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图片说明:“往事印象·高小华珍藏手稿作品展”现场 摄影 江宏景
6月18日中午,高小华与夫人梁葵出现在成都蓝色空间画廊,展场柔和的灯光照在两人素色的外衣上,两人一直微笑着点头,透出温文尔雅的气质。十几位国外艺术爱好者拿着高小华的画册,排队等着签名。开幕式之后,二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梁葵从包里掏出几张照片:“我儿子高天艺,8个月,可爱吧?”一旁的高小华告诉记者:“‘天艺’就是天上的艺术品”,温馨的这一幕,让‘幸福’两字在记者的头脑中定格。而在近一小时的采访过程中,高小华却说出了让记者惊叹的话:“那段‘赶火车’的青春卖了363万……”“我是少年得志,晚年不得好活也!”高小华用舒缓的语调谈到了刷新中国油画拍卖价格的《赶火车》,15年的美国生活,回国5年的5场官司,他一直坚持的“手工劳作”之路……
2003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原四川画家、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高小华的油画作品《赶火车》拍出363万元天价,当场压倒徐悲鸿、齐白石、吴作人、李可染等名家的名作,成为全场最高价,并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价。
高小华说起这幅1982年的成名作,丝毫感觉不到他对自己这幅被誉为“现代中国的《清明上河图》”的画作的留恋。
“画《赶火车》是很早以前的事了,1955年我出生在南京,6岁随当军医的父母到重庆。文革开始,我随父亲到了上海农村。15岁,我到河南当兵,17岁到武汉军区政治部,22岁考入四川美院。赶火车贯穿了我的青春,每次赶火车的年龄、心境都不一样。我看着火车上的老人、小孩、男男女女,他们都朝同一个方向赶路,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单纯、很真实。这给了我创作上的冲动,于是成就了我的毕业作品《赶火车》。看到为《赶火车》采集的人物素描草图,我还能记起年轻时,在不同的火车站等待、捕捉的快乐感觉。”
2003年中国嘉德拍卖行致电高小华,希望将他的作品《赶火车》出售,高小华在考虑数日之后同意了。“虽然那段‘赶火车’的青春卖了363万,但我不能就枕着《赶火车》过日子。卖画是对我从前画作的肯定,也是一种完结过去的方式。”
高小华评估《赶火车》拍出的363万时,非常理智与平和:“如果我去想画的价值,就不可能有《为什么》,也不可能有《赶火车》。其实,每一个画家在创作一幅作品的当时,或许有某种感觉可以感知到作品的价值,但绝对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
高小华把《赶火车》363万元的价值构成解读为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是作品本身的质量,比如画作的完整性,全面性。“当时,《赶火车》在中国嘉德拍卖行拍卖,除油画(1.4m×4.5m)外,包括24张素描手稿,3张草图,其中素描手稿上,记录了比如‘郑州火车站’、‘昆明火车站’等写生的地点及日期,可以清晰地看到画家创作的过程,作品的规模就已经让藏家动心了。
第二方面是艺术家或艺术品在美术界的影响。作品的艺术价值或者说艺术地位,在价值评估中占很重要的部分。“《赶火车》在全国美展展出时,美术界的批评家、评论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中国油画的《清明上河图》’;1999年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授予《赶火车》‘20世纪艺术贡献奖’,这些都是这幅作品价值构成的一部分。”
第三方面是时间、空间、机遇等等。“我、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等都是四川美院恢复高考第一年的学生。我们这批77级油画系学生作为四川画派的主力军,在中国油画史短短的几十年间,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四川画派开创了中国油画‘伤痕美术’的先河,也让《赶火车》在画坛上有了相当的历史地位。《赶火车》‘热’了20多年,有了时间的考验,它可以也必然可以拍出363万元的价格。”
之一:大型艺术景观《红岩启示录》面向大众开放的前两天,高小华被他昔日四川美术学院的两名同事告上法庭,称高小华借助他们的作品抬高身价,利用《红岩启示录》油画工程总负责人的身份便利,剥夺了他们的作品署名权和发表权。原告向法院提起了3场诉讼,整个案件历时两年。最后,高小华胜诉。
之二:2003年底,5家单位竞标三峡博物馆《重庆大轰炸》半景画。12月第一轮开标后,高小华的合作方重庆市美术公司等3家公司入围,而陈可之的合作方湖北鼎元公司则被淘汰。此后,陈可之加入到入围的沈阳鲁美公司,以完全不同于自己首轮竞标的作品参与了第二轮竞标。2004年9月,高小华和雷著华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陈可之的第二轮竞标作品《重庆大轰炸》抄袭。高小华向法院提起了两次诉讼,目前案件还未最终了结。
1985年,22岁的高小华怀揣着对油画艺术的向往与憧憬到美国留学。在美国的15年,他重新定位了未来的道路———大艺术之路。2000年,他应重庆大学人文学院邀请回国,任重庆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这位美籍华人回国后的5年里,成功竞标大型艺术景观工程《红岩启示录》、中国三峡博物馆大型半景油画《重庆大轰炸》。
高小华在国外的15年,发现纪念馆能在精神上带给民众很多东西,“而我希望能带给民众我感知到的中国历史”。回国前他就准备好了,“因为我知道回国后要走大艺术的道路,绝对是艰辛的。这5年是我学习的过程,在5年时间里我做了两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有很多负面的影响是很正常的”。说到这里,他有些无奈:“《红岩启示录》快做完时,我被人告,整个过程真的是一种纠缠。而画《重庆大轰炸》时,我告别人,两场诉讼。这5场官司,让我心里说不出有多难受,不知道以后还有多少像这样累‘心’的事,看来真是晚年不得好活了。”
而这句“晚年不得好活”则来自于他与艺术家陈丹青的这段对话———
高小华:陈丹青,我跟你一样,很小就出名了,属于少年得志,晚年不得好死!
陈丹青:不是不得好死,是不得好活也。
高小华:有道理,不得好活也!
高小华的作品《赶火车》,描绘了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物80余名;为红岩革命纪念馆绘制的油画《唤起民众》人物400余人;《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中与真人等大的人物92人;三峡博物馆的巨幅半景画《重庆大轰炸》人物多达近千名。2005年6月18日,以探索“手工劳作”价值的“往事印象·高小华珍藏手稿作品展”开幕。
高小华表示会坚持画大画,坚持”“手工劳作”之路。下一个创作将与沿海的纪念馆合作鸦片战争的题材。说到“手工劳作”的价值,他非常淡然:“如果单从经济上讲,折合成每公尺算,《红岩启示录》和《重庆大轰炸》只是《赶火车》的四分之一。但为了这两个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我拒绝了很多画小画挣钱的机会,就按我的画在画廊每平方公尺19万左右的价格,我5年也亏了不少钱了!”高小华从回国开始,就在自己身上压了很多东西,“我希望压在我身上的东西能以艺术的形式爆发!”他认为油画包含了太多影像所不能表达的东西,比如视觉冲击力,笔触的动感等等。而对于画大画的理解,高小华说:“第一,要天才;第二,要技术,第三,要艺术;第四,要体力;第五,要机遇。”
当记者谈到艺术品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如陈逸飞辞世之后画价的飙升等问题,高小华先解释了艺术品交易市场这个概念,一般分为第一市场与第二市场。第一市场是画廊、收藏家等直接与艺术家交易的市场,第二市场是拍卖市场。当艺术品在第一市场很难找到时,比如陈逸飞先生的作品成为了孤品,这种艺术品就会在第二市场出现。高小华谨慎地说:“现在,在中国嘉德、荣宝斋等率先进入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机构的带领下,拍卖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西部不仅第一市场教弱,第二市场几乎也是一片空白。我们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刚成长起来,问题还很多,但我觉得应该看到它好的一面:它也在不断改进与完善,而且速度很快。”夫人梁葵眼里的高小华
他性格很好,对人很温和,是一个好静的人。我们的孩子才8个月,50岁得子很幸运了,他离过婚,10多年有段跨国婚姻,我一般不会去问他的过去。平时他非常着迷电影、电视,以及历史方面的书,偶尔还看看《动物世界》。我觉得他给自己身上加上了很多使命感,他要用画记录历史,因为他觉得除了书、电影、电视之外还要有更有冲击力的表现形式。他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因为他的作品除了艺术造诣外,还需要毅力和体力。本版采写实习生吴奕洁
高小华其成名作《为什么》开中国当代“伤痕艺术”之先河,1982年创作油画《赶火车》,被美术界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1999年该作品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2003年该作品在北京以363万元拍出。1985年高小华移居美国,2000年应邀回国至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任教。回国后,创作了《红岩启示录》《重庆大轰炸》两幅反映历史题材的大型油画。《重庆大轰炸》于2005年6月18日在重庆的中国三峡博物馆开馆时首度亮相;同日,高小华个展“往事印象·高小华珍藏手稿作品展”开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