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香港演出归来访金曼张浩
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金曼创意、策划、出品的大型交响清唱歌剧《江姐》,7月中旬再度与天津交响乐团合作并成功搬上香港舞台,引起强烈反响。从20世纪80年代担纲歌剧《江姐》的主演起,20多年来在金曼心中凝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江姐情结”:给《江姐》注入现代元素,凸显红色经典的艺术性,寻求江姐精神与当代观众心灵的共鸣点,是金曼孜孜以
求的夙愿。此前,交响清唱歌剧《江姐》已在内地演出近百场,此次在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闪亮登场,连演两场,场场火爆,作为首演40年来第一次赴香港,如此效果既在意外,又属必然。
从80年代初以一曲《金梭和银梭》响遍祖国大江南北,到出演江姐,金曼踏上了20多年心系《江姐》的漫漫征程。她告诉记者:演《江姐》,唱《江姐》,琢磨《江姐》的形象和艺术,就是一次次学习江姐的心路历程。这不仅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对于江姐精神,金曼有着自己的概括: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让所有人过上好日子,她从容赴死,含笑面对!江姐是中国从古至今舍生取义的民族魂的延续。
金曼曾对自己的儿子说,江姐是一个好妈妈;还对自己培养的年轻演员“小江姐”们说,江姐是一个可亲可敬的女人,她的精神是不朽的,她的形象是永恒的。金曼认为,要站在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去理解江姐。江姐对信念的执著,对选择的忠诚,正是拨动当代人心灵深处的那根琴弦。
《江姐》此次赴“一国两制”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行前一些朋友善意地表达了他们的担忧:《江姐》作为红色经典,意识形态味很浓,在香港演出会取得成功吗?成竹在胸的金曼对《江姐》优美的唱词和音乐以及自己对作品的诠释和把握,有着常人不易理解的信心。她知道,江姐精神是超越时空的,歌剧艺术是没有边界的。果不其然,《江姐》剧组抵港后,中资机构、香港爱国社团和文艺界同仁的巨大热情自不待言,香港合唱团的演员们在参加演出的合唱中,竟然有许多人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一曲“红梅赞”唱响时,台上台下同声齐唱,不会唱的也都击掌而合。演出结束后,香港的各界观众起立鼓掌,久久不愿离去,现场气氛十分感人。
金曼深有感触地说,《江姐》是艺术的,不是说教的,这才是歌剧《江姐》不减的生命力之所在。红色经典,不是人家不接受,而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向人家介绍和展示。比如,《巴黎圣母院》的题材是围绕着西方宗教展开的,东方人照样很喜欢,它的主题表现和艺术内涵虽然离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很远,但是照样能为我们接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战争题材的前苏联作品,照说意识形态味也很浓,但照样取得了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认同,征服人心的同样是其高超的艺术魅力。金曼认为这次赴港演出的最大收获是,我们以我们的《江姐》、我们的精湛艺术和我们的崇高精神追求,走进了香港的观众。
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那里的观众见多识广,接受过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他们同样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爱有恨。观赏《江姐》,他们也会产生共鸣,也会鼓掌、流泪。她说,我们这次得到的启示是,像《江姐》这样的好作品,今后应当堂堂正正、大张旗鼓地走出去。我相信那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本报记者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