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书过眼
谢泳
辞典编纂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在历史学当中,应说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按照华勒斯坦的说法,一种学科的建制化完成,通常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大学里
有没有相应的教授位置,二是进不进入图书馆的检索方法。我想这在两种条件以外,有时候可能还要考虑同时代相关辞典的收录情况。因为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个历史人物的重要性,有时候可以从当时的相关辞书中发现它的位置,那是他们进入历史的开始。一个基本前提是承认在现代社会中,辞典的编纂是文化积累和承传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个方式本身受意识形态影响,比如文革中《新英汉辞典》或者《新华字典》的编纂与修改。但在过去,相对来说,辞典编纂中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是很重要。作为一种文化承传方式,辞典编纂本身所具有的中立性已经得到确立,也就是说,这种形式只承担知识承传方面的责任,而不负责评价历史。
在旧书市场上,辞典的流通不是很普遍,因为它的价值,一般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出来。还有一个情况是辞典作为工具,它的最好去处是图书馆,越是大的辞典,在图书馆出现的机会越高,而在个人手中很少出现,所以在流通方面,它的出现概率也较低。而我认为,重要的辞典是保存历史的有效方法。我十几年前就买过唐铖等前辈编辑的《中国教育大辞书》,我以为对于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这本辞典应该是必读书,其它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专业方面的辞典也有同类的功能。
我还买到过一本1919年由日本人田原天南负责编辑的《最新支那官绅录》。虽然是用日文写成,但因为大部分文字都是汉语,就是不谙日文的人也还看得懂。这本辞典对于了解当时中国社会重要成员的情况很有帮助,因为是同时代出版的辞典,相对来说准确度较好。这本辞典是由当时在北京的支那研究会负责编辑的,主其事者是田原天南,他曾做过日据时代台湾一家报纸的记者,编过著名的《台湾史料》。
不是说所有进入辞典的人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因为事情是变化的。但一本辞典的完成,对于当时来说,能不能进入却也是一个观察历史人物的重要角度。我们看《最新支那官绅录》,虽然它的收录条件有自己的标准,但重要人物一般不会遗漏。历史的趣味常常可以从辞典中看出来。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那些后来对中国社会发生重要影响的人,还都没有进入这本辞典。而那些进入这本辞典的人,多数后来都不重要了。辞典里有陈独秀,而没有毛泽东,有许寿裳,而没有鲁迅,有钱玄同,而没有胡适等等。可以有许多解释方法,但不论哪一种解释,都不能改变历史的趣味。在活的历史中,没有永远的大人物,也没有永远的凡人,时间会改变每个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