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中国秘密战》抢救抗战情报史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11:36 北京青年报

  采访了上百位“特务头子”和众多情报史和公安史专家———

  提起情报人员,人们脑中多半浮现出的是他们不苟言笑的冷酷形象。然而在《中国秘密战———中共情报保卫工作纪实》一书中,那些出生入死的情报员却是生动鲜活而有个性的。

  这部用50万字讲述中日战争时期中国情报、保卫战线真实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三个月内连印三次,许多我国秘密战线的当事人以及亲属,向作者、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编辑郝在今表示鼓励,还提出了修改意见,提供了更加深入的资料。

  “情报、保卫工作实在是个极其特殊的行当,情报、保卫工作者个个具有超群的素质,既要斗勇,更要斗智。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在秘密战线上的战绩不亚于公开战场。中国情报机关提前侦获日本和德国的战略情报,有力地服务于公开战场,使得德意日三国不能会师欧亚大陆。”在郝在今看来,那些情报工作者的历史功绩不应该被埋没。

  郝在今说,尽管中国的情报、保卫工作在世界范围始终受到极高的关注,但是相关的书籍却是最少的。这是因为,在中国的情报、保卫战线之中,一直有着严格保密的纪律。他迟迟没有动笔,是怕自己尚未掌握准确的素材,写出来谬误流传。

  随着时间的流逝,郝在今猛然意识到,当事人已经七老八十,再不写,许多无名英雄的事迹就随着时光的流转而永远逝去了。于是,他从1991年开始探入那丰富而又隐秘的世界,直到2002年才动笔撰写初稿。这期间采访了上百位“特务头子”、众多官员和高层人物,请教多位情报史和公安史专家,去年最终定稿。但让他觉得遗憾的是,很多我国情报史上重要的人物都不在世了,更多的人都因年事已高或健康状况不佳而无法接受采访。“我现在有一种紧迫感,要抓紧时间抢救那些不可或缺的珍贵历史档案,并希望可以把隐秘战线记录得更加完整。”

  情报保卫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保密习惯增加了素材获取和写作这两方面的难度。在创作中,郝在今的原则是追求“完全真实”。“这是因为,我这本书的描写对象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领域,而读者希望看到的是真实而非虚构的历史。书中所有的叙述材料都标出了文字出处或者具体的口述者。”

  在绝对严格遵守有关保密纪律和规定的前提下,在对当事人的采访和案件的梳理的同时,许多有趣的却不为人知的细节也浮出水面,比如书中有对当事人生活片段和感情经历的叙述。郝在今笑着解释说,“在我看来,他们一点也不是常人想象得那么刻板,更不是有些作品中表现出的那样‘高大全’。那些在平日工作中早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铮铮硬汉,是多才多艺的,也都有柔情的一面,他们偶尔会为感情所困扰,也会为家庭生活中的琐事伤脑筋。”郝在今认为,写那些人性化的内容,才能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老情报工作人员的豁达给郝在今留下了深刻印象。“经历了那么多人生磨难,很多人看得比常人透彻。”郝在今说,外人看起来的惊心动魄,那些无名英雄却不觉得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接受采访时他们很少讲自己,也不喜欢渲染那些经历,对于或明或暗的过往和历史中的种种过节,他们更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地看待。

  作者:孙爱欣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