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后悔录》:中国身体的荒诞史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9:34 南方都市报

  《后悔录》:中国身体的荒诞史

  东西这部新长篇在文坛反响强烈,被誉为近年“最有中国味道的杰作”

  可笑的智慧

  深度理解

  郜元宝(复旦大学教授)

  《后悔录》立意奇崛,作者写得很见功夫,我读起来也饶有趣味。

  全书共分七章。一至六章,主人公——年过半百名叫曾广贤的“我”——向按摩小姐讲述他一生大大小小无数错误以及犯错误之后照例的“后悔”,第七章,“我”对着因为“我”的“告密”而被坑害得成为植物人的“爸爸”总结这些错误的根由,逐一探讨当初避免这些错误的可能性,把一箩筐的后悔话再说一遍。

  我的全部讲述,也就是我的全部“后悔”,都围绕“性”展开。

  因为少年时代全社会的性禁忌,因为参加了某个学习班而获得性洁癖、不近男色(包括十几年如一日拒绝丈夫身体)的“母亲”的正面引导,特别因为反抗性禁忌并报复妻子的性冷淡而悍然追求婚外性因此被整得头破血流妻离子散的父亲的反面教育,“我”和母亲一样也对性充满了不洁感,进而发展到对一切正常的性行为的厌恶、恐惧与逃避,但又因为禁不住本能诱惑和周围男人的鼓动而饱受欲望的煎熬,甚至屡屡冲破由自己和他人一同造成的性禁忌,欲求一逞,结果非但没有获得性满足与性觉悟,反而因为一次幼稚荒唐的行为(蒙面入室向心仪已久的女子“求爱”),被当作强奸犯捉拿归案,身陷囹圄八年。“我”出狱之后毫无心理准备地一脚踏进开放的新时代,醒悟到自己一切可悲可笑仅仅因为对身体欲望错误的不洁净意识所致,于是准备跟真爱自己的两个女人中的一个结婚,但毕竟心有余悸,过分谨慎,为求绝对安全而一再拖延婚事与性事,结果把两个女人全错过了,“我”也终于按照“用进废退”原理,以处男之身变成完全的性无能者。作为补偿,“我”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差点成为富翁,但不久即被朋友所害,不得不将一大宗房产捐给国家。至此,“我”在身体、精神、财产三方面均遭惨败,一无所有,只剩下无边的“后悔”。

  整部小说便是这么一个老年处男兼性无能者的“后悔录”。作者的幽默的笔法,让我们感到,这个“我”也确乎一个讲后悔话的大师。作者的幽默的话,要是引用起来,就得将《后悔录》抄写一遍,所以我这篇读后感决定一句原文不引。何况我读这部长篇,觉得更加有吸引力的,还不是作者的幽默,而是那不甚分明的创作动机。老实说,我看了半天,笑了半天,却不能马上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又为什么要这样写。

  像许多作家已经和正在做的那样,对禁欲时代的回忆完全可以写得充满色情。但我们不难发现,东西基本是用禁欲的笔墨写禁欲的时代。《后悔录》处心积虑地让主人公的许多可能的性行为无一例外地变得不可能。在目前的潮流中,这种处理方式比让不可能之事成为可能还要难。《后悔录》不仅是一部反高潮之书,简直也是一种无性写作。那么,东西是不是以这个办法来故意和纵欲时代开玩笑,就像他故意选一个性无能的嫖客做叙述者,让他花钱请求妓女耐心听完他以处男之身成为性无能者的漫长拖沓的故事,也是一个高级的恶作剧呢?

  果真如此,那么性在这部书里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这方面已经由太多的作家写了太多的作品,东西不必再去增添什么。

  《后悔录》重点不是性,甚至也不是性禁忌,而是有关性和性禁忌背后人类智慧的责任。因此,穿过各种可笑的性心理,性意识,性话语,性政治,性“行为”(把这些收罗起来,简直就是关于中国人的性的笑料大全),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一切背后持续的主导性的心理过程:“后悔”。

  所谓“后悔”,只能帮助当事人修正他对已经过去的事物的局部认识,而不能帮助他建立起对于过去之事的完整而正确的理解,更不能帮助他获得对于未来之事的预见和筹划。“后悔”不仅没有给人带来智慧,反而将人的心思牢牢吸引在他自以为是的对于过去的模糊洞见,无法正确判断和理性地对待正在发生的事情。“后悔”的结果只能是新的后悔,是错上加错,悔上加悔。错误包括最初的过犯,也包括主体在事后为此所做的一切反思、修正、诉说和弥补。这一完整的过程就叫“后悔”。“我”依靠“后悔”来揭示“我”与他人的性心理、性行为的可笑、荒唐、错误,因为“后悔”确实具有局部的认识功能。然而,使一切可笑、荒唐、错误的性心理、性行为依然不受阻挡地持续下去的,恰恰也是这个“后悔”,因为“后悔”拒绝根本的省察,使人满足于局部的有限的浮面的反思,并且为这种反思所哄骗,继续犯错,而无法遏止地走向新的“后悔”。

  作者所嘲讽的并非摆在外面的性的可笑或可笑的性,而是“我”对于自己的错误的“后悔”的可笑。作者所要追究的,正是这似乎洁白的“后悔”,因为他用一再发生的恶性循环的事实证明了,正是这“后悔”,不但没有将“我”从错误的泥塘拯救出来,反而一面“后悔”着,一面愈陷愈深。

  虽然陆游早就用词的形式一连声说过“错,错,错”,虽然王国维早就用高度概括的诗句——“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慨叹过平生,不过,用长篇叙事形式写一个人如何用一生来犯错,又用一生来后悔,把这种咄咄怪事讲得惟妙惟肖,东西还是第一个。而且,他在充分发挥了“后悔”的所能之后,不仅没有抬高“后悔”,没有给“后悔”披上一袭美学的外衣,没有沉湎于“后悔”,反而揭示了“后悔”的无用与可笑,证明“后悔”并非人所后悔之事的良药,而恰恰是一切值得“后悔”之事的起因。

  东西以小说的形式令人信服地阐明,人的许多错误并非无心之失,恰恰相反,人是在动用自己所有的“智慧”包括全部的道德防范意识以竭力避免错误的精神紧张中不断犯错的。作为一种自觉的纠错意识,“后悔”不仅无用,也在根本上不可能。“世上没有后悔药”,多么平常的一句话,但要对它作现象学的还原,并不容易。以“后悔”为突破口,揭露世俗理性的局限,需要足够的勇气,因为如果连“后悔”也抛弃了,剩下来的还有什么?《后悔录》是一部显明“后悔”乃智慧的可笑亦即不智的智慧之书。对智慧的嘲弄也许是东西惟一为自己保留的智慧形态。

  他的自尊在于他用一生来后悔

  个人视角

  谢有顺(文学批评家)

  《后悔录》是东西在小说写作上的一次飞跃。它写了一个叫曾广贤的人,这个人本性善良、胆怯,可是,他的一生好像都在为难自己,因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最终都使自己后悔,他的一生也为这些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自己一不小心将父亲的情事“泄密”,父亲遭受残酷迫害,三十年不和他说话,母亲死于非命,妹妹失踪了;因为一时冲动,闯进了漂亮女孩张闹的房间,虽然什么事也没发生,却得了个“强奸”的罪名,身陷牢狱多年;因为对感情和性爱抱着单纯、美好的想象,他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对他示好的女友;因为被张闹的一张假结婚证所骗,他多年受制于她,等到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人财两空;一个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性充满热情的人,却一直没有享受过真实的性爱——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来,只要我的邪念一冒头,就会看见女人们的右掌心有黑痣,就觉得她们要不是我的妹妹,就是我妹妹的女儿。我妹妹真要是有个女儿,正好是你这样的年龄,所以,直到现在,我都四十好几了,都九十年代了,也没敢过一次性生活,就害怕我的手摸到自家人的身上。”所以,曾广贤最后为自己总结道:“我这一辈子好像都在挖坑,都在下套子,挖坑是为自己跳下去,下套也是为了把自己套牢。我都干了些什么呀?”

  曾广贤其实是一个生活的受害者。然而,一次次受伤,一次次错过,他都不抱怨现实,也没有想去报复谁,而是一味地承担责任。他的“后悔录”,反思了自己一生中每一件重要的事情,但他没有将其中任何一件事情的责任推给别人,而是全部由自己承担了下来。即便是面对张闹的“阴毒”,她不愿意在离婚报告上按手印、签字(不离婚他就不能和自己喜欢的女人结婚),他也没有怨恨她,相反还责怪自己为什么不跪下来求她,“跪一次不行就跪两次,跪两次不行就跪三次,这么一次次跪下去,她就是木头也会流泪,就是鳄鱼也会签字。也许我跪了一百次,她也不一定感动,但是我并没有跪呀,既然没跪又怎么知道她不会感动呢?我为什么不跪下来试一试?要是那时我能拿到她按手印的离婚报告,就可以回过头去娶陆小燕。小燕嘴巴上说只等我一个月,其实她等了差不多四年才嫁给胡开会。”——很显然,这是一个软弱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软弱的人,却扛住了这个世界所施加给他的所有重压,他不仅没有被这些重压压垮,反而因为承担了所有事情的责任,而获得了一种灵魂的自尊。

  曾广贤肯定是近几年来中国小说中最有个性、最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之一。东西在这部小说中建立起来的叙事伦理,就深刻地体现在他所创造的曾广贤这个人物的心灵世界里。谁都知道,曾广贤受了许多委屈和错待,但东西最成功的一点是,他没有像林语堂在他写的《苏东坡传》中“帮苏东坡本人憎恨王安石”(胡兰成语)那样,去帮曾广贤憎恨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他和曾广贤一道,宽恕一切,承担一切,将一切来自现实的苦难和重压,都当作是生活对自己的馈赠。这样的承担,就是一种生存勇气。它超越是非和善恶,承认在现实中,并不分谁是胜利者,谁是失败者,大家都是生存的人——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曾广贤原本是一个渺小的人物,但因为他承担责任,他的生存就变得真实而高尚。《后悔录》仿佛在告诉我们,小人物承担个人的命运,跟英雄承担国家、民族的命运,其受压的过程同样值得尊敬。

  “后悔”对曾广贤而言,也是一种自省。不过,这样的自省,并非要把曾广贤变成另一个人,而是要让他更坚定地成为现在这个人。因此,曾广贤的“后悔”,并无改写自身生命痕迹的愿望,他只是在通过“后悔”这种灵魂叙事的形式,达成和自己、和亲人、和周围的人以及和世界和解的愿望。在过去的岁月里,他和别人、和世界之间都积怨太深,因此,他的“后悔”,更多的是精神和解,是为了化解积怨——也包括化解自己内心的积怨。从这个角度说,《后悔录》中的灵魂叙事,也兼具“伟大的审问者”和“伟大的犯人”(鲁迅语)这双重身份,所以它能触及深处的灵魂。不过,曾广贤的“后悔”纯粹是中国式的一次自我追问,它以自言自语的形式出现,因为没有倾听的对象——虽然曾广贤的“后悔”是在父亲面前说的,但由于他的父亲一直处于昏迷之中,这意味着倾听者还是缺席的。这种“后悔”和西方式的“忏悔”有着根本的区别。“忏悔”是面对神的一次悔悟,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神都是倾听者、审察者和赦免者。但《后悔录》的叙事伦理,并不指向这么深远的“忏悔”,它只是通过“后悔”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从而在灵魂的自尊中,奠定生命重新开始的基础。

  《后悔录》是一部重要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有着足够广阔的灵魂视野,有仁慈而平等的目光,有“好玩之心”,有生之喜悦和生之悲哀的相遇,有超越善恶的、温暖的同情心,有“伟大的审问者”和“伟大的犯人”同时并存的精神维度——这样的写作及其可能性,在当代是值得引起重视的。

  专家鉴定

  陈晓明(北京大学教授):

  这是一部身体的后悔录,也是最直接的身体批判檄文,因为后悔的思绪,对身体的批判就是对自我的批判,而所有的自我批判都是批判的误区,所有的后悔都是后悔的歧途。这种书写在中国现代性变革以来的文学中尚未见过。

  王干(文学批评家):

  东西是同代作家中的佼佼者,他写作的精神背景植根于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深厚土壤,如果把他的《后悔录》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可以看出很多有趣的内容来,忏悔和后悔,一字之差,文化差异造成的精神脉象大相径庭,人性的内质在世俗和宗教之间有不同的表达。

  洪治纲(文学批评家):

  我虽然无法肯定《后悔录》和《活着》是否会成为伟大的中国小说,但是,它们的确都打上了鲜明的“中国经验”,并让我从中找到了某种具有悲悯之情的认同感。

  吴俊(华东师大教授):

  如果说政治曾经造成了不正常的性和不正常的社会,那么毫无伦理禁忌的性和社会恐怕会更可怕。《后悔录》的特别之处正在于用“我”的不正常的伦理障碍(性禁忌)更加突出了毫无伦理障碍的当代社会及人性的危机性。就对性主题的表现来说,大概在当代小说中还没有出现过如《后悔录》这样自觉的作品。

  图:

  《后悔录》,东西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20.00元。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