部影片;袁和平在美国担任了《黑客帝国》、《霹雳娇娃》等卖座影片的武指;韩国动作片中有元斌等人的身影;好莱坞甚至还请去成龙直接主演西片。

  《卧虎藏龙》的空前成功,让功夫片重新成为世界各地受欢迎的片种之一。紧随其后,大陆一线导演也开始关注功夫电影,张艺谋的《英雄》创出票房纪录。中国导演纷纷涌向“功夫”的独木桥,大量人才外流使得西方电影的打斗也开始全盘中国化。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