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学者点评“人民音乐家”传记式电视剧
本报记者 李丽 整理
一部书写中华民族忠魂的电视连续剧《冼星海》于近日在CCTV-1正式首播。这是身为广东番禺人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首次在电视荧屏中成为第一主人公,也是广东电视人继《和平年代》、《英雄无悔》、《情暖珠江》后的又一部落力之作。这部电视剧究竟有哪些不凡之处?日前在为该剧召开的研讨会上,一批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一部真实感人的力作
暨南大学教授 饶芃子
《冼星海》是一部具有极强感染力的剧作。电视剧从挖掘人物的性格出发,展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壮丽的一生,在具体生动塑造出音乐家冼星海艺术形象的同时,还通过与人物活动密切相关的历史叙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斗争中的巨大凝聚力和民族精神,为当前建设广东文化大省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一部真实感人的艺术文本。
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的电视剧,最难的是要从中挖掘出有感召力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人生经验,艺术地处理好个人与时代、人物性格和历史叙事的关系,电视连续剧《冼星海》在这些方面是很成功的。在八年抗战中,中国老百姓用血泪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冼星海为人民而歌,为人民而唱,饱含感情创作出一首首救亡歌曲的故事,应是其中壮丽的一页。剧中正是通过冼星海人生的各个阶段:早期怀着“振兴祖国音乐”志向,孤身赴法深造的艰苦、曲折历程,一个人在逆境中受难、砺志、修身、求学、成才的历程;1937年从巴黎回国,身体力行,实践自己的理想,特别是上海“八一三”事变,他为眼前同胞的鲜血和死亡所震撼,投身救亡抗日运动,同田汉、洪深等爱国作家、艺术家一起,用音乐唤起民众,拯救国家、民族,在中原大地播下救国的种子;武汉沦陷前夕,在党的帮助下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的指引,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一系列抗战歌曲,实现了“把音乐还给人民”的理想。从中折射出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的中国历史,勾画出中华儿女在激变中陷入苦难,从苦难中奋起,在奋起中团结一致踏着硝烟前进的情景,使我们能在历史的足音随着时间远去之后,借助这种“重叙”,依然感受到那个血与火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那种高扬的民族精神。
《冼星海》电视连续剧的后半部,在他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的过程,特别是在武汉国共合作以后的“三处”,聚集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著名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如郭沫若、田汉、洪深、光未然、张曙等,在这个精英汇聚的群体里,洋溢着关爱、谐趣和温馨,同时又交织着对民族、国家未来命运的思考、悲愤、忧伤、醒悟和果敢,这些人都是载入史册的名家,他们的个人风格、艺术成就是当今文坛上无人不知的,电视剧在表现他们的性格和他们有关的历史以及他们和冼星海之间关于现实斗争和文化艺术的许多对话,都能够做到像历史那样真实可信。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时代·天才·艺术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谭元亨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选取一位著名音乐家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中成长、成功的过程,无疑是有独到眼光的。从一位天才的成长,折射一个民族由困顿到复兴的历程,展示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之顽强以及希望之美丽,《洗星海》是胜任的。
灾难可以毁灭一个人,可能摧毁一位天才的意志。但是,灾难更可以考验一个人,可以造就天才的不朽之作。星海正是在民族危亡中经受考验,从而成为一个民族的伟大人物,并推出了诸如《黄河大合唱》这样天才的不朽之作,在抗击法西斯、拯救人类的历史血战中,也中国音乐史上,树起了其伟岸的形象。正如剧中的法国音乐大师杜卡斯所说,一种文化的品质是不与国家的强弱同步的。而冼星海身上,展示的正是中国文化中那些万古不灭的优秀品质,与狂妄自大的大野成为鲜明的对照。可以说,巴黎求学中,冼星海与大野的冲突,便已埋下了后来冼星海在创作反法西斯战争的交响乐巨制《黄河大合唱》中的隐含的主题。
无独有偶,当年林凤眠在巴黎求学,痴迷于西方艺术时,是他的导师、法国国立美院院长扬西施一语惊醒梦中人:“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的、优秀的传统……走出学院的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富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林凤眠就这样成为中国的美术大师。而冼星海的导师杜卡斯也是这么说的,他对中国艺术的推崇,更是感人至深。冼星海也就是这样重新回到了中国,走向民间,走向抗日战争第一线,最终成为一位中国的音乐大师。
边看片,边联想起了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的不朽之作《约翰·克利斯朵夫》,那同样是写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成长的历程。罗曼·罗兰笔下的主人公,与洗星海,均是无可置疑的天才。但天才的遭遇却各有不同,而正是这些遭遇,方激发出他们内在的潜能,使他们一步一步、艰难却坚定地走向成功,《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结尾,是主人公背负着一位孩子涉过激流,那孩子不是别的,正是未来。同样,冼星海一生也背负着沉重的使命———振兴民族音乐、振兴民族的使命。
毫无疑义,此剧的创作,是留心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得出这种努力。但从整体上看,冼星海作为广东人,剧中广东音乐似乎还是不那么突出,对星海的影响也强调不够。例如,“顶硬上,鬼叫你穷”一曲,是贯穿始终的,但用普通话代替白话来唱,那种韵味几乎就一点也没有了,而配合此曲的场面、动作,似乎欠琢磨,很难让人深入体会其中的滋味。这一曲子,如用广东话配音加字幕,也许效果会好一些,而整个大剧,自然不会因这点小小缺失而受影响。音乐之魂的民族精神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徐肖楠
作为一部电视连续剧形式的音乐家传记,《冼星海》以一种对生活的独特描述风格而出现。这部剧的主题叙事因素突出而简洁,音乐家与革命者融合为一成为全剧的一条主题线索:从为纯艺术而追求音乐到为祖国而创造音乐,再到为革命而创造音乐。这是一个音乐家的生命激情的历程。冼星海命运的变化在剧中的勾勒和延续,成为一个重要的、吸引观众的看点,而冼星海的乐曲贯穿这种命运,深化了他的生命主题,同时也蕴含着历史的意味。《冼星海》以音乐叙事为主导,可以引发观众不同以往的欣赏兴趣。音乐化叙事或者叙事化音乐构成了《冼星海》主要的迷人之处。《冼星海》中既有现实主义认同的形式系统,又有理想主义追求的叙事形态,在充分利用电视画面而具有了音乐叙事这一极具凝聚力的叙事特征之后,《冼星海》巧妙地将艺术化的精英理念和大众叙事结合在了一起,以其音乐的美好影响和普及氛围来形成对大众的引导。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如何贴近当代观众?
珠江电影制片公司编辑 祁海
反映革命历史的电视剧,不是历史教科书。它的受众主体不是政治家和历史学家,而是普通民众。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要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就不能满足于堆砌历史资料,而要摸准当今观众的接受心理,在艺术创作上要功力过硬,讲究策略,方能事半功倍。
《冼星海》写的是革命历史,但力求用现代意识寻找历史与今天的共振点,引起当代观众的关注与共鸣。其中有三点,切中了现时的社会热点,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并蕴含“怎样做人”的人生哲理。一、剧中的冼星海是中国早期的“海归派”,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可贵品格。二、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的现代人天天要面临金钱物欲大潮的冲击,有人为此而迷失方向,利欲熏心。冼星海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纯洁善良的一身正气,尤其是他在上海十里洋场面对官方、奸商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没有出卖人格,最后方能成为流芳百世的一代宗师。三、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普遍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但这条人生道路往往很曲折,不少人为此感到灰心迷茫。电视剧《冼星海》中的冼星海初到举目无亲的异国时是个穷打工仔,却颇有雄心壮志,斗胆报考法国的高等音乐学府,几次遭到失败,仍百折不挠,终于心想事成。冼星海自强自立的勇气和智慧,给现代的青年许多有益的启迪。 艺术·母亲·革命———《冼星海》中的双重意象
暨南大学副教授、博士 李凤亮
《冼星海》,述说了一个人民音乐家短暂而璀璨的一生。从他追求艺术、自由与革命的跫跫足音中,我们能够强烈感受到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谋求独立、解放、复兴的顽强灵魂。这不是一部简单图解历史的电视剧。在该剧成功的多种因素中,我特别注意到其中丰富而多义的艺术意象表达。想像力的恣意挥洒,形成了《冼星海》一剧丰富的多重审美意象,而每一个意象的双关含义,无疑构成了该剧最大的看点。
《冼星海》既不是由历史趣闻构成的“戏说”剧,亦非一般性讲述男女情爱故事或家庭生活伦理的情节剧。在该剧对冼星海艺术生命的描绘中,电视工作者们紧紧抓住了一根主线,即冼星海对艺术自由、生命自由、民族自由的思索与实践,并以此反映变革时代艺术家的心灵世界。艺术是自由的,但它却维系于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为人生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曾经构成了20世纪初中国文艺界两种迥然相异的路向。现在看来,这两条路向虽然不应像过去人们所说的那样轩轾分明,但特定历史语境中艺术家看待历史、国家、政治、民族命运的立场,却从根本上影响了艺术创作的审美意义与社会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冼星海》对音乐家艺术追求之路的展现,让我们重温了艺术史上一个最为简易的常识———艺术,来自民众,亦应面向民众。“母亲”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永恒主题。《冼星海》树立了两个“母亲”形象。首先是冼星海的母亲黄苏英,这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母亲形象:任劳任怨,爱子心切却又识得大局,总是在儿子最需要理解的时候给予理解,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给予支持。另一个母亲是“祖国”。剧作在借助于具体的现实母亲形象提供日常情感诉求点的同时,也通过抽象的祖国母亲形象,追寻到一种民族文化的强烈归属感。 中华民族的灵魂在怒吼
省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黄统荣
看完电视连续剧《冼星海》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黄河啊,我们听到了你再一次的怒吼。
剧作中,以夏童为代表的一代革命家一直在关怀、爱护并帮助着冼星海的成长。冼星海偷渡法国,在异国他乡的艰苦生活,他的求学生涯及以后参加国际工会和国际工会演出中的挫折,让他逐步明白艺术与人民的关系,对“音乐就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和炸药”逐步领悟。冼星海在整个成长道路上不断遇到老一辈的文化名人和革命家,均说明冼星海的道路和他的成就不是孤立的,不是光凭天分和个人奋斗所能达到的。
《冼星海》的编剧王朝柱,是一位“一心想成为冼星海式的作曲家”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生。他对冼星海的关注和热爱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因为,他的童年比冼星海还要贫苦,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之后又进大学部作曲系深造,他对冼星海的音乐之路是引为榜样和楷模的。我之所以要提到这一点,就是因为本剧作者自身的音乐素养帮助了电视剧《冼星海》的创作。其次是在六十年代开始对冼星海生平资料关注和收集,以及对与冼星海共事过的老师、同学的采访,使这部电视剧特别具有资料性。《冼星海》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所经历的种种大事,他的家庭、音乐事业和成长历程以及他创作划时代的作品的先后过程,十分详细,十分鲜活,给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人事关系和他作品诞生的过程,就如同读了一本冼星海的生平传记。
《冼星海》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栩/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