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余华新作源于讨薪新闻(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2:17 京华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卜昌伟 实习生 崔艳华来源:
余华新作源于讨薪新闻(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曾经以《活着》而名噪一时的作家余华蛰伏十年后,终于再次拿出自己的新著《兄弟》。

  十年磨一剑,作家余华终于带着他的《兄弟》上部回来了。这部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日前出版的长篇小说,上周一面市就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阅读者甚众。昨天,刚从上海回京的余华说,《兄弟》的写作灵感源于一则农民工讨薪的新闻,是他创作另一部长篇小说时的精彩插曲,由此他意外地找到了创作的自信与激情。对于上世纪80年代甚嚣尘上的先锋派文学,余华认为他们早在90年代初就已销声匿迹了。在当下众多作家的写作中,余华单单羡慕苏童在小说中对女性人物的熟稔拿捏。谈《兄弟》写作灵感源于电视新闻

  长篇小说《兄弟》讲述了两个原本毫无关联的家庭,因为相似的遭遇从而合二为一,弟弟李光头与哥哥宋钢由此演绎出一幕幕恩怨悲喜故事。小说分上下两部,分别讲述了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与当下的故事,作者试图通过两兄弟迥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余华说,《兄弟》的创作纯属偶然,5年前我由写作随笔开始转回小说创作,原本计划100万字的家族小说,没想到写了20多万字时便无法进行下去。无奈之中,前年8月我暂停了这部长篇的写作,到美国浪迹了7个月后,回到北京准备写一部较短的长篇,练练笔,试图恢复一下自己写小说的能力。

  “正在此时一则电视新闻吸引了我,说的是一名农民工讨薪不成,爬上高高的塔楼要自尽,塔下人群哄哄,忙着寻求解救农民工的方案。我突然感觉这是一个不错的小说素材,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可写着写着,这个故事竟不由自主地向另一个故事偏移,发展到最后便呈现出《兄弟》这般面貌。”

  余华吐着烟圈兴奋地说,写作《兄弟》让他进入了另一种完全失控的状态,每天都在一种极度的兴奋中写作,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竟还有如此强大的叙述能力。“原本10万字的写作计划很快就被打破了,故事越写越精彩,篇幅根本无法控制,不得已就将故事分为上下部来讲述,在三易其稿之后,仅此次出版的上部就达18万字。”

  余华认为,《兄弟》是他写作那部家族小说中的一部插曲,激活了他手下原本僵硬的笔,汩汩流淌出的是潜藏在心底的写作激情与才华,“和此前的《活着》及《许三观卖血记》近乎残酷的叙事风格相比,《兄弟》突出细节的力量,将主人公残酷的经历与温馨的亲情交错进行,其间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逼迫我边写边流泪。”余华透露,《兄弟》的下部将于明年初出版。谈创作年轻写小说老年写随笔

  自十年前出版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后,十年间,除了旧作结集出版,余华再没有新的长篇出现。对此,有的读者认为余华标准太高,害怕新作难以超越从前,从而不敢轻易出手;有的认为余华已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像《活着》这般的小说。面对外来或善意或恶意的猜测,余华泰然一笑:“事实如何我用不着解释,《兄弟》的出版足可以回答读者所有的疑问。曾经一度我的确写得不够顺畅,但那是因为我暂时没有找到叙述的最佳途径,正如那部被噎住的家族小说。此次通过《兄弟》的写作,我找到了难产小说的症结所在,并计划着手对该小说的修改。”余华说,其实凭着他的文学积累,足可以再写上十五年,再出五六部长篇。

  尽管十年未出小说,但这期间余华并没有闲着,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随笔是他这期间的劳动成果之一。然而今天回头看这段经历,余华不禁有些后悔,“小说创作不仅是对作家技巧、记忆力、想象力的考验,更是对身体与心理的挑战。我觉得现在是写小说的黄金时期,在记忆力与想象力尚未衰退之前,写出更多令自己与读者满意的作品。等到60岁,知识储备与人生阅历更为丰富时再写随笔也不迟,因为彼时的文章会更加深刻。”谈文学先锋文学已成为过去

  回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先锋派的领军人物,随着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等作品的出版,余华一扫文坛寂寞,创造了小说史上的一个高峰,余华也曾表示自己永远是个先锋派。

  今天,回头再看自己的身份,余华认为,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先锋文学只是一种文学形式的探索与作家所标榜的写作的姿态,相对于当时的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在形式上更加新颖、多元,语言上也更加丰富、优美。“先锋文学丰富了文学表达形式,但随着作家写作的进步,先锋文学也就完成了使命,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便寿终正寝了,留下来的作家不属于任何流派,只属于文学。”余华说:“如此说来,我也早就不是什么先锋派作家了。但对于我来说,仍然以先锋的姿态要求自己,时时提醒自己要走在文学最前面,要走在时代最前面。”谈作家羡慕苏童谙悉女性内心

  作为同行,尽管当年与作家莫言是同窗,现在与作家苏童是好友,但余华却说他们难得见面,“大家都忙着各自的事,而且写作这事太过于私人化,何况我们已过了相互切磋的份儿。”说虽这么说,余华在心底却尤为羡慕苏童,因为苏童在小说中对女性人物的熟稔拿捏,恰好刺中了自己在作品中对女性人物个性塑造不力的缺陷。

  对此余华笑着解释说:“事实的确如此,尤其在作品中塑造女性人物时,我的心里总是没底,不知如何写才能贴切而又真实表达出她们的内心世界。苏童就不一样了,由于出身环境,他很懂女人心理,所以作品中塑造出的女性各个栩栩如生。学是学不来了。”除此,余华还喜欢苏童早年创作的反映少年生活的作品,如《刺青时代》《城北地带》等。

  对于眼下风头强劲的“80后”作家,诸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人一年出版几部小说,且部部畅销的势头,余华表示并不羡慕也不抱怨,反而给予期待:“我看过他们中有些人的作品,有的作品的确显露出作者非凡的写作才华,只是不知他们这种写作激情能保持多久。”谈家庭无意将儿子培养成作家

  怀揣出版《兄弟》的喜悦,余华并没有忘记感谢一直支持他的夫人。据余华透露,从事文艺工作的夫人擅长诗歌创作,对文字有着天生的敏感,曾对《兄弟》的创作提供过不少参考意见,均被余华采纳。

  余华早早就开始培养儿子的阅读兴趣。余华的儿子今年12岁了,喜欢看《哈利·.波特》,“当我让他看完大仲马的《三剑客》《基督山伯爵》以及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之后,他感慨地说,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比罗琳更伟大的作家”。

  余华表示,这么早便对儿子进行文学启蒙,并不是想让他长大后继续自己的文学事业,“主要是他对文学作品比较感兴趣,至于长大了做什么,得靠他决定,这不是我所考虑的问题。”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余华感慨地说:“当年我是在医生父亲一手安排下做了五年牙医,今天我可不能为儿子自作主张。”《兄弟》上部简介

  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李兰去上海看病,而“文革”开始,宋凡平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虐待,但他坚持给病中的妻子写信,隐瞒了事实真相,用想象出的美好生活欺骗着妻子,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惨死的命运。李兰为宋凡平守寡,7年不洗头;李光头和宋钢则在相互照顾中成长。记者手记率性余华

  说余华胖了、白了,他赶忙客气地说胖是虚胖,白是苍白,这一切都是因为写作《兄弟》给弄的。

  白衣、黑裤、皮凉鞋,与其显赫的作品相比,余华总是将自己的形象收敛得那么普通、平凡;沉着、平和、宽容、底气十足,像所有中年男人一样,余华的言行举止间已流露出成熟之相。只是,也许他还没有完全从《兄弟》中走出来,写作的疲惫仍缠绕在身。交谈中,他不停地吸烟,吐着烟圈,似乎要借助香烟的劲道来提神。尽管如此,在话语的间隙他还是走神不断,在回答问题之前总要沉思片刻才肯开口。

  乍一看,余华那紧皱的眉头、锐利的目光、严肃的表情足以让欢颜的笑脸即刻布满阴影,然而当他高兴起来时,脸泛红光,抓头挠腮的样子,又像极了一个刚刚做对一道数学题的顽童。这是个随性的人,他可以一脸坦诚地告诉你,当年为了赚钱养家而帮人写过电视剧本,而当他愤怒时你还可以听到一串串脏字从他口中蹦出。

  他说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浙江人,因此血管中奔涌着南北两个地域的血液,南方的细腻与北方的粗犷在他身上有机地合二为一。或许因为这个,他既能在小说中写出坚硬如铁的残酷,又可以写出温婉如水的深情。

  本报记者 吴平 摄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