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意识形态的幽灵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9:28 南方都市报

  胡斌

  (广州,在读硕士)

  《意识形态》(第二版)[英]大卫·麦克里兰著、孔兆政 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意识形态》季广茂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英]约翰·B.汤普森著、高銛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2月版

  《生产(第二辑)》广东美术馆主办、王璜生策划、汪民安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年代,但从这些年读书界所反映的信息来看,意识形态仍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也许正如思想家斯拉沃热·齐泽克在其《图绘意识形态》的序言所标示的那样,“意识形态正巧在我们试图摆脱它的时候突然冒出来”,像幽灵一样变幻无常、萦绕不断。

  大卫·麦克里兰和季广茂的同名著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前者分析了来自于英法与德国的两支不同的对于意识形态研究的途径,并以马克思为标杆,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非马克思主义传统中意识形态概念运行的轨迹。后者主要以人物为轴线,探讨了对意识形态的各种观点,以此归结出来的总的看法是:对于意识形态的内涵众说纷纭,分类莫衷一是;各人侧重点不一,分析领域也会随着时代阶段而转向。而汤普森的《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则指出,广义而言,“意识形态就是服务于权力的意义”。这种说法似乎可包含在季广茂阐明的强调意识形态与权力的联盟一说当中,但他通过后面的对象征形式与权力关系的询问,结合现代文化的传媒化特征,试图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对待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的方法论问题。

  不可否认,这个漂浮不定的概念拥有如此巨大的语义威力,曾作为力量整合的方式被广泛用在所谓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尖锐对立的形态当中,又曾于二战后被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等同于极权主义而用做指摘他人的武器。但在后冷战时代,它又不断延伸到新的领域,而丝毫没有减弱它的魔力。不管是史学研究中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社会文化形态的表述,还是当代国际交往与纷争中对所谓以意识形态对立面自居的强势资本主义国家玩弄的把戏的批评,我们以时而国际(西方)时而本土的思维规则在继续挑起这一话题。不难看到,在面对跨国企业兼并、文化产品输出、中东战争、恐怖主义、大众文化渗透等等许多具体事例时,我们都会如条件反射般地搬起意识形态的分析话语,不同文明之间的敌意与权力争持往往被归结为意识形态在作祟。

  也许,我们不应过多地纠缠于概念的辩驳,而要深入到概念背后的生产机制。作为连续出版物的《生产》正是着力于对诊断当代社会的关键词“生产”的关注,包括文化领域的知识生产,精神领域的欲望生产,政治领域的权力生产以及为之永不停息的思考和批判。然而本辑的专题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古老而宜人的母题——“友谊之回归”。当然,它并不是指如平常人所想象的那种世俗的交情,而是秉持德里达相关著述的要义,切入到具有哲学思辨的联结人格、气质、社会、战争、国家、集体等种种关系的论域。一般来说,友谊在政治概念中是边缘的,但冷战解除后,“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既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时代”这一念头差点要了西方政治的命,于是又延循着意识形态的变种迅速编织起新的敌人与朋友。不过,不管怎样,“友谊”总还是比“意识形态”让人觉得轻松一点。

  图: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英]约翰·B.汤普森著、高銛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2月版

  《生产(第二辑)》广东美术馆主办、王璜生策划、汪民安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