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邢同和:建筑寻“韵”(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08:53 解放日报
邢同和:建筑寻“韵”(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邢同和:建筑寻“韵”(组图)
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著名建筑师邢同和说,建筑是一种不能抗拒和逃避的艺术。你可以不去美术馆看绘画雕塑,不去音乐厅听音乐,可你怎能不接触和感受你身边的建筑?

  上周,邢同和的两本建筑草图《原创之韵》结集出版。

  草图见证了他的工作历程,反映了他的创作追求,留下了他许多美好的回忆;也集中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5年来上海城市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前,记者前去采访,听他谈他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的真知灼见。

  建筑是一棵有根、有生命的树

  问:您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答:建筑是城市的美学符号,也可以说是美学元素。城市的轮廓光靠一片草地、一片绿化是构不成的,城市轮廓要靠建筑来构成,因为建筑本身代表了历史文化。我经常说,建筑是一棵有根、有生命的树。根就是地域性,中国建筑的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筑会受时代、材料的限制,但它的文化是割裂不了的;建筑的生命则是它的科技含量和时代精神。两者的结合,就是我创作的源泉。

  金茂大厦就是一个例子。它的整体是一座中国式宝塔,寓意节节高。西方超高层建筑的层高都是相等的,而中国的宝塔到一定距离会收一收,有一种音乐感,金茂吸取了这个特点。从不同视角看金茂,即使局部被其它建筑物遮挡,仍能看出它的这种韵律;同时,它又经过变形处理,不完全是一座塔。因此,它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

  在设计上海博物馆时,我冥思苦想,究竟要用怎样的建筑外形同时表现上海的现代气息和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最终决定取自“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这既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传统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础,包含着大量历史元素与信息;而方和圆是典型的几何图形,也是现代简约主义建筑中最常用的建筑符号。两者结合,不但体现了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与人民广场周边建筑群有机结合,也透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闻一多先生曾评价说,中国的建筑有三美:音乐美、诗歌美和雕塑美。建筑实际上是一个活的时空、活的舞台和活的历史。在创作每一座建筑时,我总希望能达到这三美的结合,建筑创作的难度也在于此。

  文化建筑是一座城市的主要标志

  问:日前,在“第六届亚洲太平洋建筑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有人提出上海新一轮城市建筑应拒绝“模仿”,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答:我们的工作是要将城市变得更美丽,而不是设计出一堆破坏城市景观风貌的建筑垃圾。我赞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上海这样一个具有海纳百川文化特征的城市,设计师应不断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设计理念,让各国优秀的建筑文化在上海这个大舞台上碰撞融会,为上海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问:什么样的建筑才会使设计师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答:文化建筑!因为每一幢文化建筑都有它的特殊文化含义,设计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艺,更要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底蕴。文化建筑在历史悠久的国家被视为一种骄傲,能够从历史上延伸下来,成为城市的主要标志。

  我一直对文化建筑很感兴趣,承担了上海外滩风景带、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陈云故居纪念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鲁迅纪念馆、敦煌舞剧院、日喀则博物馆、荣成博物馆、烟台展示馆、扬州双博等文化建筑的设计。每一个项目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挑战和超越,使个人风格得到一次张扬。

  鲁迅纪念馆采用浙江绍兴的马头墙,即白墙黑瓦建筑。同时,纪念馆不是供人顶礼膜拜的圣殿,因而设计要给人亲切感。陈云故居纪念馆坐落在青浦水乡,它的主题是“从平凡走向崇高”:在保留江南民居特色的同时,保留了屋前屋后两条河,让建筑掩映在树丛中,进入馆内,因大厅高耸,使人觉得很伟大。在邓小平故居纪念馆的设计上,建筑风格锁定在川东民居上,满足了家属提出的“让小平回家”的要求。我把传统的双坡形结构,改成数个单坡顶合成的巨大双坡顶,既有川东民居特色,又不失现代韵味。同时,整个馆没有一个具形纪念碑,因小平的一生功绩绝非一座丰碑可以尽述,只在建筑的制高点设计了一个象征性的建筑符号。当人们仰视时,都会对象征性的丰碑有自己的解读。

  建筑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问:上海是个有文化积淀的城市,但有不少优秀老建筑面临改造。对一个设计师来说,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有怎样的责任感?

  答:一个城市能够留下来的建筑文化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上海如果没有原来的这些宗教、文化建筑、花园洋房建筑,那上海就不是历史的上海。如果建筑文化在我们手里没有保护好,历史就会缺了这一块。所以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改造这些优秀老建筑,在改造中把美的、文化的东西留下来。

  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哪怕是残缺的,也会给城市带来美。在圣彼得堡,一位城市总建筑师接待我。他说:“我们现在没有钱,但是我一定要把这些建筑保护好,不能让它坏下去,保证将来有了钱可以改造。”在那里,要建新建筑,造多少高度、体量多少,都是有规定的,可见有文化素养的国家都重视这个问题。

  上海越变越美是肯定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大量的建筑文化保护下来,使优秀的建筑文化延续下去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这是很重要的课题。

  标志性建筑要经过时间检验

  问:现在人们不知什么是建筑美,认为高了、现代化了,就是美。

  答:建筑虽然是主体,但不是孤立的,只有融和众多因素,才能形成建筑美。建筑美和大环境、小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好的建筑在群体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是体现不出它的美的。所以我们说,如果到处是混凝土森林,什么美都体现不出来。

  上海目前拥有6000多幢高层,也许是世界上高层最多的一个城市。这是因为上海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缺乏的缘故。因此要适度、有计划地规划。我最反对的是“见缝插针”,一有空地,就不顾周边的环境,突兀地矗立起一幢高楼。上海目前倡导的成片改造,如上海石库门建筑的成片改造,还有记录上海历史的黄浦江和苏州河及其周围环境的成片改造,都要用现代科技手段,把文化与环境结合起来考虑,使它们改造后变得更美。

  问:上海这么多现代的高楼大厦,是否就是标志性建筑?

  答:标志性建筑是有时间段的。今天的标志性建筑,不等于就是明天的标志性建筑。大世界、国际饭店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标志性建筑,上海展览中心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也只能证明是浦东开发开放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但不能说就是上海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要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检验,即使在国际上得过大奖的建筑,如上海博物馆、金茂大厦,今天也不能说是上海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邢同和简介

  现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获“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0年被评为上海市建设功臣,2004年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建设部劳动模范。

  代表作品:上海博物馆、上海外滩风景带、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陈云故居纪念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鲁迅纪念馆等;合作设计的有金茂大厦、上海科技馆等。近年出版专著《当代中国建筑师邢同和》、《邢同和建筑论文集》和《邢同和建筑艺术摄影作品集》等。

  本报记者 顾咪咪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