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当摄影成为生活方式(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4:49 三联生活周刊
当摄影成为生活方式(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一位非职业摄影师能走多远?中国美术馆6月14至20日的“象幻情真——黄贵权摄影作品展”是一个样板。

  73岁的黄贵权爱穿背带裤,本业内科医生,香港人称摄影界“三老”之一。继1979、1984年陈复礼个展后,黄医生是第一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香港摄影师,圈内人公认,黄医生是香港“沙龙摄影”的领军人物。

  “沙龙摄影”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853年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创立,当时的主要赞助者包括维多利亚女王,组织形式类似于艺术沙龙。1863年部分会员不满其对艺术摄影的忽视自行成立了“连环会”,并在伦敦著名的达德利画廊举办了一系列称为“摄影沙龙”的展览,“沙龙摄影”自此成了艺术摄影的代名词,目标是摆脱现实生活的“为艺术而艺术”。

  上世纪50年代起,香港在全球“沙龙摄影”领域如日中天。直至80年代初,香港摄影爱好者在国际各大摄影沙龙比赛上出尽风头,按全年参赛总分排名的“世界十杰”摄影家或者被香港人囊括或者占八九个席位,甚至前五名也长期被香港垄断。爱好者中既包括律师、医生、教授一类知识分子、职业人士,也包括劳工、学生等平头百姓,黄贵权正是其中代表,70年代他参加国际沙龙的黑白及彩色照片画意组,4次名列世界第一。

  香港人在摄影领域的声名赫赫来自大批发烧友的朴素热情,这也是香港这个平民城市的可爱处之一。茶餐厅、卡拉OK、跑马、摄影沙龙,那些原本出自精英阶层的消遣,到了香港都能发展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全民运动。事实上参加全球每年80~100个摄影沙龙比赛花费不菲,按每次比赛制作、报名、邮费总计200~300美元计算,16000~30000美元是这项业余爱好的最低成本,因而获奖者还是职业人士居多,作品趣味也强烈体现出香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城市性格。这种技术上很用功,风格上很水墨的作品迎合了国际评委的口味,在国际沙龙比赛的广泛肯定下,香港的“画意摄影”气候渐成,黄贵权在其中自成一家。

  1969年学摄影3年的黄贵权第一次在沙龙上得奖,作品是女儿的大眼睛黑白肖像,一张挂着泪珠的撅嘴小脸楚楚可怜。早期,黄贵权常清晨去拍沙田水上的晨雾,因其光影的多层次细腻效果和山水、渔船的景致很合香港传统的文人摄影口味,沙田风光50年代前后是多数发烧友的最爱题材。到了70年代,进入创作波峰后,黄贵权很快感到了香港的局促带给摄影师思维的局促,所喜1978年应新华社邀请回内地拍摄黄山、张家界,自此开始与内地摄影界频繁互动。黄贵权至今记得当年廖承志说,要把旅游和摄影先搞起来,20多年来,身在香港的黄贵权便凭借香港、内地,以及美国扎实的人脉把香港摄影搞得红火。作为现任香港沙龙影友协会名誉会长、香港摄影学会海外事务主席(兼任联合国影艺联盟驻港代表)、美国摄影学会高级会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及国际影艺联盟摄影大师,黄贵权如今在两岸三地更广为人知的角色是摄影社会活动家。

  由张五常作序的本次展览英文名叫“PhotoImpressionism”,在数码、手机和电脑特效影像已成举手之劳的当下,这个字让人联想起百年前印象派摄影大师爱默生给摄影的定义:“从感情和心理来说,摄影作品的效果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影像。”爱默生还主张:“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美”,“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这位获得了医生资格的剑桥毕业生、水手,在摄影生涯早期留下了大量效仿印象派绘画的风光照,但不同于陈复礼、黄贵权这些香港沙龙摄影代表人物,爱默生受到英国地方主义作家报告文学的影响,后期开始履行记录社会的职责,在《生活与风光》中,他镜头下的英国乡村告诉我们,一个绝望的人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根本无法抗拒潮流的。但这种对改造社会的兴趣并未持续到爱默生晚年,那时他改变口气说:“一个人见到大自然的现象越多,就越会相信大自然和谐的歌声要比许多画家让我们知道得更多。”这种对纯自然题材的回归,同样发生在黄贵权身上,不同的是,师从国画大师朱屺瞻后,十几年后重操镜头的黄贵权,作品内中国画韵味更加浓郁,“独”、“力”、“简”三字成为他如今追求的要义。习惯了艺术家作为空想家、特殊世界观的促进者和流行价值观的批判者,黄贵权的摄影历程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