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别人嚼过的馍也有味道—《读史阅世六十年》、《清人笔记随录》读后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08:0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在以前,我也相信那句人人皆知、耳熟能详的格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然而,到了很多人都抽不出时间来读书的今天,自己的有些观念也不得不改变了。古人曾慨叹:“人生有涯,学而无涯”,形容有限的人生相比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永远只能是缺憾。现在好了,电子媒体上有“李敖替你读书”,平面媒体中也有很多大家来向你传授自己读书治学的经验,等于说他们先把前人的书消化吸收后,再把其中的精华反哺给读者,起到一个知识传承的中介作用。最近翻看新出版的两本书,就有些这样的感受。

  第一本书,是年近九旬的海外学者、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的《读史阅世六十年》。书中不仅收录何氏生平60多年来亲见亲闻和“读史阅世”积累的治史心得,他坚忍自强的性格和天赋的记忆力也让人从中体会中国过去百年的风云变幻。对史学专业以外的人来说,历史学是一个庞大的、让人望而生畏的体系,真让人有“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的感慨。所以,我们如能从史学家的研究中得出间接的、二手的历史常识就足够了。

  拿何炳棣的这本书来说,治学眼光非比寻常。以时间言,从公元前5000年至20世纪的中国历史文化无不涉及。他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农业及农作物、耕作方式、近500年间的社会阶层流动、人口及资本累积等,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看法和震惊学界的见解。书中有两个论点,给我的印象很深,一是他考证出《孙子》与《老子》在很大程度上确有特殊的亲缘关系,而《孙子兵法》的成书应早于《老子》,也就是说《老子》里的那些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朴素辩证法,其思维方式应该来自于《孙子》,这是他自称的“一项基本性的翻案”。再一个观点,就是500年前从美洲大陆传进来的四大农作物———花生、玉蜀黍、番薯、马铃薯———由于适应贫瘠不能灌溉的丘陵地带耕种,所以构成了我国的第二次农业革命,而中国的人口也开始随之成倍地增长。这些课题,都是作者积几十年之心血获得的。而作为读者,仅仅读过这本书,就可以大概了解史学界的某些新观点了。

  另一本新书,是80多岁的老人来新夏先生所撰《清人笔记随录》。这部50余万字的著述,不仅是作者辑录的近200种清人笔记之成果,也是作者在50余年披沙捡金般的苦读之余,随读随录的读书札记。想不到竟积稿盈箧,又集腋成裘,经整理而成为一部提要性著述。要知道,清人笔记可谓洋洋大观矣,据粗略估计“不下数百种”,不要说一般还有兴趣去读清代笔记的读者了,就连研究清史的专业人士,能将已出版的清代笔记逐一读来,恐怕也难。

  20多年前,来新夏先生曾撰《论清人笔记的史料价值》一文,全面阐述了笔记一体的缘起、分类及其史料价值。如今,《清人笔记随录》自成体例,出版问世,不仅为学界开拓了探索新史源的途径,更向更多的读者展示了一种治学的基本方法。眼下,荧屏上清宫戏相沿成风,大都是有悖于史实的“戏说”、甚至是“妄说”,观众往往只是看到兴亡大事的胡编乱造,或刻意造假的表面记录,而当时人们实际上是怎样活动的,就要从笔记中来探求了。来老先生的新作,就能将读者引领到这个更真实、更有趣味的知识境界里去。说起来,这也是在“吃别人嚼过的馍”,可这“嚼过的馍”吃得有味道呀,歪用一个名词,算是“反哺归真”吧!《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清人笔记随录》中华书局2005年1月出版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