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谁来“剪辑”城市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10:07 新民周刊

  撰稿/戴放

  中国的城市正依照这样的逻辑向前推进:大城市在复制美国,小城市又在复制大城市。

  5000多年前,当人类的第一座城市“乌尔”在巴格达南部逐渐成形时,恐怕是没有人
会预见到今天的现代城市会呈现出如此的面貌

  一面是广厦万间、经济激增、人丁兴旺、车水马龙一派欣欣向荣;另一面则是土地被无限占用,人口过度涌入,能源急剧消耗,信息与欲望横流,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渐恶化城市在面临可供延续的基本物质资源匮乏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品性的缺失……这样喜忧参半的现实是世界性的,更是中国的。

  7月里,作为世界建筑领域颇受认同的前卫建筑师小组,MVRDV首次在中国的作品展“KM3:中国城市建筑提案展”在外滩三号的沪申画廊举行。这些对于未来城市的大胆构想一经在上海降落,即与一窗之隔的现实世界形成了难以名状的反差。

  行走在以150的比例搭建起来的、占据整个展示空间的“广州中央车站”模型之内,想象着城市可以悬架于农田和鱼塘之上的生活片段,就不由地琢磨起这些具体形态中隐含的城市态度,以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速度失控导致的失语

  一次次走进展览现场、反复玩味着MVRDV的设计理念,却没有将MVRDV神化的意图,也并不认为他们构想的城市就是最合理且唯一的未来,唯一的贪心不过是可以从中国城市的杂乱中脱离得稍稍久一些,或者索性发现一条通路,重整旗鼓。

  MVRDV由来自荷兰鹿特丹的威尼·马斯(WinyMaas)、雅各布·凡·瑞金斯(JacobvanRijs)和纳瑟理·德·福瑞斯(NathaliedeVries)三人在1991年柏林欧洲竞赛中赢得第一名后组建,是当代建筑中大师建筑师与实验建筑师之间的分水岭。有些绕口且难记的名字“MVRDV”则由三位创始人的姓氏缩写而成。

  2001年开始接触国内项目的威尼·马斯早已体会到了中国的“现场感”,他将中国近年面临的混乱归咎于“速度失控导致的失语”,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济向好成为毁容城市的利器。

  “正在中国大举进行的空间开发蔚为壮观,同时又是令人恐慌的。在这里,速度被过分强调,住宅、购物中心、写字楼都在加速度建造中。但是那些更持久的因素的重要性何在呢?例如林业发展、垃圾回收、合理节能等等。引人入胜的新城市景观被创造的过程中,大尺度似乎占了绝对控制地位。这种制造模式只是在对付数量而已。而质量,尽管对大规模城市的生存至关重要,却经常是缺失的。

  “今天的中国,出现太多单一功能的区域,它们缺乏‘剪辑’,一种被整体的城市生活所需要的元素,一种为潜在的协同合作所做的剪辑。不仅建筑形式上千篇一律、缺少多样性,城市功能区的清晰划分也导致了城市面貌的单一和沟通能耗的增加。中国的城市正依照这样的逻辑向前推进:大城市在复制美国,小城市又在复制大城市。”

  有人曾为中国建筑师算了这样一笔账:中国建筑师的数量只有美国建筑师的十分之一,每个人在五分之一的时间内做五倍的项目,获得相当于西方建筑师十分之一的建筑费,这意味着他们是美国建筑师工作效率的250倍?

  当然,一味追求“效率”的代价是“品质”走低,不仅在于设计环节,也在于工程营造上,甚至是因为在此背景下财富积累过于便捷的业主对设计的过多干预而妥协的创造性将一幢单体复制20次就能在一周内完成一个住宅区的设计;能用熟练的施工手段批量生产就不会尝试新的材料和工艺;业主交给建筑师一幅巴洛克风格建筑的风光照,我们的城市就变成了欧陆风的“第二故乡”。

  而“速度失控”的另一个症状是价值体系对学术研究的放弃。一个30多人、年合同额可达几千万的民营事务所的合伙建筑师,在看到国内同行对解构大师扎哈·哈迪德(ZahaHadid)的学生、前卫建筑师马岩松的设计大为赞赏后发出感叹:“这样的叫好并不实在,在中国的现实里,几乎没有业主会为这样的设计买单,也就是说,马岩松在这一环境里的生存就是个大问题。‘面包’和‘理想’,你会怎么取舍?”

  MVRDV在广州中央车站项目中尽可能保留了原有的湖泊和农田,而将交通空间加以提升;在另一个研究项目“猪城”中,MVRDV把“人的活动空间可以叠加”的思路扩展到猪的集中饲养中,他们构想了一座适宜猪生活的高层空间,试图既科学地改善猪的生长环境,也有效节省土地的占用。雅各布这样表述MVRDV作为建筑师对于城市的责任:“我们从不把自己看作是城市的医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带给城市更丰富的样貌,创造更有活力的街道和公共空间,解决密度与生态并存的问题。当然,或多或少的,建筑师或规划师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所以我们的眼光必须有一定的超前性,即便有人认为我们给养猪场造高层建筑、把交通枢纽设置在鱼塘之上是太不切实际的想法,但这并不会让我们怀疑自己的方向,恐怕城市的未来更需要建筑师的一些态度和思考,而不是徒增数量的建筑物。”

  生态、混合、多样的密度城市

  “密度”、“生态”、“混合性”、“多样性”,几个词汇归纳出MVRDV思考城市形态的核心,他们这样表述自己的观点:接受城市现实的密度,甚至是更有效、更主动地达成一种适宜的密度,充分保留原有的生态样貌,合理地配置资源,合并更多优势,混合度的增加导致更多社会元素的碰撞,更都市化,从而为建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全盘接受当代城市的现实,MVRDV也同时认可了当代生活的基本元素:生产、消费、流动性、物质主义等。但这么做并不意味着MVRDV放弃一种批判的态度。他们构想的生态化的“天空之城”不再是让人恐惧的钢筋混凝土的冷漠丛林,即便不像以往我们期待的田园生活那般诗意,但在面对城市既成事实的基础上,这一充满理想色彩又具有理性逻辑支持的大胆设想,依然显得难能可贵。

  为不断丰富城市构想的实践可能,在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上,MVRDV设计的荷兰馆更成为一个独立的、分层叠合构成的生态供给系统,森林、农业都被赋予垂直向并置的可能性,同时又提供了一种自然与人类生存充分混合的新状态。

  MVRDV的哲学同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思想相融合,通过研究单个建筑和整个城市规划的关系,特别是对未来城市密集度的调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推演和设想,从而对人类生活的空间展开思考。

  MVRDV之所以始终保持着学术上的前卫性并受到业界的尊重,与其带有浓厚研究色彩的工作方式密切相关。尽管他们遇到的项目的具体状况不一样,可以做研究的程度也不同,有时连进展的顺序也是相反的,但不管怎样,尽可能从每个项目中获取研究的价值已经成为MVRDV成立十几年来的一个工作核心。从2000到2002年,MVRDV甚至曾将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由学校、当地政府、私人企业和一些出版机构资助。因为很难预料哪些方面的知识储备会对未来的工作有帮助,所以MVRDV小组具备了尽量扩充和深化每个设计环节的信息容量的能力。

  而MVRDV从事具体设计的一个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一个设计中的“概念点”。比如像天津SOLO单身公寓项目,这个项目的矛盾在于基地很小、而要求的单元套数又很多,于是他们设定把“裙房加塔楼”的通常建筑形式进行上下翻转,作为这一设计的“概念点”。而有了这一核心的想法之后,再着手确定相应的造型比例、布局等具体问题。当然,MVRDV的方法也许并不能解决一个项目面对的所有矛盾,但在主要的因果之间一定存在一个紧扣逻辑的推理过程。

  事实上,有了城市具体的形态和达成的方法,它带给人们的生活才是MVRDV的诉求终点。2002年,日本著名建筑杂志《a+u》出版了MVRDV特辑,它的封面恰恰表明了城市存在最美好的意义两个在自家充气游泳池里嬉戏的小姑娘恬淡地笑着,身后的男孩们专注地打着水仗,而MVRDV设计的房子则在远处静静地目睹着这一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和上世纪70年代末的巴黎都经历了快速且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虽然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揠苗助长”的后遗症,但并不意味着中国要听由时间来补偿对城市发展的放任。当然,如果你的城市生活理想只是以物质计的一间房、一部车、一份工作,你可以忽视MVRDV和身边的混乱,而任由后人慨叹我们的无知与淡漠。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