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综艺大观 >正文

小生正当红策划昆剧演出走进青年(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9:18 解放日报
小生正当红策划昆剧演出走进青年(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里,有这样一群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他们有着最时尚的外表,却坚持从事着古老的昆剧艺术。耀眼奢华的时尚派对与熙攘来往的影视明星没能湮没他们,脱下牛仔裤,换上锦绣戏装,他们的每一个转身颔首,每一次眼波流转,每一声低吟浅唱,都会打动你的心灵,让你痴迷陶醉。当红小生张军,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在剧场,戏迷们喜爱地称他“昆剧王子”;而在他的个人主页上,则被亲切地唤做“Jeffrey”。这两个称呼似乎反差太大,却也清楚地展现了古典与时尚在张军身上的交错与融合。在上戏实验剧院的化妆间内,为主演新戏《妙玉与宝玉》,张军早早就赶来了。他一边化妆,一边与记者聊起了天。一层层油彩涂抹到脸上,眼前的张军开始变得模糊与迷离;而随着谈话的深入,他和与他共同坚持在昆剧事业上的这群年轻人的形象,却愈显清晰。

  坦然面对“出轨”的非议

  聊天是从名字开始的。1994年,张军从上海戏校第三届昆剧演员班毕业,初踏舞台的年轻小生,在恩师蔡正仁、岳美缇的精心提携下,演了琴挑妙常的潘必正,演了柔情似水的柳梦梅,演了风流倜傥的唐明皇,演了面若满月的贾宝玉……于是乎,得了一个“昆剧王子”的美誉。但有着清亮嗓音和俊秀外貌的张军,并没有因此而裹足不前,不安分的他从组建乐队走穴当歌手,到客串娱乐节目主持人,参加情景喜剧演出,俨然成了时尚明星。

  一个人成长到了一定阶段总会想要尝试新的事物。面对关于自己所谓“出轨”的批评和非议,张军显得格外坦然。在他看来,不论什么表演形式都有一定的相通性,只要注意发现就会找到这种共通的东西,学习它并运用到自己的戏曲表演上。而且,通过这些活动,他还接触了不少有意思的朋友,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无论是宣传方式还是运作手段,都很值得昆剧去效仿,去借鉴。

  所以,张军说,他不认为自己是不务正业。最近,他参加了市宣传系统青工委在老城厢古戏台举办的一次涉外派对,派对主角是昆剧和京剧,演出剧目是《借扇》《游园惊梦》《霸王别姬》,参加者是各国领事和外籍友人,目的是为中国传统的京昆艺术寻找新的市场定位和包装理念。他笑道:“日本歌舞伎早已是去东京旅游的必选项目,为什么我们的昆剧就不能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旅游文化品牌呢?”

  策划昆剧演出走进青年

  在网上,张军不仅有自己的网站,在上海的各大校园论坛上还有关于他和昆剧的各种专版。自1998年至今,张军策划和主持了200多场“昆剧走进青年”的互动演出,让青年学生开始关注他,同时也开始关注昆剧。张军透露:“Jeffrey是朋友在网上给我起的英文名字,我觉得蛮适合我的。这个名字会让大家觉得我并不是一个古板的人,我和所有70年代生人没有什么区别。”

  他指出,搞戏曲的人常会感到寂寞,这种寂寞并不源于苦守着一门传统艺术艰苦的训练,而是来自同龄人的冷漠。所以,只要能接近、争取同龄人,他就会抓住机会不放。他认为,青年人追求流行时尚,追捧明星偶像无可厚非。他坚信,很多青年人通过与他的接触会慢慢走进昆剧,渐渐体味到昆剧迷人的魅力。

  通过参加种种时尚活动,张军与同龄人广泛建立了友情,还有了不少娱乐圈的朋友,如《媒体大搜索》的何婕,做广播的陶海等。开始是因为意气相投走到了一起,并不完全是因为昆剧,熟了以后,他们全都被带进了剧场。现在,大家还会给张军的表演以及昆剧的创新提出种种意见,同时也开始大力帮助昆剧的传播。“可以说,他们是被我拉下水了!”言语中,张军颇多自得。

  “喜忧参半”思考昆剧未来

  谈到昆剧艺术的现状和继承创新,张军有着自己的独立的思考。他说,文化部孙家正部长曾指出,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遗产是件令人喜忧参半的事:喜的是中国昆剧艺术越来越被世界所瞩目,忧的是一旦被评入“文化遗产”就表明这门艺术濒于灭绝。如何精心呵护这一朵淡雅高贵的兰花,让它在新世纪香远益清,再展异彩,是每一位昆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军坚信,创新才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才是对“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但是他又强调,这种创新或者说改革,只不过是昆剧的传播手段,而非昆曲的艺术本体。他说:“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我们没有资格对其表演艺术表示质疑,也没有资格说能对它进行什么改革。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当然要继承,不谈继承只讲发展与创新,那就是一种空谈。”

  在老师的支持与鼓励下,张军和他的年轻同事们坚守在昆剧艺术阵地,并肩挽手,群策群力,常常聚在一起研究怎样采用更现代的宣传推广手法。为此,他们在地铁站做广告,在宾馆、商场等时尚场所搞推广。2003年,张军在上海大剧院举办“惊梦六百年———张军视觉昆剧专场”,以多媒体等现代手法打造传统昆剧。2004年,张军又推出了七夕版《长生殿》,形成了所谓中国情人节看昆剧的热潮。

  一班同学亲如兄弟姐妹

  张军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称将他们带进艺术殿堂的师尊是最优秀的艺术家。当谈起他的同学时,他则用兄弟姐妹来形容。因为从进入昆三班直至今日的20年里,他们一直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开过。和他们待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还要多,所以感情就真的好像亲人一样。

  说起同学间发生的好玩事,张军回忆起了和武旦陈珏在《断桥》中的一次冒险合作。陈珏在同学中素有女中豪杰的美誉,她做的那些技巧功夫很刚烈,连男生都自叹不如。那次张军演许仙,她演小青,剧中有个用宝剑劈人的场景,训练时还好,可台上就那么一下子猛地劈了下来,张军反应慢了半拍,被剑柄砸到了头。当时只把歪掉的帽子扶正继续表演,下来才发现头上已经起了一个包……

  “我们每排一个戏都蛮辛苦的,排练时间长,演出机会少,所以一上台,真的都特别卖力,都希望能最好地表达情感。”张军介绍,同学们心气很高,志气很大,从《伤逝》《妙玉与宝玉》到《一片桃花红》,开始走出模仿,自己创造。大家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艺术实践,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角色,都站在一边出主意,提意见,共同探讨创新之道,努力寻求让古老高雅的艺术走近青年之路。

  脚踏实地打造昆剧品牌

  张军认为,昆剧艺术200年的发源、200年的兴旺、200年的衰落都有客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古老的传统艺术发展当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但在各种文化汇聚的今天,尤其是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只要表演者能够理智地看待昆剧艺术的发展,努力营造规范的昆剧品牌,为今天的观众设计一些具有时代感的新戏,相信还是能够让更多观众走进剧院去欣赏昆剧艺术的。

  张军动情地说:“2002年我去日本,高规格的接待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尊严。正式演出时,我乘升降梯一出现,台下就响起热烈的掌声;才唱了‘转过那芍药栏边,紧靠着湖山石边’两句,台下的掌声居然让我听不见自己的演唱声音。日本朋友喜欢我们的昆剧,真是没有商量!这样的尊重也让我体会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弘扬打造传统民族文化,决不只是一句口号,它是很现实的。昆剧当选联合国文化遗产,表明世界意识到了昆剧的价值,以及它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当问到接下来有什么计划时,张军摩拳擦掌,干劲十足。“我们2005年的重头戏是国家精品工程初选剧目《班超》的打磨,除此之外,洪的《长生殿》也将更加完整地搬上舞台。明年,我们还要去台湾演出,算是作为昆剧艺术第三代的集体亮相吧。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最好的昆剧演员在大陆,最发烧的昆剧观众在台湾,希望这次去,能够展现我们第三代昆剧表演者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本报记者 端木复 实习生 周舟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