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导演联手《摩托车日记》编导将“垮掉派圣经”搬上银幕
本报综合报道(记者刘铮)《教父》导演给了《摩托车日记》的导演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让他把“垮掉派的圣经”《在路上》搬上大银幕。
据美国媒体报道,曾经执导《教父》系列、《现代启示录》等经典影片的大导演弗朗
西斯·福特·科波拉,近日正式公布将把凯鲁亚克的经典小说《在路上》拍成电影,导演是巴西人沃尔特·塞勒斯,编剧是他的好搭档乔斯·里维拉。塞勒斯拍于1998年的《中央车站》为他赢得世界声誉,去年的《摩托车日记》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更以1600万美元的票房成功创造了西班牙语电影的美国票房纪录。
科波拉将亲自担任《在路上》的制片,他旗下的美国西洋镜公司负责投资,并和环球旗下的独立制片公司“焦点”共同发行本片。科波拉1979年就买下了《在路上》的改编权,他花了很多年来思考如何把它改编成电影。
曾经有传闻说他想要自己执导这部影片,后来又传说他雇用了很多编剧来执行这个项目,但是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报道是2002年科波拉雇用了拉塞尔·班科斯编剧,把导筒交到新版《歌剧院幽灵》的导演乔·舒马赫手中。
现在科波拉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他说:“这本书固有的特点使它很难被搬上大银幕。我们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编导组合,现在终于找到了。”《摩托车日记》证明塞勒斯和编剧搭档乔斯·里维拉就是科波拉要找的人,因为他们的《摩托车日记》有两点和《在路上》相似:一、它们的原著都出版于1957年;二、《摩托车日记》表现了切·格瓦拉开着摩托周游南美的成长历程,和《在路上》的主人公搭便车横穿美国的感觉非常相似。
塞勒斯对接手这个任务感到非常骄傲,他说:“《在路上》是一部播种机,它抓住了一代人对新生的渴望。不肯接受强加的‘真理’、不满足现状,这一点在当今和40年前一样现代。”
《在路上》是什么书?
《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用三个星期在一卷30米长的打字纸上一气呵成写就的。小说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狄安、玛丽露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吸大麻、玩女人,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
书中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思绪的自然流动,反情节,大量使用俚语、俗语、不合语法规范的长句,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及文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