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王刚 我一向把广播视为根(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15:20 北京晚报
王刚我一向把广播视为根(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8月19日、20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首次联手打造的《“血与火的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经典作品演诵会》将在北展剧场上演。王刚作为第一批确认参加的演员,将与濮存昕、杨立新、刘兰芳、连丽如、田连元等众多广播、影视、话剧界的演诵家一起为观众献上一场讴歌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的演出。在接受央视《今晚》栏目的采访之后,8月2日下午,王刚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与媒体畅谈了将在北展演诵会上演出的作品《夜幕下的哈尔滨》。

  记者:《夜幕下的哈尔滨》是您23年前的成名作品。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这部作品当年给听众造成的影响要比您现在主演的电视剧还要大很多。

  王刚:没错。其实我是第一批表示要参加这个北展的演诵会的,之前我正愁抗战60周年我能做点什么呢。《夜幕下的哈尔滨》播出这么多年了,很多听众忘不了,我也忘不了。这次再演,那感觉就像从箱子底下把初恋对象的照片又拿了出来,勾起我一种特别美好的情感。我记得还是在1982年春末夏初,我在沈阳军区。每天最大的乐儿就是吃完晚饭,骑自行车大街小巷地溜。为的就是听广播里自己说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为什么不在家听?不,我就爱走街串巷这么听。当时广播的普及率很高,人们的重要娱乐就是听长篇联播。那时候夜里没空调,家家户户为凉快都开着窗户。我这么骑车走着,一路上能把这故事连贯地听下来。家家都在播这个。当年的统计数字说,全国10亿人口里,有3亿都成为《夜》的听众。

  记者:1982年《夜幕下的哈尔滨》被评委演播一等奖,从这以后您就把广播当做您的“根”了吧?

  王刚:我一向视广播为我的根。迄今为止,包括我主持节目、演电视剧,明晰的观众都会知道,在形象、表演等方面我没有高超之处,有声语言才是我的强项。我真的可以说只靠语言了。在剧组很多老演员都奇怪,说你也没看本子,就拿笔划拉了一下就背下来了。演古装戏经常有大段独白,有的演员,特别是港台演员特别吃力。他们也很奇怪我怎么看了一遍就能背下来,这些都是我在电台打下的基础。

  记者:在做客《今晚》时,您好像说过您最初的播音经历是非常特别的?

  王刚: !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很淘气。你知道东北的教室都是地板的,地下都有1米深的地下空间走暖气。小时候谁都有种探险情结,有一次我就拿着蜡烛想从我们班地下走到另外一个班去。结果在爬的时候蜡烛没拿稳掉在了地上,把常年积在地下的废纸点着了。闯了挺大的一个祸,学校还要开除我。当时没有人听我解释,我想总得找一个我认为最崇拜、最信任的人。在我们那个年代就是毛主席了。先说后来,有一天我到学校,校长拿一个牛皮纸信封给我,上边有红色铅印的大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信里说王刚小朋友,你6月24日写给毛主席的信、还有图片、照片都收到了,谢谢你。寄去毛主席的照片一张,请留做纪念。希望你努力学习,注意锻炼身体,准备将来为祖国服务。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1958年7月3日。我寄去的是两幅画,一个是小白兔吃萝卜,还有一个是解放军保卫祖国。信大概的内容就是学习毛主席在大风大浪里锻炼,学习他老人家在闹市读书,在雨中跑步之类的。这事让学校有了很大反应,他们让我通过学校小广播去朗诵这封信。这就是我第一次播音。后来学校又排了一个话剧叫《他转变了》,让我来演。这就是我第一次登台。结果从那以后,我忽然真的变成一个好孩子了,有空就看书学习,好得把我爸爸妈妈都吓着了。

  记者:作为老一代的播音员或主持人,不知道您发现没有,现在很多年轻主持人都爱说“港台腔”,而且生活中很多年轻人也开始“不好好儿说话”了。

  王刚:之前在关于“娱乐节目低俗化”的会上我就说过这个问题,很多人,特别是电视娱乐节目的主持人放着好好的普通话不说,弄那样一种味道。“我来济(自)”、“大家花银(欢迎)”、“这个样子地”。而且在语法结构上,我也不明白怎么好好儿的过去时或者过去完成时,比如“你到过北京吗?”很多年轻人都说“你‘有’到过北京吗?”这是对自己语言和文化的不自信呢?还是一种盲目崇拜?如果是港台演员这样讲,这可能是因为他已经形成那种语言习惯了。但是大家要知道,我们去港台接受采访的时候,人家却在感叹:“大陆人说国语真好听啊!”我现在最喜欢听北京交通台的节目,有几个年轻主持人,他们品位也不低,又很幽默。我觉得很多电视的主持人应该视其为楷模。

  记者:那您有没有想过,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推广普通话做一些具体的事儿?比如联合一些声音语言大师一起做一些推广活动之类的。

  王刚:这个提议很好,但我觉得当务之急还是先“自律”。要不你去跟小朋友讲,不要说“你‘有’见过王刚吗?”而要说“你见过王刚吗?”小朋友会反驳你说,不对啊,电视节目里就是这么讲的啊。所以得先“自律”。不过这确实不是一般的问题,声音语言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如果今后我们两三代人都这么讲就麻烦了,再过50年,我再这么说话都成古文了。

  刘颖文 刘航摄

  人物档案

  吸烟否?中等程度,一天一包

  喝酒否?喝一点,不多喝但经常喝

  劳累时如何调整:看有关收藏的书籍

  最近在看的书:《清史稿》(想查一个资料)

  爱好:收藏、读历史

  最欣赏的话:美好、幸福,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拉开窗帘都这样念)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