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白毛女》剧本60年修改7次 新版喜儿更人性化(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09:23 新华网
  “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债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我盼爹爹心中急,等爹爹回来心欢喜。爹爹带回白面来,欢欢喜喜过个年……”《白毛女》的舞台形象,60年前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由歌剧改编的芭蕾舞剧《白毛女》,40年前诞生于上海芭蕾舞团,此后成为上海芭蕾舞团的扛鼎之作。该剧曾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作品舞剧金奖,在国际芭蕾舞大赛上获得过24枚奖牌。7月20、21日,上海芭蕾舞团将在团长哈木提和第二代“喜儿”辛丽丽的带领下,再度登上北京世纪剧院舞台进京“赴考”,演出新版第三代《白毛女》。他们将面对的是更加挑剔的北京观众,而此时距离《白毛女》的最初问世已整整60年。
《白毛女》剧本60年修改7次新版喜儿更人性化(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白毛女》剧本60年修改7次新版喜儿更人性化(组图)
  故事取材于“白毛仙姑”传说延安首演受周恩来、邓颖超接见《白毛女》的原型颇具浪漫传奇色彩。1945年,河北阜平一带流行着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她法力无边,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这就是《白毛女》故事最原始的由来。1945年1月,鲁迅艺术学院的院长周扬会同王大化、张庚、贺敬之、丁毅等艺术家,根据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带回延安的这一题材,成功地创作出一部歌剧,并将故事的主题从民间传说中的惩恶扬善,转向了体现时代特色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1945年4月28日,《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会堂举行首演。当时延安还没有演完戏首长上台接见演职员的习惯,这次却破了例——演出结束后,周恩来、邓颖超、罗瑞卿等一起走进后台,向剧组表示祝贺。第二天,中央办公厅专门派人来向“鲁艺”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观感:第一,主题好,是一个好戏,而且非常合时宜;第二,艺术上成功,情节真实,音乐有民族风格;第三,黄世仁罪大恶极应该枪毙……直到很久之后演员们才知道,“枪毙黄世仁”是刘少奇提出来的。于是在以后的演出中,黄世仁、穆仁智就被当场枪毙了。就这样,一股《白毛女》旋风席卷了延安,席卷了陕北,席卷了解放区,最终席卷全国。60年来剧本修改7次不同版本故事情节有差异1950年,歌剧《白毛女》被改编为电影剧本,并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故事片于次年首映。1958年,中国京剧院演出了由李少春、杜近芳、叶盛兰、李金泉、袁世海等主演的京剧版《白毛女》,该剧是最早尝试用京剧的唱念做打来表现现代题材的剧目之一,取得了诸多导向性的突破。1965年,上海舞蹈学校又把电影改编成了芭蕾舞剧,并保留了歌剧的唱段和音乐,一经演出便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文革”结束后,《白毛女》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逐渐恢复了本来面目,并与《红色娘子军》一起,成为中国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60年过去了,《白毛女》在作者的亲自主持下共有7次修改才出版正式剧本。而由各地文工团、军队文工团、工人演出队、农民演出队自行翻印的非正式演出剧本不计其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了一些《白毛女》的修改细节:最初的《白毛女》,“喜儿”遭受“黄世仁”的污辱并生下“小喜儿”之后,仍对“黄世仁”抱有幻想。这一情节在演出时遭到很多指责——“喜儿”忘却杀父之仇而幻想委身“黄世仁”,似乎并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于是,这一情节便进行了修改———到后来演变为电影和芭蕾舞剧时,为让故事更具悲剧性,“小喜儿”因为饥寒交迫死在山洞里。1946年,《白毛女》在张家口演出,为了配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增添过赵老汉讲述红军故事的情节。此后,剧本又逐渐增加了“大春”、“大锁”痛打“穆仁智”,“大春”在赵老汉指点下投奔红军,后来又回到家乡开展反霸斗争等重要情节。原剧中还有“喜儿”在山洞生活的一幕,因与主题少有关联,最终被全部删去。《白毛女》的结局也有过重大改变——原先“喜儿”被救出后并没有跟“大春”结婚,后来为了照顾观众的强烈要求,两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在“革命样板戏”《白毛女》中,杨白劳这个形象已经变了一个性格。他没有被迫卖掉女儿,而是在黄家派人来抢喜儿的时候,抡起扁担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黄世仁不得不掏枪打死杨白劳才把喜儿抢走。舞剧中喜儿形象的斗争性也明显加强,到黄家后喜儿英勇不屈,黄世仁不但不能侮辱她,反而被打得狼狈不堪。为喜儿配写的唱词改得更有阶级性,她和黄家的冲突中充满了阶级仇恨。新版舞剧《白毛女》强调艺术性“喜儿”表现得更人性化此次进京的新版第三代《白毛女》删掉了斗地主、烧地契、白毛女参军等内容,而更加强调艺术的回归,在舞蹈技巧和观赏性上有了提高,气势更恢宏,感觉也会更加现代,与前两代已有本质上的不同。新一代“喜儿”在舞台上不再瞪眼睛、挥拳头,显得那么脸谱化和模式化了。整台《白毛女》加强了舞蹈的技术性难度,演员表演时更趋向于突出人物的内心情感的抒发。同时,现在这批演员在舞蹈感、音乐感和艺术表现力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前辈。更有意思的是,在过去的《白毛女》中,大春在大年三十给喜儿送去白面,喜儿回赠大春一把镰刀;而现在的芭蕾舞《白毛女》中,喜儿回赠大春的礼物改成了自己绣的荷包。比起40年前问世的作品,新版本的情节虽大大浓缩,但戏剧冲突依然精彩。同时,该剧的音乐保留了中国民族歌剧的痕迹,应用了大量的对唱、合唱和民间音乐,迥异于西方古典芭蕾舞,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芭蕾的特色,“中国味”更浓了。第三代“喜儿”的扮演者季萍萍表示,自己在演出时更突出了“喜儿”丰富的内心情感变化,让“喜儿”表现得更加人性化。新版《白毛女》的演出由第二代“白毛女”辛丽丽担任艺术指导,新一代舞蹈家余晓伟、季萍萍、陈真荣分别出演白毛女、喜儿和大春。王昆演喜儿开启艺术人生60年前,歌剧《白毛女》的五位作曲家,成功地写出了民歌味极浓的《北风吹》等曲子。因为当时延安的名演员林白怀孕,这些曲子的演唱任务,便落在了“有着清风一样歌声”的19岁小姑娘王昆身上,王昆由此成为《白毛女》在60年历史中扮演“喜儿”的第一人。王昆成功地扮演了“喜儿”,“喜儿”也成就了王昆的艺术人生,让她此后成为中国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0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白毛女》中,著名女演员田华成为第二个“喜儿”,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喜儿”。而曾在歌剧《白毛女》中演出过的陈强继续扮演“黄世仁”,在当年他就因为把黄世仁的“坏”演绎得入木三分,而在演出时险遭一位小战士的枪击。朱逢博唱喜儿一举成名芭蕾舞剧《白毛女》在1965年首演时,为剧中的“喜儿”担任伴唱的朱逢博一举成名,那一曲《北风吹》,亮、脆、甜、美,堪称“空前绝后”。资料记载,当年上芭献演《白毛女》时,朱逢博在台下乐池里伴唱。“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歌声刚起,全场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许多观众涌向台前,趴着栏杆往乐池下看。朱逢博的那几首歌,现在谁也唱不出那股味道了,由于声音的不可替代性,几十年以来,上海芭蕾舞团演出《白毛女》都是使用她的音乐录音。记者王 菲/文 上海芭蕾舞团 供 图(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