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郑和
今天是中国首个“航海日”。上午9时,所有位于中国海域的船只都要鸣笛1分钟,庆祝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向海洋致意的节日。“航海日”之所以定在7月11日,是因为600年前的这一天,中国人郑和率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船队,开始了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今晚开始,央视一套连续三天在黄金时间推出三集专题片《1405———郑和下西洋》,每集五十分钟,纪念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穿越历史的迷雾探寻真相,再现六百年前惊心动魄的场景,《1405———郑和下西洋》是郑和下
西洋六百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中央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拥有国际化的创作集体,摄制组的足迹遍布欧亚大陆的南方海岸线,使用了大规模的航拍、真实再现、高科技三维动画等技术,特别投资,特别制作。
自公元1405年始,明朝皇帝朱棣派郑和率领两万七八千人、两百多艘船只七次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航程万余里。在中东方向,郑和船队最远航行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在非洲方向,郑和船队最远航行到莫桑比克的贝拉港;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的事件发生在整整六百年前。在郑和的率领下,这支来自明朝,以当时各国航海者无法想象的气势,穿越岛屿众多的南海和马六甲海峡,完成了横跨印度洋的壮举,并且抵达遥远的非洲东海岸。这场海上史诗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相信,这是一项可以圆满完成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使得郑和把皇帝的异想天开变成不可思议的现实?六百年前的中国,是否能够造出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面积的超级巨轮?没有无线电和卫星定位系统,这么多艘船只又如何能够步调一致地穿越大洋?由于郑和的航海档案早已去向不明,使得郑和创造的海上奇迹成为一道难解的谜。
专题片《郑和下西洋》2003年8月正式启动,历时三年。摄制组先后在江苏、福建、云南、台湾、澳门、香港等地采访拍摄,还两次随中国海军“郑和号”巡游了中国四大海区。为再现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航迹,编导人员连续不间断地在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斯里兰卡、印尼、文莱、也门、印度、南非、肯尼亚、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十七个国家进行拍摄,行程十万多公里。共采访包括印度尼西亚前总统瓦西德、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等二百多位亚、非、欧多国政府要员和中国驻外使节。片中对印尼前总统瓦西德的祖先是郑和船队成员的认定、澳大利亚红木船残骸的发现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郑和船队水手东非后裔的寻找、郑和宝船舵杆的挖掘、郑和宝船长度的验证等内容,都是重大揭秘性的披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