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从4元到百元 业内人士披露高票价形成过程 (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1:08 南方网
  新京报网络版记者孙琳琳

  南方网讯业内人士披露高票价形成的过程

  今天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不再是一家老小的习惯和乐趣,动辄数十元的票价使电影院离大众越来越远。但电影票不是一天之内变贵的,这中间有十几年的时间和几次关键的变化过程,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了解电影票价浮动过程的业内人士。
从4元到百元业内人士披露高票价形成过程 (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1994年,第一部进口大片《亡命天涯》的票价为15元。

  1993年,政策分水岭

  1993年前电影产业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全国统一票价,由中影统一向地方发行。1993年1月5日,广电部发布了一个著名的3号文件———《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除进口大片仍由中影引进外,中影公司不再对国产片统购包销,各制片厂可以直接同地方发行公司进行出售地区发行权、单片承包、票房分成、代理发行等多种形式的交易。而电影票价的制定在原则上放开,具体由各地政府掌握。

  政策放开后,影片的投资就走上了自我筹资之路。统计,一部中国影片的平均投资规模,1980年为40万元人民币,1992年为150万元,而1993年之后,虽然调整幅度不大,但基本逐年递增,年增长幅度为10%以上。电影投资虽然逐年增高,但当时对电影票价的影响并不大,据悉,1994年陈凯歌的影片《霸王别姬》的平均票价为4元人民币。
从4元到百元业内人士披露高票价形成过程 (组图)
1997年,《泰坦尼克》的票价创下新高,达到40元。

  《泰坦尼克》突破40元大关

  1994年11月,国内引进了第一部进口大片《亡命天涯》。由于牵涉外商、发行方、影院实行分账等问题,再加上各地的放映条件、消费水平等情况的不同,当时各地在票价的制定上也有所差距,但差距并不大,基本在15元至30元之间浮动。

  1995年引进的《真实的谎言》和《红番区》给引进大片在国内带来了很高的票房成绩,当时各地的票价与第一部引进大片的价格相差不多。对于1997年引爆全球的《泰坦尼克》,业内人士称“这就是一部高票价的电影”,产生了供不应求的电影市场现象。据悉,该片在各地影院的票价均创新高,最高达到40元,而黄牛票价竟炒到了最高120元,该片在当年也创下了3.6亿元的票房成绩。之后引进大片的数量和规模都不断升高,电影票价也随之持续“高温不下”的状态,基本在40元左右。
从4元到百元业内人士披露高票价形成过程 (组图)
  2002年,《英雄》的票价创下了国产影片的新高,最高可达100元。

  《英雄》票价首创国产片新高

  在此期间,国产影片相比之下却多了一份寒酸和无奈。自引进大片之后至2002年之前,国产影片很难在电影市场上开拓一片领域。除了冯小刚的贺岁品牌及极少数的国产电影的票价可以与大片抗衡之外,其他国产影片的票价大都要比大片低10元甚至更多。

  2002年,张艺谋第一部进军商业电影市场的转型之作《英雄》扭转了国产电影尴尬的局面。由于史无前例的宣传攻势和国际影坛超级大腕的加盟,《英雄》的票价和票房成绩均创下了国产影片的新高,《英雄》各地上映时的票价为50元左右,个别影院最高可达100元。

  但是继《英雄》之后,票价基本呈“稳中有降”的姿态。之后的《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功夫》等影片平均票价都在50元左右,并没有再次提升。

  业内视点

  新影联宣传经理高军认为 电影票价不能一刀切

  新影联宣传经理高军表示,自1993年电影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之后,电影票价的走向基本是以市场因素来决定的。并不是高票价使观众人数减少,而是电影市场的萎靡导致上座率低。片方在影片上映时都会提出一个保护票房的最低的标准,就是首轮放映不能低于20元。但是提高票价最根本的原因应该取决于影片本身的质量。

  高军表示,电影票价永远都不能一刀切,电影票价受到出品方、发行方、影院、消费群体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成高、中、低档的价格体系是比较合理的。现在举行的“周二半价日”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抛除现在的暑期档期、高质量的大片和国产影片云集的因素,改放一些影响力极小的国产影片,观众对“半价日”的热情是否一样?随着暑期的结束,这个现象迟早要面对,对比之后,这个活动的效果才会最终得以客观地评价。

  编辑:尔东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