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以长篇报告文学《宝山》获奖的青年作家李春雷一夜成名。评论家李炳银撰文评论说,原本难以驾驭的工业题材在作者的笔下竟如此生动形象、鲜活逼真,把上海宝钢惊天动地的创业经历,把钢铁与人类、钢铁与国家的内在关系揭示得如此深刻。
自幼家贫读书
其实,从农村苦孩子到作家,从邯钢到宝钢的大工业书写,李春雷的创作之路历尽艰辛。在颁奖典礼前,记者采访了这名迄今为止最年轻的鲁迅文学奖优秀报告文学奖的获奖者。李春雷告诉记者,他出生于河北的一个普通农家,弟兄四个,他是老大。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家境的贫寒可想而知,他记忆中连一个完整的鸡蛋也没有吃过。日子虽然很苦,但他从小就爱看各种各样的文学类杂志。1980年前后,正是文学苏醒的时候,《小说月报》刚创刊的第一期,父亲到安阳出差,就买回来一本,一下子就读进去了,初中时,已经彻底迷上了文学。
现场采访受伤
说到写报告文学、特别是一开始就连写了邯钢和宝钢两个工业题材的作品,李春雷说主要跟个人经验相关,1999年前后,正是全国学邯钢的高潮,当时李春雷是邯郸日报的记者。下决心去写后发现面临的困难不少。因为出生在农村,对工业不熟悉,对钢铁冶炼更是一窍不通,只好买来几十本钢铁冶炼等方面的书籍,日夜苦读。为了体验工人的苦楚,李春雷经常在凌晨到现场采访。有一次,炼钢的转炉发生大喷事故,钢花四溅,一滴红红的钢液飞到他的手上,顿时血肉模糊,他左手小拇指上至今仍留有白花花的伤痕,可以说创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的过程很难。
走进火热生活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震动了文学界,其后,李春雷幸运地接触了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宝山钢铁公司,在经过大量的采访以及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后,写出一个个具体的寻宝、识宝、得宝的故事。李春雷说,好作品不管怎样还是会受欢迎的,相信作家沉下心来走进火热的生活当中去,本着自己的良知和勇气直面现实,写出好作品,还是能在市场上赢得众多读者的。本报记者于明山(本报深圳今日电)
青年作家李春雷
于明山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