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普及活动“遍地开花”有成果 年轻人爱上古老昆曲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30日15:17 新民晚报

  一位第一次进剧场看昆剧的年轻人近日意外地发现,场子里年轻人不少。的确,目前在上海的戏曲演出中,最古老的昆曲吸引的年轻观众可能是最多的,这恐怕得益于这些年“遍地开花”的昆曲普及活动。中学里把昆曲艺术欣赏作为必修课,大学里把昆曲艺术欣赏作为选修课,昆曲曲社在不少高校开展得红红火火……一批批昆曲爱好者也由此出现。

  “包装”《班昭》的年轻人

  吕俊在一家外企从事企划工作。当年,一出昆剧《司马相如》让还是学生的她“冒冒失失”地闯进昆剧团探寻究竟,从此与昆剧结了缘。上海昆剧团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班昭》最初就是由她和两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负责“包装”的。刚从英国度假回来的吕俊还感慨地告诉记者,在伦敦,她和朋友一起拜访了当地一位非常有名的音乐剧演员,发现他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后援团”,负责为他包装、策划、打点一切,与此相比,上海昆剧团的老艺术家们几乎都是“素面朝天”。

  把《伤逝》搬上昆曲舞台

  读高二时,张静与同学一起去看了一出昆曲,竟然一见钟情。在高二升高三的那个暑假里,她几乎每周都去昆剧团看戏。高三时又接触了昆剧团的曲社,于是每周都去学唱。不过这一切都瞒着妈妈,妈妈只知道女儿是去补课。张静考上复旦中文系后,大一那年写了她的第一个昆剧剧本《关汉卿》。不久,昆剧团的青年演员黎安约张静将鲁迅小说《伤逝》改编成昆剧,与前一个剧本“无疾而终”不同,《伤逝》最终被搬上了舞台。

  同济昆曲曲社新“掌门”

  大二就执掌同济大学昆曲曲社“帅印”的王悦阳,从小受环境的熏陶,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初中时接触昆曲后便一发而不可收。进同济大学的第二年,王悦阳就当上了昆曲社的“掌门”,短短一年时间里,曲社的成员从50多个发展到了150多个,活动内容也从单纯的学唱开始向学唱与欣赏结合的模式发展。

  王悦阳初掌“帅印”,就决定吸引更多同学参加曲社,于是他在学校的BBS上发布了昆曲曲社招收新成员的消息,原来也没抱多大希望,不料却吸引了很多的同学跟帖询问。接下来曲社又请来了上海昆剧团的青年演员张军等演出《长生殿》,邀请著名作家白先勇和上海昆剧团的老艺术家们到学校办讲座。每一次活动都会吸引不少同学,而曲社也就这样日益壮大起来。

  利用暑假多学些唱段

  张蓉和顾悦今年的暑假多了一项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昆曲暑假特训,10天的特训又让她们多学了些唱段。

  张蓉和顾悦都是新古北中学的学生,开学就要升初二了。她们对昆曲的兴趣,源于新古北中学的“特殊教育”。原来,新古北中学每周都有一堂京昆艺术欣赏课,这门课不仅让孩子们接触了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还培养了一批小戏迷,张蓉和顾悦就是其中的两个。

  本报记者王剑虹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